第二卷
作者:刘基11。众战【提示】
本篇以《众战》为题,旨在阐述在我众敌寡情况下作战应当注意掌握的原则。它认为,对敌作战中,若兵力对比处于我众敌寡时,不能在险狭之地与敌决战,而须选择开阔平坦地域作战,这样才便于兵力展开,进退开合灵活机动。在冷兵器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古代,兵力数量的多少无疑是战胜攻取的基本条件,但地形条件的好坏利弊,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客观因素。一个善于用兵的指挥员,不但应当懂得有什么兵力打什么仗,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,还应懂得根据兵力和武器状况,选择适于己而不适于敌的有利地形条件。
在中国古代战争中,善于利用地形条件克敌制胜的战例是不胜枚举的,然而,不能根据兵力情况选择适宜地形条件而导致作战失败的,也是不乏其例的,东晋太元八年(公元383年)前秦苻坚攻晋的淝水之战的惨败,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。当时,苻坚恃众轻敌,把数十万大军摆在淝水一岸,由于地势狭窄,不利于大兵团机动,故当其前锋军稍向后撤,立即引起整个部队阵势大乱,完全失去自控能力。晋军乘机渡水,穷追猛打,大败秦军。苻坚以“众号百万”(《晋书·谢玄传》,下同)之师竟败给“众凡八万”的东晋军,这固然主要由于秦军士气低落、普遍厌战和苻坚骄傲轻敌所致,而在作战指导上,身为全军统帅的苻坚不善选择有利地形条件,把众多军队置于狭窄地段而难于机动,也是导致秦军惨败的一个原因。
【译文】
大凡作战,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,不可与敌交战于险狭之地,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地域作战场,以便于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,听到锣音就收兵。这样,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。诚如兵法所说:“指挥大部队作战,可进就进,不可进就停止。”
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(公元383年),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至寿阳,并临淝水一岸而摆好阵势,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。谢玄派人对苻坚说:“你率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境,却临水列阵,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。你们要能稍向后退,让我军渡过淝水,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周旋交战,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,不也是件乐事吗?”苻坚的部将都说:“应当凭据淝水阻截晋军,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。我军兵多,对方兵少,只有这样,才是万全必胜之策。”苻坚不以为然地说:“只管退军,让它渡河,(乘其渡河之中),我们以数十万骑兵,逼向河中而歼灭之。”苻融(坚之弟)也赞成这样做。于是,苻坚下令秦军后撤。不料部队因动而大乱,竟一退而不能停止。晋将谢玄与谢琰、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顺利渡过淝水。晋军都督谢石率部进攻秦军张蚝所部,不利稍退,而谢玄和谢琰依然挥军奋击,与敌激战于淝水之南,苻坚部队惨遭失败。
【原文】
凡战,若我众敌寡,不可战于险阻之间,须要平易宽广之地。闻鼓则进①,闻金则止,无有不胜。法曰:“用众进止。”②晋太元③时,秦苻坚④进屯寿阳⑤,列阵淝水⑥,与晋将谢元⑦相拒。元使谓苻坚⑧曰:“君远涉吾境,而临水为阵,是不欲速战。请君少却,令将士得周旋,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,不亦乐乎!”坚众皆曰:“宜阻淝水,莫令得上。我众彼寡,势必万全。”坚曰:“但却军,令得过⑨,而我以铁骑数十万⑩向水,逼而杀之。”融亦以为然。遂麾兵却,众因乱而不能止。于是,元与谢琰⑾、桓伊⑿等,以精锐八千渡淝水,石军⒀拒张蚝⒁,小退。元、琰仍进兵大战淝水南,坚众大溃。⒂【注释】
①闻鼓则进:王本及汪本皆作“闻鼓则战”。
②用众进止:语出《司马法·用众第五》。
③晋太元:马本及诸本皆脱“太”,今据史补。太元,东晋孝武帝年号。秦音淝水之战,即发生在太元八年(公元383年)。
④苻坚: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皇帝。氏族,略阳临渭(今甘肃秦安东南)人。在淝水作战失败后,为羌族首领姚苌所擒杀。⑤寿阳:今安徽寿县。
⑥淝水:在今安徽合肥境内。⑦谢元:史载本作“谢玄”,因《百战奇法》原作者避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名讳(“玄朗”之“玄”)而援引时改“玄”为“元”。谢玄,东晋名将,宰相谢安之侄。曾受命组织北府兵以御前秦。淝水战后,他率军收复了徐、兖、青、豫等州大片土地。
⑧苻坚:马本及诸本皆误作“苻融”,今据史载校改。
⑨但却军,令得过:马本及诸本皆作“但却,无令得过”,显与原意相悖,故据史校改。⑩数十万:马本及诸本皆误作“数万”,今据史校改。
⑾谢琰:东晋宰相谢安之子,淝水之战时任辅国将军。
⑿桓伊:东晋谯国鑟e县(今安徽宿县西)人,字叔夏。初任淮南太守,后迁豫州刺史。淝水之战后,因功升任江州、荆州十郡、豫州四郡都督。
⒀石军:即谢安之弟谢石所率之军。
⒁张蚝:马本及诸本皆误作“张耗”,今据史校改。
⒂本篇史例出自《晋书·谢玄传》。
12。寡战【提示】
