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八 陕西七
作者:顾祖禹◇平凉府东至西安府州三百里,南至凤翔府陇州二百八十里,西南至巩昌府秦州三百四十五里,西北至宁夏中卫四百六十里,东北至庆阳府三百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五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八十里,至京师三千四百里。
《禹贡》雍州地。春秋时属秦。秦并天下,属北地郡。汉置安定郡。后汉因之汉郡治高平。后汉移治临泾。永初五年,羌乱,郡寄治美阳。永建四年,复旧。美阳,今见干州武功县,晋亦曰安定郡仍治临泾。后魏为安定、高平诸郡地。后周分属泾、原二州。隋初因之。炀帝时,属平凉、安定二郡。唐初亦属泾州。天宝初,属平凉、安定二郡。元和四年,始置行渭州治此渭州,今巩昌也。时陷于吐蕃,既而行渭州复为吐蕃所陷。中和四年,复置渭州。五代因之。宋亦曰渭州亦曰陇西郡。庆历初,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治所。政和五年,升为平凉军节度。金为平凉府。元因之。明仍曰平凉府,领州三、县七。今仍曰平凉府。
府山川险阻,控扼边陲,屹为要会。汉以安定名郡。说者曰:郡外阻河朔,内当陇口,襟带秦凉,拥卫辅辅。关中安定,系于此也。元魏主修永熙中,时贺拔岳为雍州刺史。宇文泰说岳曰:今灵夏、河西,各拥部众,未知所属。公引军近陇,扼其要害,收其士马,以资吾军。西辑氐羌,北抚沙漠,还军长安,匡辅魏室。此桓文之策也。岳因引兵西屯平凉。诸州镇多附于岳,同会平凉受节度。今府西南平凉故城,是也。既而岳至高平,为秦州刺史侯莫陈悦所贼杀。悦还屯水洛。岳众散还平凉,共迎宇文泰于夏州。泰集宾佐议所向,皆以为水洛去平凉不远,宜且留以观变。泰曰:悦既害元帅,自应乘势直据平凉,而退还水洛,吾知其无能为也。即驰赴平凉,引兵上陇,为岳报仇,抚定关右。盖宇文霸业集于平凉也。唐自广德以后,西陲尽为异域,而泾原之备日棘。贞元七年,诏以平凉当要会之冲,居北地之要,命泾原节度刘昌筑平凉故城,扼弹筝峡口。浃旬而毕,廓地二百里即今郡城。此平凉置州列郡之权舆也。说者曰:陇口之要在平凉,而平凉之要尤在原州今镇原县。《唐史》:大历八年,吐蕃数入寇。元载尝为西州刺史,知河西陇右山川形势,因言于上曰:四镇、北庭既理泾州时马为四镇北庭节度使,治泾州,无险要可守。陇山高峻,南连秦岭,北抵大河。今国家西境尽潘原,而吐蕃戍摧沙堡,原州居其中间,当陇山之口。其西皆监牧故地,草肥水美,平凉在其东,独耕一县,可给军食。故垒尚存,吐蕃弃而不居。每岁盛夏,吐蕃蓄牧青海,去塞甚远。若乘间筑之,二旬可毕。移京西军戍原州,移子仪军戍泾州,为之根本,分守石门、木峡,渐开陇右,稍置鸣沙戍见宁夏中卫丰安军见灵州所为羽翼,北带灵武五城为形势,进达安西,据吐蕃腹心,则朝廷可安枕矣。议格不用时载并图地形以献,会载罢相,不果。建中初,杨炎为相,复议城之,亦不果。贞元三年,吐蕃城故原州而屯之,陇右沦于异域者殆五十年。宋咸平四年,陕西漕臣刘综言:镇戎军为古原州,地沃衍,岁输刍粮四十五万石,请置屯田务。因开田五百余顷。王氏曰:原州当陇道之要,汉光武取陇右,先降高峻,而后可以蹙隗嚣。赫连勃勃据高平,乘间以窥陇东、岭北,得以病姚兴。宇文泰军于高平,因而规定关陇。诚要害之地也。