本篇以《寡战》为题,旨在阐述在我寡敌众形势下作战应注意掌握的原则。它认为,如以少数兵力对付众多敌军的时候,一定要利用黄昏时分,或者在草木丛生之地设伏,或者在险路隘口截击敌人,这样,作战就能胜利。山岳丛林、深沟险谷之地,是大部队难以展开兵力的地区,但对小部队来说,却是便于活动的杀敌战场。战争实践表明,以少量兵力对众多兵力的敌人作战,强攻硬拚是难以克敌制胜的,最好的办法是选择隐蔽、险要的地形,或设伏,或截击,这既可有效地保存自己,又易于达成突然袭击之目的。由此可见,本篇引录《吴子·应变》所揭示的“用少者务隘”的观点,乃是古代作战以少胜多的重要指导原则。
北朝西魏宇文泰击败东魏高欢进攻的渭曲之战,就是较好体现“用少务隘”原则的一个战例。当时,从双方兵力对比情况看,高欢军明显优于宇文泰军。但宇文氏面对强敌,并不畏怯,他及时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应敌对策,采纳了李弼的建议,先敌占领了渭曲险要之地,且“背水东西为阵”,设置伏兵以待高欢军,并以少量兵力诱敌入伏。高欢则恃众轻进,以至“卒乱而不成列”;宇文泰乘机击鼓,伏兵突然四起,采取正面进攻与两翼侧击相结合的战术,一举击败高欢,创造了“用少务隘”的成功战例。
【译文】大凡作战,如果是用较少的兵力抗击较多兵力的敌人,一定要选在日落黄昏时分,或者于草木深处暗设伏兵,或者在隘口险路截击敌人,这样作战必能取胜。诚如兵法所说:“使用小部队对敌作战时,务必选择险隘的地形条件。”
《北史》记载:西魏大统三年(公元537年),东魏将领高欢率军西渡黄河后,直逼西魏华州,因华州刺史王罴防守严密难克,不得不转兵渡过洛水,而驻扎在许原之西。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奉命率军抗击高欢军。宇文泰进至渭水之南,所征诸州之兵尚未会齐,诸将以敌众己寡为由,请求暂且等待高欢继续西进而观察形势再作决策。宇文泰则反驳说:“高欢倘若进至咸阳,民心将会动荡不安。现在乘其刚到立足未稳,正好可以攻击它。”于是,立即造浮桥于渭水之上,命部队携带三天口粮,以轻装骑兵迅速渡过渭水,而以运输部队自渭水南岸沿河向西运动。十月初一,宇文泰率军进至沙苑,距高欢军仅六十余里。高欢闻讯立即率军赶来。骑兵侦察员报告说高欢军即将到来,宇文泰马上召集众将商议对策。骠骑大将军李弼说:“因为敌众我寡,我们不可以在平坦开阔之地设阵同敌交战。从这里向东十里,有渭水一弯曲处,可以抢先占领该地以等待敌军。”宇文泰遂率军进至那里,且背靠渭水自东向西列阵,以李弼所部为右翼,以赵贵所部为左翼,命令士兵都把武器放倒在芦苇之中,听到鼓声立即奋起出击。黄昏时分,高欢率军到达这里,看到西魏军少,所部争相前进,致使部队混乱而不成战斗队形。当两军即将交战之际,宇文泰突然擂响战鼓,其部众闻声都骤然奋起出击。骠骑大将军于谨等将率主力直扑高欢军正面,李弼、赵贵率部从左、右两翼出击,将敌军分割为两段,以正面突击与两翼横击相结合的战术,一举大败高欢军。【原文】凡战,若以寡敌众,必以日暮,或伏于深草,或邀于隘路,战则必胜。法曰:“用少者务隘。”①《北史》:西魏大统三年,东魏将高欢②渡河③,逼华州④,刺史王罴⑤严守,乃涉洛,军于许原⑥西。西魏遣将宇文泰⑦拒之。泰至渭南,集诸州兵,未会⑧。诸将以众寡不敌,请且待欢更西以观之。泰曰:“欢若至咸阳⑨,人皆转搔扰。今其新至,可击之。”即造浮桥于渭南,军士赍三日粮,轻骑渡渭,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。十月壬辰⑩,至沙苑⑾,距齐军六十余里。高欢率兵来会。候骑告齐兵至,泰召诸将议。李弼⑿曰:“彼众我寡,不可平地置阵⒀。此东十里,有渭曲⒁,可〔先〕据以待之。”遂进至渭曲,背水东西为阵,李弼为右拒,赵贵⒂为左拒。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之中,闻鼓声而起。日晡⒃,齐军至,望见军少,争进,卒乱而不成列。兵将交,泰鸣鼓,士卒皆起。于谨⒄等以大军与之合战,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,绝其军为二,遂犬破之。”⒅【注释】①用少者务隘:语出《吴子·应变第五》。
②高欢:一名贺六浑。世居怀朔镇(今内蒙古包头东北),为鲜卑化的汉人。初参加杜洛周起义军,继归葛荣,后叛降尔朱荣。荣死后,他依靠鲜卑武力,联络山东士族势力,拥立北魏孝武帝。永熙三年(公元534年),他迫孝武帝西奔长安,别立元善见(孝文帝曾孙)为帝(孝静帝),迁都邺城,是为东魏。至此北魏分裂为东、西魏。高欢执魏政十六年,死后,其子高洋代东魏称帝,改国号为齐,史称“北齐”,追尊欢为神武帝。
③河:古代黄河的专称。南北朝以前,称“河”或“河水”,隋唐以后称“黄河”。
④华州: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。⑤王罴:马本及诸本皆误作“王霸”,今据史校改。⑥许原:故址在今陕西大荔西北五十里。
⑦宇文泰:一名黑獭,鲜卑族,代郡武川(今属内蒙古)人。曾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军,继归葛荣,后降尔朱荣。北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西奔长安,他拥帝与高欢相对抗,为大丞相,执掌西魏朝政。死后,其子宇文觉代魏称帝,改国号为周,史称“北周”,追尊泰为文帝。
⑧未会:马本及诸本皆误作“来会”,今据史校改。
⑨咸阳:治所在今陕西泾阳。
⑩十月壬辰:即西魏大统三年(公元537年)的十月初一。⑾沙苑: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南。
⑿李弼:北周襄平(今辽宁辽阳)人。北魏永安初,从尔朱天光西讨,以功拜征虏将军,后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。西魏文帝时,他归附文帝,官至太师,封赵国公。
⒀不可平地置阵:马本及诸本皆误作“不可争也,宜置阵”,今据史校改。⒁渭曲:即渭水之一弯曲处。⒂赵贵:北魏孝明帝时,任镇北将平。西魏时,被宇文泰任为大都督。北周闵帝时,封楚国公。
⒃日晡:即午后申时,亦即十五至十七时。
⒄于谨:北周洛阳(今属河南)人,字思敬,小名巨弥。北魏永熙三年(公元534年),他向宇文泰献都关中之策,为泰赏识,被任为大丞相府长史。大统元年(公元535年),任骠骑大将军,开府仪同三司。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后,晋封燕国公。
⒅本篇史例出自《北史·周太祖本纪》。
13。爱战【提示】
本篇以《爱战》为题,旨在阐述将帅爱兵的重要性。这里的“爱”,与“恩”为同义词。它认为,作战中士卒所以宁愿冒死前进而不愿后退求生的,都是由于将帅平时实施恩惠的结果。只要将帅爱卒如同爱子,那么,士卒爱将也会像爱父一般。故在危难时,士卒无不情愿以拚死搏斗来报答将帅恩德的。士卒是武装力量的主体,军队战斗力的第一要素。战斗中没有广大士卒的奋勇杀敌,是无法取得作战胜利的。而要在战斗中充分发挥部队英勇杀敌的牺牲精神,要靠平时将帅对他们严格教育训练和切实关心爱护。因此,是否做到爱兵,乃是衡量将帅治军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。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,并且从治军的高度阐述了将帅爱兵的重要性,这无疑是很可贵的。
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,曾涌现不少将帅爱兵的感人事迹,战国初期的魏将吴起,便是突出的一例。他把爱兵问题作为治军的重要内容来抓,其主要特点:一是能以普通一兵严格要求自己,切实做到与士卒同甘共苦,不搞特殊化;二是能够体察下情,关心士卒疾苦,身居将帅高位,竟亲自为卒吮疽,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。所以,他所带出来的部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。他在镇守西河郡地期间,曾身经大战七十六次,而获全胜者竟多达六十四次,堪称善戎能战的“常胜将军”。
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认为:吴起之所以成为战绩辉煌的著名将帅,主要是其“用兵廉平,得士卒心”的结果。这是很有道理的。
【译文】
大凡对敌作战,士卒之所以宁肯前进而死,却不愿后退而生的,这都是由于将帅平时对他们实行恩惠、爱护的结果。全军士卒深知将帅爱护他们如同爱子那样无微不至,那么,他们热爱将帅也会像热爱自己的父亲那样至敬至诚。所以,作战中尽管陷入危亡境地,却没有不愿以拚死奋战来报答将帅恩德的。诚如兵法所说:“将帅对待士卒如同对待自己的爱子,士卒可以同将帅在危难中生死与共。”
战国时期,魏国将领吴起出任西河太守时,能和最下层的士卒穿同样衣服、吃同样饭菜;睡觉时不铺垫软席,行军时不乘车骑马;亲自包扎携带军粮,替士卒分担劳苦。有个士卒长了脓疮,吴起为他吮吸脓汁。这个士卒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哭了起来。有人问她说:“你儿子不过是个士卒,而将军亲口为他吮吸脓疮,你为什么还哭呢?”她回答说:“不是这样的。往年吴公曾为他父亲吮吸脓疮,他父亲因此在作战中奋勇直前而不后退,结果就战死在沙场。如今吴公又为其子吮吸脓疮,我不知道他又会战死在什么地方。所以,我是在为他哭泣。”魏文侯鉴于吴起善于用兵,廉洁公正,深得士卒拥护,就委派他为将镇守西河地区。在此期间,他先后同诸侯大战七十六次,而获全胜的作战有六十四次之多。
【原文】
凡与敌战,士卒宁进死,而不肯退生者,皆将恩惠使然也。三军知在上之人爱我如子之至,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。故陷危亡之地,而无不愿死以报上之德。法曰:“视民如爱子,故可与之俱死。”①战国②魏将吴起为西河守,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。卧不设席,行不乘骑,亲裹赢粮③,与士卒分劳苦。卒有病疽者,起为吮之。卒母闻而哭之。或曰:“子,卒也,而将军自吮其疽,何哭也?”母曰:“非然也。往年吴公吮其父,其父战不旋踵④,遂死于敌。吴公今又吮其子,妾不知其死所矣。是以哭之。”文侯⑤以吴起用兵廉平,得士卒心,使守西河⑥,与诸侯⑦大战七十六,全胜六十四⑧。
【注释】
①视民如爱子,故可与之俱死:语出《孙子兵法·地形篇》。但“民”字原作“卒”。
②战国:马本及诸本皆误作“春秋”,今据史校改。③赢粮:赢,通“盈”;赢粮,谓装满粮食。
④旋踵:旋转脚跟,引申为转身后退之意。⑤文侯:即战国时期魏国建立者魏文侯,名斯。他任用李悝为相、吴起为将、西门豹为邺令,实行改革,奖励耕战,兴修水利,发展生产,使魏国成为当时强国。
⑥西河:郡名。战国魏置。辖境当今陕西东部的黄河西岸地区。
⑦诸侯:西周、春秋时期分封的各国国君。在其封疆之内,世代掌握统治大权,形成各自为政的许多诸侯国。
⑧本篇史例出自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。
14。威战【提示】
此篇与前篇《爱战》是相辅相成、互为补充的姊妹篇。《爱战》侧重论述将帅爱兵的重要性,《威战》则侧重阐述理兵从严的重要性,二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治军这个同一重要问题。它认为,士卒之所以敢于赴汤蹈火地去杀敌,是为将者执法如山、从严要求的结果;而士卒畏敌不前,则是将帅治军不严的表现。本篇引自《尚书·胤政篇》的“威克厥爱允济”
一语,意思是,从严要求(威)胜过(克)偏爱放任(厥爱),事情就能成功(允济)。军队打胜仗靠强大的战斗力,而强大的战斗力,是靠将帅平时对士卒的关心爱护和严格管理训练出来的。所以,对部队正确实施恩威并重的管理原则,历来是将帅治军所强调的重要问题。
春秋时期齐将司马穰苴在治军上是以恩威并重而著称于世的。他一方面执法如山,从严要求部队,对公然违犯军令的齐王宠臣庄贾处以斩首,“以徇三军”;一方面对士卒关怀备至,凡有关部队住宿、饮食、医病等问题,他都亲自过问安排。由千司马穰苴能够把对部队的关心爱护和从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,所以他的部队战斗力强,士气旺盛,临战之际,人人“争奋出为之赴战”。齐军斗志昂扬的强大威势,迫使晋、燕入侵军闻风丧胆,不战先退。司马穰苴乘机挥军跟踪追击,收复了所有沦陷的国土,取得了自卫反击作战的重大胜利。
【译文】
大凡对敌作战,士卒之所以奋勇前进而不敢后退的,是由于畏惧将帅的威严而不畏惧敌人的缘故;如果敢于后退而不敢前进的,那是由于畏惧敌人而不畏惧将帅的缘故。将帅命令士卒赴场蹈火而不敢违抗的,是由于威严的军纪促使他们这样做的。诚如兵法所说:“威严的军纪克服了单纯的怜爱,作战就会取得成功。”