平凉县附郭。汉朝那、泾阳二县地,属安定郡。东汉省泾阳入朝那。晋因之。后魏废为长城县地。后周复置朝那县,又析置平凉县。唐省朝那入平凉,属原州。宋为渭州治。金为平凉府治。今编户二十三里。
○平凉故城在府西南四十里。苻秦时所置,兼置平凉郡治焉。晋太元十七年,苻登与姚苌相攻,登保据平凉。十八年,姚兴袭平凉,大获而还。十九年,苻登为姚兴所败,平凉入于后秦。义熙六年,赫连勃勃遣兵攻秦平凉,姚兴击却之。明年,复寇平凉,寻没于勃勃。后魏主焘神元年,夏主昌自上わ屯平凉,与魏争安定,昌败。赫连定复称帝于平凉。三年,魏主焘围平凉,克之。其后置泾州于此。熙平二年,城泾州所,治平凉。即此。正光五年,秦州贼莫折天生陷岐州,使其党卜胡寇泾州,败薛峦于平凉东。永安三年,尔朱天光败高平贼万俟丑奴于安定。丑奴欲趣高平,天光遣贺拔岳等追及于平凉,擒之。永熙三年,侯莫陈悦杀贺拔岳于河曲。岳众散还平凉。众共推夏州刺史宇文泰统岳众,泰因驰入平凉。西魏末,置平凉县,属原州。隋因之。大业初,属平凉郡。唐亦为平凉县。《唐书》:县旧治阳音川。开元五年,移治古塞城。广德以后,没于吐蕃。贞元七年,泾原节度刘昌筑平凉城,移治于此。十九年,以原州移治平凉。元和四年,改置行渭州治焉。自是常为州郡治。《五代史》:后唐清泰三年,以故平凉县之安国、耀武两镇置平凉县,属泾州。似误。今府城周六里,有东西二城。《通志》:元末,李思齐将袁亨分筑南北二城。明朝洪武六年,修复如故。门四:东和阳,南万安,西来远,北定北。周九里有奇。
鹑阴城在府西南九十里。本汉安定郡属县,在今靖远卫境。后魏移置于此,为平凉郡治。魏收《志》:鹑阴有故平凉城,即苻秦所置故城也。魏因置平凉郡于此。后周并入平凉县。
朝那城在府东南。春秋时地名也,为秦之北境。汉置县,属安定郡。《史记》:汉初,匈奴强,复收蒙恬所夺匈奴故地,南至朝那、肤施。文帝十四年。匈奴入犯朝那萧关,杀北地都尉,遂至彭阳,使奇兵入烧回中宫,侯骑至雍甘泉。孔氏曰:朝那故城,在今百泉县西七十里。曰朝那萧关者,萧关属朝那也。胡氏曰:朝那故城,在原州花石川。后汉仍属安定郡。晋因之。后魏亦属安定郡。后周改置于故城东南二百余里,属泾州。隋因之。大业初,属安定郡。义宁初,废。雍,见前凤翔县。甘泉,见泾阳县。时侯骑或至雍,或至甘泉,故曰雍甘泉。
泾阳城在府西南。周宣王时,猃狁内侵,至于泾阳。谓此地也。汉置县,属安定郡。后汉建武二年,隗嚣自陇坻追败赤眉于此,县寻废。灵帝初,段破叛羌,至泾阳。晋元康六年,秦雍氐羌悉反,立氐帅齐万年为帝,围泾阳。即此城也。咸和四年,石赵取长安,分安定郡置陇东郡,治泾阳县。太元十二年,后秦将姚硕德为苻秦故将杨定所逼,自上わ退守泾阳,即此。又姚苌尝侨置天水郡于泾阳。太元十五年,苻登攻故秦天水太守张业生于陇东,不克,是也。后魏亦为陇东郡治,又析汉之咸阳县地,置泾阳县。后周陇东郡及泾阳县俱废,而泾阳遂移于渭北。