春秋齐景公执政期间,晋国攻打齐国的东阿和鄄城,而燕国则侵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。齐国军队被打败了。齐景公非常忧虑这件事。大臣晏婴为此而向景公推荐田穰苴,说:“穰苴虽为田氏门中偏房所生,可是此人论文韬能使众人归服,论武略可令敌人畏惧。希望君王用他试一试。”景公于是召见田穰苴,同他谈论用兵之事,非常高兴,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兵抗击燕、晋入侵军。穰苴受任后,对景公说:“我本人一向地位低下,君王突然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,加官于大夫之上,士兵不会服从,百姓不会亲近。人的地位低微就没有权威可言,因此,请求派一个为君王所宠信、全国所尊崇的人来作监军,才可以统军作战。”
于是,景公答应了他的请求,派宠臣庄贾为监军。田穰苴辞别了齐景公,与庄贾约定说:“明天中午于军营门会齐。”第二天,穰苴先赶到军营,设置了测日影的标竿和计时间的漏壶,以等待庄贾的到来。庄贾向以显贵而骄横,这次又认为穰苴所率士卒是他自己的军队,而他自己又是君王委派的监军,故对如约赴军之事不很着急在意。亲戚朋友为他送行,留他宴饮,到了中午时分他还没有到达军营。田穰苴便放倒测影标竿,撤掉计时漏壶,然后进入军营,检阅队伍,指挥士兵,宣布军纪。部署完毕,待到傍晚时分,庄贾才来到军营。田穰苴质问庄贾说:“为什么过了约定时间才到?”庄贾满不在乎地回答道:“不才受大臣和亲戚们盛情饯行,故留饮有所耽搁。”穰苴厉声指斥说:“身为将帅,接受命令的那一天,就应忘掉自己的家庭;亲临战阵指挥部队,就应忘掉自己的父母;擂鼓进击的紧急时刻,就应忘掉自己的生命。如今,敌人侵入我国内地,国内人心动荡,士卒们日晒夜露于边境之上,君王为此睡不安稳,吃不香甜,百姓的性命都系在你的手里,还说什么送行呢?”说罢,就把军法官叫来,问道:“军法上对于约期而迟到的人,规定该怎样处置?”军法官回答说:“应当处斩。”庄贾这时才感到害怕起来,并立即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,请求解救。庄贾派出的人尚未返回时,田穰苴已按军法将庄贾斩首示众了。全军将士都震惊战栗不已。过了好久,齐景公所派使者手持符节乘车来救庄贾,径直冲入军营。田穰苴对使者说:“将领在军中执行军务,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。”他又问军法官,说:“军营中不准车马驰入,如今使者这样干,军法规定该怎样办?”军法官回答说:“应当处斩。”使者一听大为恐惧。但田穰苴却说:“君王的使者是不可以杀掉的。”于是,就斩了使者的仆人、砍断车子左边的车辕、杀了左边驾车的马匹,并向全军示众。田穰苴让使者还报齐景公,然后又继续布置军务。对于部队的行军宿营、掘井埋灶、士卒伙食、看病吃药等事宜,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和布置。他还把自己那份官俸粮饷全部拿出来,供士卒们享用,自己同士卒一样平分粮食,特别是照顾到那些体弱有病的士卒。三天之后率军出发,生病的士卒都请求跟随部队一同出征,大家奋勇争先地为报答将军的关怀而去战斗。晋军听到这个消息后,便撤兵而去;燕国听到这个消息后,也渡过黄河向北撤走,齐国的危急得以解除。田穰苴挥军追击,收复了所有沦陷的国土,然后率军凯旋而归。
【原文】凡与敌战,士卒前进而不敢退后,是畏我而不畏敌也。若敢退而不敢进者,是畏敌而不畏我也。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,是威严使然也。法曰:“威克厥爱允济。”①春秋齐景公时,晋伐阿、鄄②,而燕侵河上③,齐师败绩。〔景公患之〕。晏婴乃荐田穰苴④,曰:“穰苴虽田氏庶孽⑤,然其人文能附众,武能威敌,愿君试之。”景公乃召穰苴,与语兵事,大悦之,以为将军,将兵捍燕、晋之师。穰苴曰:“臣素卑贱,君擢之闾伍之中,加之大夫之上,士卒未附,百姓不亲,人微权轻,愿得君之宠臣,国之所尊,以监军,乃可。”于是,景公许之,使庄贾⑥往。穰苴既辞,与庄贾约:“旦日日中会军门。”穰苴先驰至军中,立表下漏⑦待贾。贾素骄贵,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,不甚急,亲戚左右送之,留饮。日中而贾不至。穰苴则仆表决漏,入,行军勒兵,申明约束。〔约束〕既定,夕时,贾乃至。穰苴曰:“何为后期?”贾对曰:“不佞⑧,大夫亲戚送之,故留。”穰苴曰:“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,临阵约束则忘其亲,援桴鼓⑨之急则忘其身。今敌国深侵,邦内骚动,士卒暴露于境,君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,百姓之命皆垂于君,何谓相送乎?”召军正⑩问曰:“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?”对曰:“当斩。”贾惧,使人驰报景公,请救。既往,未及返,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。三军皆震栗。久之,景公遣使持节⑾救贾,驰入军中。穰苴曰:“将在军,君命有所不受。”问军正曰:“军中不驰,今使者云何?”对曰:“当斩。”使者大惧。穰苴曰:“君之使不可杀之。”乃杀其仆、车之左驸⑿、马之左骖⒀,以徇三军。遣使者还报,然后行事。士卒次舍⒁、井灶、饮食、问疾、医药、身自拊循⒂之。悉取将军之资粮,以享士卒,〔身与士卒〕平分粮食,最比⒃其羸弱者。三日而后勒兵。病者皆求行,争奋出为之赴战。晋师闻之,〔为罢去;燕师闻之〕,渡河而解。于是,穰苴乃率众追击之,遂取所亡邦内故境,率兵而归。⒄【注释】
①威克厥爱允济:语出《尚书·胤政篇》。
②鄄(juàn):史载原作“甄”,《百战奇法》原作者援引时因避讳宋仁宗嫌名(“祯”)而改“甄”为“鄄”。鄄,今山东鄄城北。
③河上:指黄河南岸之沧、德二州北界。
④田穰苴:春秋齐国人,本姓田,为大司马,故又称司马穰苴,善于治军,深通兵法。
⑤庶孽:即庶子,旧时指妾所生之子。
⑥庄贾:春秋齐国大夫,景公之宠臣。
⑦立表下漏:谓立标竿以测日影,设漏壶以记时间。表,古代测日影时所立的标竿;漏,古代记时用的漏壶。
⑧不佞:犹言“不才”,自谦之词。
⑨援桴鼓:谓拿起鼓槌敲鼓。桴(
本篇以《众战》为题,旨在阐述在我众敌寡情况下作战应当注意掌握的原则。它认为,对敌作战中,若兵力对比处于我众敌寡时,不能在险狭之地与敌决战,而须选择开阔平坦地域作战,这样才便于兵力展开,进退开合灵活机动。在冷兵器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古代,兵力数量的多少无疑是战胜攻取的基本条件,但地形条件的好坏利弊,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客观因素。一个善于用兵的指挥员,不但应当懂得有什么兵力打什么仗,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,还应懂得根据兵力和武器状况,选择适于己而不适于敌的有利地形条件。
在中国古代战争中,善于利用地形条件克敌制胜的战例是不胜枚举的,然而,不能根据兵力情况选择适宜地形条件而导致作战失败的,也是不乏其例的,东晋太元八年(公元383年)前秦苻坚攻晋的淝水之战的惨败,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。当时,苻坚恃众轻敌,把数十万大军摆在淝水一岸,由于地势狭窄,不利于大兵团机动,故当其前锋军稍向后撤,立即引起整个部队阵势大乱,完全失去自控能力。晋军乘机渡水,穷追猛打,大败秦军。苻坚以“众号百万”(《晋书·谢玄传》,下同)之师竟败给“众凡八万”的东晋军,这固然主要由于秦军士气低落、普遍厌战和苻坚骄傲轻敌所致,而在作战指导上,身为全军统帅的苻坚不善选择有利地形条件,把众多军队置于狭窄地段而难于机动,也是导致秦军惨败的一个原因。
【译文】
大凡作战,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,不可与敌交战于险狭之地,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地域作战场,以便于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,听到锣音就收兵。这样,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。诚如兵法所说:“指挥大部队作战,可进就进,不可进就停止。”
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(公元383年),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至寿阳,并临淝水一岸而摆好阵势,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。谢玄派人对苻坚说:“你率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境,却临水列阵,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。你们要能稍向后退,让我军渡过淝水,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周旋交战,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,不也是件乐事吗?”苻坚的部将都说:“应当凭据淝水阻截晋军,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。我军兵多,对方兵少,只有这样,才是万全必胜之策。”苻坚不以为然地说:“只管退军,让它渡河,(乘其渡河之中),我们以数十万骑兵,逼向河中而歼灭之。”苻融(坚之弟)也赞成这样做。于是,苻坚下令秦军后撤。不料部队因动而大乱,竟一退而不能停止。晋将谢玄与谢琰、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顺利渡过淝水。晋军都督谢石率部进攻秦军张蚝所部,不利稍退,而谢玄和谢琰依然挥军奋击,与敌激战于淝水之南,苻坚部队惨遭失败。
【原文】
凡战,若我众敌寡,不可战于险阻之间,须要平易宽广之地。闻鼓则进①,闻金则止,无有不胜。法曰:“用众进止。”②晋太元③时,秦苻坚④进屯寿阳⑤,列阵淝水⑥,与晋将谢元⑦相拒。元使谓苻坚⑧曰:“君远涉吾境,而临水为阵,是不欲速战。请君少却,令将士得周旋,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,不亦乐乎!”坚众皆曰:“宜阻淝水,莫令得上。我众彼寡,势必万全。”坚曰:“但却军,令得过⑨,而我以铁骑数十万⑩向水,逼而杀之。”融亦以为然。遂麾兵却,众因乱而不能止。于是,元与谢琰⑾、桓伊⑿等,以精锐八千渡淝水,石军⒀拒张蚝⒁,小退。元、琰仍进兵大战淝水南,坚众大溃。⒂【注释】
①闻鼓则进:王本及汪本皆作“闻鼓则战”。
②用众进止:语出《司马法·用众第五》。
③晋太元:马本及诸本皆脱“太”,今据史补。太元,东晋孝武帝年号。秦音淝水之战,即发生在太元八年(公元383年)。
④苻坚: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皇帝。氏族,略阳临渭(今甘肃秦安东南)人。在淝水作战失败后,为羌族首领姚苌所擒杀。⑤寿阳:今安徽寿县。
⑥淝水:在今安徽合肥境内。⑦谢元:史载本作“谢玄”,因《百战奇法》原作者避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名讳(“玄朗”之“玄”)而援引时改“玄”为“元”。谢玄,东晋名将,宰相谢安之侄。曾受命组织北府兵以御前秦。淝水战后,他率军收复了徐、兖、青、豫等州大片土地。
⑧苻坚:马本及诸本皆误作“苻融”,今据史载校改。
⑨但却军,令得过:马本及诸本皆作“但却,无令得过”,显与原意相悖,故据史校改。⑩数十万:马本及诸本皆误作“数万”,今据史校改。
⑾谢琰:东晋宰相谢安之子,淝水之战时任辅国将军。
⑿桓伊:东晋谯国鑟e县(今安徽宿县西)人,字叔夏。初任淮南太守,后迁豫州刺史。淝水之战后,因功升任江州、荆州十郡、豫州四郡都督。
⒀石军:即谢安之弟谢石所率之军。
⒁张蚝:马本及诸本皆误作“张耗”,今据史校改。
⒂本篇史例出自《晋书·谢玄传》。
12。寡战【提示】