潘原城在府东四十里。本汉阴盘县,属安定郡。后汉因之。建武七年,隗嚣将步骑侵安定至阴盘,冯异等拒却之。晋时县移治新丰,属京兆郡。宋元嘉六年,夏赫连定保平凉,畋于阴盘。即此。后魏置平原郡,治阴盘。后周因之。隋初,郡废,县属泾州。唐初因之。天宝初,改曰潘原。大历八年,马自泾州袭吐蕃辎重于潘原,败之。贞元二年,吐蕃将劫盟。骆元光先奉诏屯潘原,以潘原距盟所七十里,缓急不相知,因进兵距盟所三十里而屯。《会要》:大历后,以潘原省入良原县,改故县为彰信堡。贞元四年,陇右节度李元谅复筑潘原城。十一年,节度刘昌奏请于临泾界保定城置阴盘县,敕改为潘原。复置于彰信堡,寻又省入良原县。元和中,节度朱忠亮复筑潘原城。王潜又筑归化、潘原二垒,请复城原州,不果。中和四年,武州侨治于潘原,复立为县。五代周显德中,州废,县属渭州。宋因之。金亦曰潘原县,仍属渭州。元省入平凉县。
百泉城府西北八十里。本姚秦时之黄石固。赫连夏置长城护军于此。后魏因置长城郡,治黄石县。西魏改黄石为长城县。隋初,郡废,县属原州。大业初,又改长城县为百泉。唐因之,仍属原州。贞元二年,吐蕃诈浑盟于平凉川。韩游瑰奉诏军洛口,遣五百骑伏营侧,令曰:若有变,汝曹西趣百泉以分其势。是也。五代初,县废。
安丘城在府东。魏收《志》:阴盘有安丘城。晋太元十四年,姚苌遣将姚崇袭苻登辎重于大界。登邀败崇于安丘。是也。胡氏曰:大界在新平、安定间。又有安武城,在府东北。本汉县,属安定郡。后汉废。晋太元十三年,苻登与姚苌相拒,登军朝那,苌军武都。武都盖因安武而名。后魏亦为安武县,属西北地郡。西魏又置安武郡,治此。隋开皇三年,俱废入朝那。魏收《志》:阴盘有安武城。
○可蓝山府西南二十里。一名都卢山,亦曰苛蓝山。刘宋元嘉六年,夏主赫连定保平凉,畋于阴盘,登苛蓝山,望统万城泣曰:先帝若以朕承大业者,岂复有今日之事。盖是时为魏所败也。其相接者,曰大统山,亦高峻。又西接于崆峒山。○天坛山,在府北五里。一名卧虎山,上有朝天宫。山之西,为会盟坛。唐贞元二年,吐蕃诈请盟,因筑坛于此。使浑与吐蕃会盟处也。《志》云:坛在今城西北五里。崆峒山府西三十里。《唐十道志》:陇右名山之一也。相传即广成子所居。黄帝尝学道于此。山之东岩,有广成子洞、皂鹤洞。西岩有西岩泉及琉璃泉,味俱甘冽。峰之最高者曰翠屏峰,顶有圆石,累累若珠。一名垂珠峰,俗名屏风山。峰顶又有青龙洞,雨后将晴,云辄归洞中。亦谓之归云洞。其相对者为香炉峰,亦名香炉台。两峰间有巨石横亘,谓之石桥。山下有撒宝寨,秦始皇游崆峒至此。又汉武帝逾陇西,登崆峒,山下有问道宫,亦以黄帝问道广成子而名。历代皆修葺焉。山之西北为望家山,亦峻耸。《志》云:崆峒西连笄头,东连大统,西北接望家山。是也。
头山在府西四十里崆峒山西。亦曰笄头山,以形似名。《史记》:黄帝西至于崆峒,登笄头之山。郦道元曰:头山,大陇之异名也,或谓之鸡头山。秦始皇二十七年,巡陇西北地,至鸡头。后汉建武七年,隗嚣攻来歙于略阳,使其将王孟塞鸡头道。晋咸和七年,后赵石生起兵长安,讨石虎不克,匿于鸡头山。隋开皇二年,突厥入寇,韩增寿破之于鸡头山,是也。亦谓之牵屯山。北魏永安三年,尔知天光讨万俟丑奴于高平。其党万俟道洛帅其众西入牵屯山,据险自守,为天光所败,走入陇,归略阳贼帅王庆云。西魏末,宇文泰北巡,度北河,还至牵屯,是也。班固曰:头山,在泾阳县西。孔颖达曰:笄头山,一名空峒山,在高平西百里。有泾谷,泾水所出。杜佑曰:笄头山,亦讹为屯山。,又讹为牵也。盖山界于泾阳、高平两县间,恃为险阻。