本篇以《寡战》为题,旨在阐述在我寡敌众形势下作战应注意掌握的原则。它认为,如以少数兵力对付众多敌军的时候,一定要利用黄昏时分,或者在草木丛生之地设伏,或者在险路隘口截击敌人,这样,作战就能胜利。山岳丛林、深沟险谷之地,是大部队难以展开兵力的地区,但对小部队来说,却是便于活动的杀敌战场。战争实践表明,以少量兵力对众多兵力的敌人作战,强攻硬拚是难以克敌制胜的,最好的办法是选择隐蔽、险要的地形,或设伏,或截击,这既可有效地保存自己,又易于达成突然袭击之目的。由此可见,本篇引录《吴子·应变》所揭示的“用少者务隘”的观点,乃是古代作战以少胜多的重要指导原则。
北朝西魏宇文泰击败东魏高欢进攻的渭曲之战,就是较好体现“用少务隘”原则的一个战例。当时,从双方兵力对比情况看,高欢军明显优于宇文泰军。但宇文氏面对强敌,并不畏怯,他及时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应敌对策,采纳了李弼的建议,先敌占领了渭曲险要之地,且“背水东西为阵”,设置伏兵以待高欢军,并以少量兵力诱敌入伏。高欢则恃众轻进,以至“卒乱而不成列”;宇文泰乘机击鼓,伏兵突然四起,采取正面进攻与两翼侧击相结合的战术,一举击败高欢,创造了“用少务隘”的成功战例。
【译文】大凡作战,如果是用较少的兵力抗击较多兵力的敌人,一定要选在日落黄昏时分,或者于草木深处暗设伏兵,或者在隘口险路截击敌人,这样作战必能取胜。诚如兵法所说:“使用小部队对敌作战时,务必选择险隘的地形条件。”
《北史》记载:西魏大统三年(公元537年),东魏将领高欢率军西渡黄河后,直逼西魏华州,因华州刺史王罴防守严密难克,不得不转兵渡过洛水,而驻扎在许原之西。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奉命率军抗击高欢军。宇文泰进至渭水之南,所征诸州之兵尚未会齐,诸将以敌众己寡为由,请求暂且等待高欢继续西进而观察形势再作决策。宇文泰则反驳说:“高欢倘若进至咸阳,民心将会动荡不安。现在乘其刚到立足未稳,正好可以攻击它。”于是,立即造浮桥于渭水之上,命部队携带三天口粮,以轻装骑兵迅速渡过渭水,而以运输部队自渭水南岸沿河向西运动。十月初一,宇文泰率军进至沙苑,距高欢军仅六十余里。高欢闻讯立即率军赶来。骑兵侦察员报告说高欢军即将到来,宇文泰马上召集众将商议对策。骠骑大将军李弼说:“因为敌众我寡,我们不可以在平坦开阔之地设阵同敌交战。从这里向东十里,有渭水一弯曲处,可以抢先占领该地以等待敌军。”宇文泰遂率军进至那里,且背靠渭水自东向西列阵,以李弼所部为右翼,以赵贵所部为左翼,命令士兵都把武器放倒在芦苇之中,听到鼓声立即奋起出击。黄昏时分,高欢率军到达这里,看到西魏军少,所部争相前进,致使部队混乱而不成战斗队形。当两军即将交战之际,宇文泰突然擂响战鼓,其部众闻声都骤然奋起出击。骠骑大将军于谨等将率主力直扑高欢军正面,李弼、赵贵率部从左、右两翼出击,将敌军分割为两段,以正面突击与两翼横击相结合的战术,一举大败高欢军。【原文】凡战,若以寡敌众,必以日暮,或伏于深草,或邀于隘路,战则必胜。法曰:“用少者务隘。”①《北史》:西魏大统三年,东魏将高欢②渡河③,逼华州④,刺史王罴⑤严守,乃涉洛,军于许原⑥西。西魏遣将宇文泰⑦拒之。泰至渭南,集诸州兵,未会⑧。诸将以众寡不敌,请且待欢更西以观之。泰曰:“欢若至咸阳⑨,人皆转搔扰。今其新至,可击之。”即造浮桥于渭南,军士赍三日粮,轻骑渡渭,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。十月壬辰⑩,至沙苑⑾,距齐军六十余里。高欢率兵来会。候骑告齐兵至,泰召诸将议。李弼⑿曰:“彼众我寡,不可平地置阵⒀。此东十里,有渭曲⒁,可〔先〕据以待之。”遂进至渭曲,背水东西为阵,李弼为右拒,赵贵⒂为左拒。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之中,闻鼓声而起。日晡⒃,齐军至,望见军少,争进,卒乱而不成列。兵将交,泰鸣鼓,士卒皆起。于谨⒄等以大军与之合战,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,绝其军为二,遂犬破之。”⒅【注释】①用少者务隘:语出《吴子·应变第五》。
②高欢:一名贺六浑。世居怀朔镇(今内蒙古包头东北),为鲜卑化的汉人。初参加杜洛周起义军,继归葛荣,后叛降尔朱荣。荣死后,他依靠鲜卑武力,联络山东士族势力,拥立北魏孝武帝。永熙三年(公元534年),他迫孝武帝西奔长安,别立元善见(孝文帝曾孙)为帝(孝静帝),迁都邺城,是为东魏。至此北魏分裂为东、西魏。高欢执魏政十六年,死后,其子高洋代东魏称帝,改国号为齐,史称“北齐”,追尊欢为神武帝。
③河:古代黄河的专称。南北朝以前,称“河”或“河水”,隋唐以后称“黄河”。
④华州: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。⑤王罴:马本及诸本皆误作“王霸”,今据史校改。⑥许原:故址在今陕西大荔西北五十里。
⑦宇文泰:一名黑獭,鲜卑族,代郡武川(今属内蒙古)人。曾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军,继归葛荣,后降尔朱荣。北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西奔长安,他拥帝与高欢相对抗,为大丞相,执掌西魏朝政。死后,其子宇文觉代魏称帝,改国号为周,史称“北周”,追尊泰为文帝。
⑧未会:马本及诸本皆误作“来会”,今据史校改。
⑨咸阳:治所在今陕西泾阳。
⑩十月壬辰:即西魏大统三年(公元537年)的十月初一。⑾沙苑: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南。
⑿李弼:北周襄平(今辽宁辽阳)人。北魏永安初,从尔朱天光西讨,以功拜征虏将军,后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。西魏文帝时,他归附文帝,官至太师,封赵国公。
⒀不可平地置阵:马本及诸本皆误作“不可争也,宜置阵”,今据史校改。⒁渭曲:即渭水之一弯曲处。⒂赵贵:北魏孝明帝时,任镇北将平。西魏时,被宇文泰任为大都督。北周闵帝时,封楚国公。
⒃日晡:即午后申时,亦即十五至十七时。
⒄于谨:北周洛阳(今属河南)人,字思敬,小名巨弥。北魏永熙三年(公元534年),他向宇文泰献都关中之策,为泰赏识,被任为大丞相府长史。大统元年(公元535年),任骠骑大将军,开府仪同三司。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后,晋封燕国公。
⒅本篇史例出自《北史·周太祖本纪》。
13。爱战【提示】