雕窠峡府南三十里。两山深险,群雕出入其中,因名。○金佛峡,在府西六十里。峡长二十里,峭壁层峙,不见天日。嘉靖十九年,于峡口筑城,复建清水、红沙二石墩于山上,以增戍守。
弹筝峡府西百里。《九域志》:渭州都卢峡即弹筝峡。《水经注》云:都卢山峡之内,常有弹筝声,一名弦歌之山。峡口水流、风吹,榷响如音韵也。宋元嘉五年,魏主焘遣将奚斤击夏。赫连定设伏陇山弹筝谷以邀之。即此。后魏永熙三年,宇文泰在夏州,闻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,遂驰赴平凉,令杜朔周先据弹筝峡。唐武德八年,突厥入犯,诏李艺屯华亭县及弹筝峡以备之。建中三年,凤翔陇右节度与吐蕃盟,以泾州西至弹筝峡西为唐界。贞元三年,吐蕃入寇华亭及连云堡,陷之,掠人畜万计,置之弹筝峡西。七年,刘昌城平凉,开地三百里,扼弹筝峡口,是也。
孙丘谷在府东南。晋太元十一年,苻秦平凉太守金熙,安定都尉没奕干等,与姚秦将姚方成战于孙丘谷,败之。即此。又苟头原,在县东。晋太元十四年,苻登攻后秦平凉城,克之。进据苟头原,逼姚苌于安定,不克,是也。○泾河在府北一里。源出笄头山。经华亭县境,至府西五里,有泾河桥。又东经城北,至府东五里,为利民渠。又东入泾州界。《志》云:利民渠引泾水连亘二百里,至泾州东,分渠六十二,灌田三千余顷。今多堙废。《图经》:泾河自府西南白岩发源,下流入于泾州。详见大川泾水。
横河府西三十里。自华亭县流入境,下流注于泾河。又府东三里有湫峪河,又东十里有大坌河,又府南二里有南峪河,俱流入于泾河。依力川在府西。晋义熙五年,赫连勃勃掠后秦平凉,进屯依力川。王氏曰:依力川在平凉故城东南,又东流入于泾河。今涸。○柳湖,在府北三十里,旧时湖畔栽柳数千株,因名。
○通梢关在府东五里,有平凉卫军戍守。关盖明初所置。
群牧监旧在府西。《唐书》:天宝末,太子自奉天至平凉阅牧马,得数万匹。盖府境宜蓄牧也。明洪武三十年,于府治东建陕西行大仆寺。永乐四年,又于府治东建陕西苑马寺,领长乐、灵武、威远、同川、熙春、顺宁六监,开城、安定、弼隆、广宁、清平、万安、庆阳、定边、武安、陇阳、保川、泰和、天兴、永康、嘉靖、安胜、康乐、凤林、香泉、会宁、云骥、升平、延宁、永昌二十四苑,俱在府境及庆阳、巩昌境内。正统三年,又并甘肃苑马寺入焉。
密造堡在府西南。晋太元十四年,苻登攻安定羌密造堡,克之。即此。○敕奇堡,在府西北。晋义熙五年,赫连勃勃攻秦敕奇堡、黄石固、我罗城,皆拔之。黄石固,即百泉废县也。我罗城,又在黄石之东。
朝谷堡在府西。《唐志》:在平凉故城西三十五里。贞元七年,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故城,又筑朝谷堡。诏更为彰信堡。《实录》:朝谷作胡谷,彰信作彰义。按潘原已为彰信堡,则此当作彰义。○归化堡,亦在府西。唐贞元十四年,归化堡军乱,泾原节度使刘昌讨定之。后堡废。元和中,节度王潜复筑归化垒于此。
硖石镇在府西北。唐元和中,泾原节度王潜自原州逾硖石,败〔吐蕃〕军,筑归化、潘原二垒,是也。时原州治今镇原县之废临泾县。○安国镇,在府西四十里。宋置。今为递运所。又府东九十里有花家庄递运所。《通志》:府东二里为平凉递运所,五十里为上,现递运所。又有高平驿,在府东南。