本篇以《爱战》为题,旨在阐述将帅爱兵的重要性。这里的“爱”,与“恩”为同义词。它认为,作战中士卒所以宁愿冒死前进而不愿后退求生的,都是由于将帅平时实施恩惠的结果。只要将帅爱卒如同爱子,那么,士卒爱将也会像爱父一般。故在危难时,士卒无不情愿以拚死搏斗来报答将帅恩德的。士卒是武装力量的主体,军队战斗力的第一要素。战斗中没有广大士卒的奋勇杀敌,是无法取得作战胜利的。而要在战斗中充分发挥部队英勇杀敌的牺牲精神,要靠平时将帅对他们严格教育训练和切实关心爱护。因此,是否做到爱兵,乃是衡量将帅治军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。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,并且从治军的高度阐述了将帅爱兵的重要性,这无疑是很可贵的。
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,曾涌现不少将帅爱兵的感人事迹,战国初期的魏将吴起,便是突出的一例。他把爱兵问题作为治军的重要内容来抓,其主要特点:一是能以普通一兵严格要求自己,切实做到与士卒同甘共苦,不搞特殊化;二是能够体察下情,关心士卒疾苦,身居将帅高位,竟亲自为卒吮疽,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。所以,他所带出来的部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。他在镇守西河郡地期间,曾身经大战七十六次,而获全胜者竟多达六十四次,堪称善戎能战的“常胜将军”。
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认为:吴起之所以成为战绩辉煌的著名将帅,主要是其“用兵廉平,得士卒心”的结果。这是很有道理的。
【译文】
大凡对敌作战,士卒之所以宁肯前进而死,却不愿后退而生的,这都是由于将帅平时对他们实行恩惠、爱护的结果。全军士卒深知将帅爱护他们如同爱子那样无微不至,那么,他们热爱将帅也会像热爱自己的父亲那样至敬至诚。所以,作战中尽管陷入危亡境地,却没有不愿以拚死奋战来报答将帅恩德的。诚如兵法所说:“将帅对待士卒如同对待自己的爱子,士卒可以同将帅在危难中生死与共。”
战国时期,魏国将领吴起出任西河太守时,能和最下层的士卒穿同样衣服、吃同样饭菜;睡觉时不铺垫软席,行军时不乘车骑马;亲自包扎携带军粮,替士卒分担劳苦。有个士卒长了脓疮,吴起为他吮吸脓汁。这个士卒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哭了起来。有人问她说:“你儿子不过是个士卒,而将军亲口为他吮吸脓疮,你为什么还哭呢?”她回答说:“不是这样的。往年吴公曾为他父亲吮吸脓疮,他父亲因此在作战中奋勇直前而不后退,结果就战死在沙场。如今吴公又为其子吮吸脓疮,我不知道他又会战死在什么地方。所以,我是在为他哭泣。”魏文侯鉴于吴起善于用兵,廉洁公正,深得士卒拥护,就委派他为将镇守西河地区。在此期间,他先后同诸侯大战七十六次,而获全胜的作战有六十四次之多。
【原文】
凡与敌战,士卒宁进死,而不肯退生者,皆将恩惠使然也。三军知在上之人爱我如子之至,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。故陷危亡之地,而无不愿死以报上之德。法曰:“视民如爱子,故可与之俱死。”①战国②魏将吴起为西河守,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。卧不设席,行不乘骑,亲裹赢粮③,与士卒分劳苦。卒有病疽者,起为吮之。卒母闻而哭之。或曰:“子,卒也,而将军自吮其疽,何哭也?”母曰:“非然也。往年吴公吮其父,其父战不旋踵④,遂死于敌。吴公今又吮其子,妾不知其死所矣。是以哭之。”文侯⑤以吴起用兵廉平,得士卒心,使守西河⑥,与诸侯⑦大战七十六,全胜六十四⑧。
【注释】
①视民如爱子,故可与之俱死:语出《孙子兵法·地形篇》。但“民”字原作“卒”。
②战国:马本及诸本皆误作“春秋”,今据史校改。③赢粮:赢,通“盈”;赢粮,谓装满粮食。
④旋踵:旋转脚跟,引申为转身后退之意。⑤文侯:即战国时期魏国建立者魏文侯,名斯。他任用李悝为相、吴起为将、西门豹为邺令,实行改革,奖励耕战,兴修水利,发展生产,使魏国成为当时强国。
⑥西河:郡名。战国魏置。辖境当今陕西东部的黄河西岸地区。
⑦诸侯:西周、春秋时期分封的各国国君。在其封疆之内,世代掌握统治大权,形成各自为政的许多诸侯国。
⑧本篇史例出自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。
14。威战【提示】
此篇与前篇《爱战》是相辅相成、互为补充的姊妹篇。《爱战》侧重论述将帅爱兵的重要性,《威战》则侧重阐述理兵从严的重要性,二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治军这个同一重要问题。它认为,士卒之所以敢于赴汤蹈火地去杀敌,是为将者执法如山、从严要求的结果;而士卒畏敌不前,则是将帅治军不严的表现。本篇引自《尚书·胤政篇》的“威克厥爱允济”
一语,意思是,从严要求(威)胜过(克)偏爱放任(厥爱),事情就能成功(允济)。军队打胜仗靠强大的战斗力,而强大的战斗力,是靠将帅平时对士卒的关心爱护和严格管理训练出来的。所以,对部队正确实施恩威并重的管理原则,历来是将帅治军所强调的重要问题。
春秋时期齐将司马穰苴在治军上是以恩威并重而著称于世的。他一方面执法如山,从严要求部队,对公然违犯军令的齐王宠臣庄贾处以斩首,“以徇三军”;一方面对士卒关怀备至,凡有关部队住宿、饮食、医病等问题,他都亲自过问安排。由千司马穰苴能够把对部队的关心爱护和从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,所以他的部队战斗力强,士气旺盛,临战之际,人人“争奋出为之赴战”。齐军斗志昂扬的强大威势,迫使晋、燕入侵军闻风丧胆,不战先退。司马穰苴乘机挥军跟踪追击,收复了所有沦陷的国土,取得了自卫反击作战的重大胜利。
【译文】
大凡对敌作战,士卒之所以奋勇前进而不敢后退的,是由于畏惧将帅的威严而不畏惧敌人的缘故;如果敢于后退而不敢前进的,那是由于畏惧敌人而不畏惧将帅的缘故。将帅命令士卒赴场蹈火而不敢违抗的,是由于威严的军纪促使他们这样做的。诚如兵法所说:“威严的军纪克服了单纯的怜爱,作战就会取得成功。”
春秋齐景公执政期间,晋国攻打齐国的东阿和鄄城,而燕国则侵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。齐国军队被打败了。齐景公非常忧虑这件事。大臣晏婴为此而向景公推荐田穰苴,说:“穰苴虽为田氏门中偏房所生,可是此人论文韬能使众人归服,论武略可令敌人畏惧。希望君王用他试一试。”景公于是召见田穰苴,同他谈论用兵之事,非常高兴,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兵抗击燕、晋入侵军。穰苴受任后,对景公说:“我本人一向地位低下,君王突然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,加官于大夫之上,士兵不会服从,百姓不会亲近。人的地位低微就没有权威可言,因此,请求派一个为君王所宠信、全国所尊崇的人来作监军,才可以统军作战。”
于是,景公答应了他的请求,派宠臣庄贾为监军。田穰苴辞别了齐景公,与庄贾约定说:“明天中午于军营门会齐。”第二天,穰苴先赶到军营,设置了测日影的标竿和计时间的漏壶,以等待庄贾的到来。庄贾向以显贵而骄横,这次又认为穰苴所率士卒是他自己的军队,而他自己又是君王委派的监军,故对如约赴军之事不很着急在意。亲戚朋友为他送行,留他宴饮,到了中午时分他还没有到达军营。田穰苴便放倒测影标竿,撤掉计时漏壶,然后进入军营,检阅队伍,指挥士兵,宣布军纪。部署完毕,待到傍晚时分,庄贾才来到军营。田穰苴质问庄贾说:“为什么过了约定时间才到?”庄贾满不在乎地回答道:“不才受大臣和亲戚们盛情饯行,故留饮有所耽搁。”穰苴厉声指斥说:“身为将帅,接受命令的那一天,就应忘掉自己的家庭;亲临战阵指挥部队,就应忘掉自己的父母;擂鼓进击的紧急时刻,就应忘掉自己的生命。如今,敌人侵入我国内地,国内人心动荡,士卒们日晒夜露于边境之上,君王为此睡不安稳,吃不香甜,百姓的性命都系在你的手里,还说什么送行呢?”说罢,就把军法官叫来,问道:“军法上对于约期而迟到的人,规定该怎样处置?”军法官回答说:“应当处斩。”庄贾这时才感到害怕起来,并立即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,请求解救。庄贾派出的人尚未返回时,田穰苴已按军法将庄贾斩首示众了。全军将士都震惊战栗不已。过了好久,齐景公所派使者手持符节乘车来救庄贾,径直冲入军营。田穰苴对使者说:“将领在军中执行军务,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。”他又问军法官,说:“军营中不准车马驰入,如今使者这样干,军法规定该怎样办?”军法官回答说:“应当处斩。”使者一听大为恐惧。但田穰苴却说:“君王的使者是不可以杀掉的。”于是,就斩了使者的仆人、砍断车子左边的车辕、杀了左边驾车的马匹,并向全军示众。田穰苴让使者还报齐景公,然后又继续布置军务。对于部队的行军宿营、掘井埋灶、士卒伙食、看病吃药等事宜,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和布置。他还把自己那份官俸粮饷全部拿出来,供士卒们享用,自己同士卒一样平分粮食,特别是照顾到那些体弱有病的士卒。三天之后率军出发,生病的士卒都请求跟随部队一同出征,大家奋勇争先地为报答将军的关怀而去战斗。晋军听到这个消息后,便撤兵而去;燕国听到这个消息后,也渡过黄河向北撤走,齐国的危急得以解除。田穰苴挥军追击,收复了所有沦陷的国土,然后率军凯旋而归。
【原文】凡与敌战,士卒前进而不敢退后,是畏我而不畏敌也。若敢退而不敢进者,是畏敌而不畏我也。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,是威严使然也。法曰:“威克厥爱允济。”①春秋齐景公时,晋伐阿、鄄②,而燕侵河上③,齐师败绩。〔景公患之〕。晏婴乃荐田穰苴④,曰:“穰苴虽田氏庶孽⑤,然其人文能附众,武能威敌,愿君试之。”景公乃召穰苴,与语兵事,大悦之,以为将军,将兵捍燕、晋之师。穰苴曰:“臣素卑贱,君擢之闾伍之中,加之大夫之上,士卒未附,百姓不亲,人微权轻,愿得君之宠臣,国之所尊,以监军,乃可。”于是,景公许之,使庄贾⑥往。穰苴既辞,与庄贾约:“旦日日中会军门。”穰苴先驰至军中,立表下漏⑦待贾。贾素骄贵,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,不甚急,亲戚左右送之,留饮。日中而贾不至。穰苴则仆表决漏,入,行军勒兵,申明约束。〔约束〕既定,夕时,贾乃至。穰苴曰:“何为后期?”贾对曰:“不佞⑧,大夫亲戚送之,故留。”穰苴曰:“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,临阵约束则忘其亲,援桴鼓⑨之急则忘其身。今敌国深侵,邦内骚动,士卒暴露于境,君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,百姓之命皆垂于君,何谓相送乎?”召军正⑩问曰:“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?”对曰:“当斩。”贾惧,使人驰报景公,请救。既往,未及返,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。三军皆震栗。久之,景公遣使持节⑾救贾,驰入军中。穰苴曰:“将在军,君命有所不受。”问军正曰:“军中不驰,今使者云何?”对曰:“当斩。”使者大惧。穰苴曰:“君之使不可杀之。”乃杀其仆、车之左驸⑿、马之左骖⒀,以徇三军。遣使者还报,然后行事。士卒次舍⒁、井灶、饮食、问疾、医药、身自拊循⒂之。悉取将军之资粮,以享士卒,〔身与士卒〕平分粮食,最比⒃其羸弱者。三日而后勒兵。病者皆求行,争奋出为之赴战。晋师闻之,〔为罢去;燕师闻之〕,渡河而解。于是,穰苴乃率众追击之,遂取所亡邦内故境,率兵而归。⒄【注释】
①威克厥爱允济:语出《尚书·胤政篇》。
②鄄(juàn):史载原作“甄”,《百战奇法》原作者援引时因避讳宋仁宗嫌名(“祯”)而改“甄”为“鄄”。鄄,今山东鄄城北。
③河上:指黄河南岸之沧、德二州北界。
④田穰苴:春秋齐国人,本姓田,为大司马,故又称司马穰苴,善于治军,深通兵法。
⑤庶孽:即庶子,旧时指妾所生之子。
⑥庄贾:春秋齐国大夫,景公之宠臣。
⑦立表下漏:谓立标竿以测日影,设漏壶以记时间。表,古代测日影时所立的标竿;漏,古代记时用的漏壶。
⑧不佞:犹言“不才”,自谦之词。
⑨援桴鼓:谓拿起鼓槌敲鼓。桴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