崇信县府东南八十里。东北至泾州七十里。本平凉县地。唐贞元间,陇右节度使李元谅始筑城屯军,名曰崇信。亦为神策军分屯之所。宋初始置县,属凤翔府。淳化初,改属仪州。熙宁中,州废,以县属渭州。金属平凉府。今县城周三里有奇,编户五里。
○赤城县西南五十里。宋置。赵元昊谋攻延,约诸番自德靖、塞门、赤城三道并进。所谓赤城,即此城也。金为西赤城镇。德靖、塞门,见延安府保安、安塞二县。○铜城,在县西四十里。其西有铜城山,宋因置铜城军。《宋志》:庆历四年,陕西漕臣张奎采仪州黄铜,置博济监。盖在此。○花山在城南。又城北五里为殿子坡,襟带近郊,恃为形胜。○五马山,在县西南四十里。状如五马。又有迎驾坡,在县西南三十里。《通志》:县西四十里有断万山,险绝难登。相近又有文笔山,亦秀削。
湫峪在县西北二里。湫峪水发源于此。北流入平凉县境,注于泾水。《志》云:县西十五里有左峪。又西二十五里为石佛峪。又十里为黄花峪。皆昔时防守之地。
○水在城北。源出陇州弦蒲薮。历华亭县,又东北流经此,复东入泾州界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四十里有峡口,水自华亭县境分南北二流,复会于此,并出峡中,而绕流达于城下云。今源流附见大川泾水。赤城川在县西南六十里。流经灵台县东北,会白石川,入州长武县境。至县东四十里亭口镇,入于泾水。○白石川,在县南六十里。东流入灵台县境,合于赤城川。华亭县府南百二十里。南至凤翔府陇州百六十里。汉右扶风县地。后魏普泰二年,立华亭镇以扼蕃戎。隋大业初,置县,属安定郡。义宁二年,分置陇州于此。唐改属陇州。垂拱二年,改为亭川县。神龙初,复故。大历八年,置义宁军于此。九年,吐蕃入寇,凤翔节度李抱玉破之于义宁,是也。元和三年,省县入源。贞元三年,吐蕃大掠阳、吴山、华亭,即故城也。五代唐又改置义州。后周显德中,复置华亭县,为州治。宋改为仪州。熙宁五年,州废,以县属渭州。金属平凉府。今县城周五里有奇,编户八里。
○化平城在县西北百里。宋初置安化县,属渭州,在今县西。熙宁五年,废原州制胜关,移县于关地,以旧县为安化镇,县仍属渭州。金初因之。大定七年,改为化平县,属平凉府。元省。○永信城,在县北。唐贞元十三年,筑永信城于平戎川,置军以备御吐蕃。《志》以为即此城也。
阳城在县西南。东汉初,隗嚣败赤眉于乌氏、泾阳间。赤眉复进至阳城,入番须中,逢大雪,士多冻死。道元曰:阳城在安民县。汉成帝永始二年,罢安定呼他苑为安民县。后汉废。安民应在县界,今《汉志》不载。乌氏,见泾州。番须,见陇州。
○陇山县西三十里,即陇山之东麓也。崇隆绵亘,界于平凉、巩昌、凤翔诸郡间,为关中之屏障。其在县境者,亦曰小陇山。今详见名山陇坻。○瓦亭山,在县西北百六十里。瓦亭关在其西麓。又有朝那山,在县西七十里。汉朝那县以此名。县境诸山,皆陇山之别阜矣。义山在县东二里。唐以此名军。又县西北二里有铧尖山,以形似名也。又有飞凤山,在县西北百里。○桦岭山,在县东五十里,山多桦树。又有湫头山,在县北六十里。支磨原在县东北。郭汾阳《家传》:大历十年,吐蕃略潘原,西至小石门白草川,又下朝那川,至百里城支磨原而入华亭。子仪遣浑破走之于故平凉县。小石门,或曰在平凉县西。百里城,今见灵台县。
○泾河县西北八十里。自开头山发源,流经此,与平凉县分界。《志》云:县北十里有武村水,又北二十里为策底水,下流俱入于泾河。又有燕脂川,在县西北百里,亦东流入于泾河。
水在城东南三里。自陇州流入境,又东北流入崇信县。《志》云:水绕流城下,有惠民渠引水经城中而西北出,以溉高之田。
○瓦亭关县西北百八十里。魏收《志》:鹑阴有凡亭。后汉灵帝时,段破东羌于此。即瓦亭之讹矣。亦谓之东瓦亭。唐贞观二十年,逾陇山至西瓦亭观牧马。此巩昌秦州秦安县之瓦亭山也。至德元载,肃宗幸灵武,牧马于瓦亭。此东瓦亭也。宋建炎四年,金人陷泾原,经略使刘退屯瓦亭,金人遂取渭州镇戎军。亦此瓦亭。胡氏曰:瓦亭川出陇山东北,西南流。关在瓦亭川之首,故名。金为瓦亭寨。今有巡司戍守。《通志》:有瓦亭驿及递运所,而瓦亭巡司则在县北百八十里。○三乡镇,在县西八十里。有三乡川,置巡司于此。《志》云:县又有马铺岭巡司。今革。
镇原县府北百三十里。西南至巩昌府秦州四百六十里,西北至宁夏卫灵州所五百四十里,东北至庆阳府四百三十里。汉临泾县地,属安定郡。隋大业初,置秋谷县于此,寻改曰临泾,属安定郡。唐初,仍属泾州及原州,陷吐蕃。元和三年,徙原州治临泾。大中三年,州还治高平。广明后,又侨治临泾。宋、金皆因之。元初,改今州曰镇原州,属巩昌路。至元七年,省州治临泾县入。明初,改州为县,又改今属。今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二十里。○高平城在县西二里。汉置县为安定郡。后汉建武初,冯以恂邑叛,引兵西向天水。隗嚣逆击,败之于高平。其东有城,曰第一城。建武八年,光武讨隗嚣,进至高平第一城。嚣将高峻拥兵据高平第一城。耿等围之,一岁不拔。寇恂奉命往降之,至第一城。峻遣其军帅皇甫文出谒,恂诛之,峻降。其城险固,故曰第一城也。晋省。《括地志》:晋省高平,刘曜复置,为朔州治所。苻秦又置牧官都尉于其地。姚秦时,为鲜卑别部帅没奕干所据。晋元兴初,拓跋圭袭高平,没奕干走上わ,寻复还高平。义熙三年,赫连勃勃以朔方叛秦,伪畋于高平川,因袭杀没奕干而并其众。诸将皆谓高平山川险固,土田饶沃,可以定都。勃勃不从。后魏初,谓之高平川。太延二年,置高平镇。正光五年,镇民赫连恩等反,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,攻高平镇,以应破六韩拔陵。魏遣将卢祖迁击走之,改置原州。既而秦州贼莫折大提遣其党卜胡袭高平,陷之。寻复为胡琛、万俟丑奴等所据。永安三年,尔朱天光击平之。西魏大统十四年,宇文泰奉太子钦巡西境,登陇至原州,历北长城。盖繇高平而北至秦所筑长城也。自隋以后,为原州治。唐广德后,陷于吐蕃。自是、泾之间,御寇不给。大中三年,原州复治高平。广明中,又弃不守。宋至道中,改置镇戎军于今治。咸平六年,筑军城为重镇。明初,始改为县。今城虽周不及二里,而险固有余。
临泾城在县东六十里。《括地志》:临泾南去泾州八十里。汉置县,属安定郡。更始末,方望等立前定安公婴为天子,居临泾。更始遣李松等击灭之。后汉移安定郡治此。建安十六年,曹操自长安围安定,杨秋以城降。晋仍为郡治。后魏因之,又为泾州治。后周改置州郡于安定,县寻废。隋大业初,改置湫谷县,属安定郡,旋改为临泾。唐属泾州。大历九年,吐蕃寇临泾。即此。《唐志》:广德初,原州陷于吐蕃。节度马表置行原州于灵台县之百里城。贞元十九年,刘昌城平凉,原州徙治焉。元和三年,始徙治临泾。《郝传》:为临泾镇将,以临泾地险要,水草肥美,吐蕃将入寇,必屯其地。因言于节度马曰:临泾扼洛口,川原饶衍,利蓄牧;西走戎道,旷数百里,皆流沙,无水草,愿城之,为休养便地。不听。及段代为节度,复请。从之。因置行原州,以为刺史。自是吐蕃不敢过临泾,泾原获安。大中三年,原州还旧治。广明中,复治临泾。宋原州亦治焉。金因之。元至元七年,省入镇原州。
彭阳城县东八十三里。《括地志》:城西去临泾二十里。汉置县,属安定郡。文帝十二年,匈奴入犯,至彭阳。后汉灵帝初,段讨叛羌,自彭阳直指高平,是也。晋废。后魏破赫连定于此,复置彭阳县,又置西北地郡治焉。隋开皇初,郡废。十八年,改县曰彭原,属宁州。大业中,为北地郡。唐武德元年,置彭州治此。八年,突厥寇彭州,是也。贞观元年,州废,以县属宁州。宋复为彭阳县,属原州。庆历中,元昊入寇,种世衡将景泰遇于彭阳城,依山为阵处也。金仍为彭阳县。元至元七年,省入镇原州。
丰义城在县东彭阳废县界。旧有丰城,西魏时置云州于此。后周保定二年,废州为防。隋开皇中,废防为丰义城。唐武德三年,分彭原县置丰义县,属彭州,以故丰城为名。贞观初,改属宁州。贞元三年,吐蕃寇丰义城,前锋至大回原,宁节度韩游瑰击却之。四年,游瑰请筑丰义城,二坂而溃,遂不果城。五代时,县废。大回原,或云近泾州境。三水城在县东北百里。汉置三水县,属安定郡,属国都尉治焉。后汉仍属安定郡。刘昭曰:县有左谷,即卢芳所居。晋废。《水经注》:肥水出牵屯山,东北流,注高平川。川东有三水县故城。东汉初,三水人卢芳据城叛。即此。○廉城,在县东北。汉置廉县,属北地郡。后汉因之。晋废。《水经注》:高平川东北流径廉城东,又东北径三水县西,是也。
他楼城县北百里。本高平县地。晋太元十六年,乞伏干归击鲜卑部帅没奕干,没奕干奔他楼城。即此。唐贞观六年,置他楼县,又以突厥降户置缘州治焉。神龙初,州县俱废。○侯尼城,在县东北百五里。宋元嘉六年,赫连定保平凉,欲复取统万,引兵东至侯尼城,不敢进而还。
萧关城县西北百四十里,即汉之萧关也。《旧唐书》:高宗时,于萧关置地犍县,属原州。神龙元年,废,改置萧关县。广德后,没于吐蕃。大中五年,复置武州治此。中和四年,武州侨治潘原,萧关县属焉。五代周显德中,废武州,并废萧关县,是也。又有白草军城,在萧关北、蔚茹水西。唐开元中,置军于此,属朔方节度。
平夏城县西八十里。本唐石门关之地,亦曰石门城。宋绍圣四年,夏人入寇,知渭州章请城葫芦河川,据形胜以逼夏人。诏从之。遂出葫芦河川,筑二寨于石门峡江口好水河之阴。夏人来争,击却之。赐名曰平夏城、灵平寨,寻升平夏城为怀德军。《宋志》:怀德城,初亦名威德军。其东十五里为结沟堡,西十八里为石门堡,南十二里为灵平寨,北十八里为通峡寨,是也。又明景泰中,知平凉府张镛请修葫芦峡口古城。议者谓不击要害,罢之。马文升曰:葫芦峡为宁夏韦州南出静宁之要路。盖即平夏城故址也。
保定城在县东。唐贞元七年,泾原节度使刘昌筑保定城,捍青石岭。十年,又请于临泾界保定城置阴盘县,是也。○靖夏城,或云在县东北。宋置。政和六年,夏人大举攻泾原靖夏城,城陷,屠之而去。
○陇山县西七十里,即陇山北麓也。对华亭小陇山而言,亦曰大陇山。有若水谷,高平川出焉。《水经注》:汉建武八年,世祖征隗嚣,从高平第一城若水谷入。即此谷也。若水,当作苦水。
雉头山县西三十里。又西二十里为鸡头山,本一山而异名耳。《通典》:笄头山在高平县,一名崆峒山。盖山陇绵延,接于县西也。《志》云:县东二里有东山,极高峻。又东八里有玉山,多白石。
逢义山在县北。东汉建安初,段讨先零叛羌,自彭阳直指高平,战于逢义山,大破之。杜佑曰:高平县有逢义山。是也。○三观山,或云在县北。唐武德五年,突厥寇原州,陷大震关。既而交州刺史权士通、弘州总管宇文歆、灵州总管杨师道,击突厥于三观山,破之。
○高平川在县治南。源出大陇山。一名苦水,下流合于胡卢河。汉段为护羌校尉,于安定高平若水讨先零羌,斩首八千级于是水之上。若水,即苦水之讹矣。晋隆安五年,后魏拓跋遵等袭破没奕干于高平,亦即是川也。《水经注》:高平川,北入于河,西南去安定三百四十里。
胡卢河在萧关东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有颓沙山,河流出焉。曲折流,经县西北,亦名蔚茹水,北注于黄河。支流折而东南,入平凉县界,注于泾河。《唐志》:萧关县有蔚茹水,水西即白草军。太和五年,牛僧儒主议以维州还吐蕃,曰:吐蕃若养马蔚茹川,上平凉阪、犯回中,不三日至咸阳桥,何有西南数千里外之维州哉?盖蔚茹川多水草,宜畜牧也。宋治平中,蔡挺知渭州,夏人集胡卢河。挺出奇兵迎击,夏人奔溃。《金志》谓之大胡河。又屈野河,亦在县北,下流合于胡卢河。或曰,即胡卢河之异名也。宋咸平四年,陕西漕臣刘琮言,镇戎军本古原州,请于军前后置堡寨,且耕且战。祥符二年,始置横阳、神堂、缘城三寨,皆在屈野河东。天圣以后,没于西夏。三川县西北三十里。《水经》谓之次水。其源本一,流而为三,入高平川。又有三水,在县东北六十里。水流三派,会归一川,流入泾州界,入于泾水。汉三水县以此名。○阳晋水,在县西。自西蕃界流入,又东南流,经平凉县北,至泾州境,合于泾水。
石门水县西八十里。其地有石门口,亦曰石门关。《水经注》:其水五源,俱导东北乱流,左会三川,参差相得,同为一川,又东北注于高平川。○肥水,在县西北四十里。又西北有自延水。又蒲水,在县北五十里,出县北境之南蒲谷。《金志》谓之蒲川河,下流俱入于高平川。
长泽川在县西北。南流合于高平川。唐大历十一年,吐蕃寇原州石门,入长泽川。十二年,复入寇,军于原州北长泽监,进破方渠。时盖置马监于此。又寿渠川,在县北。晋义熙六年,赫连勃勃寇略阳,徙其民于大城。姚兴自安定追之,至寿渠川,不及而还。胡氏曰:寿渠川,在安定西北。安定,今泾州也。大城,见榆林卫。○六泉,在县西北。晋太元十二年,乞伏国仁袭鲜卑三部大人于六泉,三部皆降于国仁。胡氏曰:六泉在高平境内。
○萧关在县西北百四十里。自秦汉以来,为华戎之大限。唐置萧关县于此。《宋志》:萧关西三十里有绥戎堡。关北十八里有临川堡。又有通关、山西二堡,与临川堡俱隶于萧关。金亦为萧关镇。今详见重险萧关。
木峡关在县西南,亦陇山之口也。元魏永熙三年,宇文泰讨侯莫陈悦于水洛城。至原州,众军毕集,遂引兵上陇,出木峡关,是也。隋开皇二年,突厥纵兵出木峡、石门两道入寇,武威、天水、金城、上郡、弘化、延安六畜咸尽。唐为原州七关之一。
石门关在县西九十八里,亦曰石门峡。隋开皇二年,突厥自石门分道入寇。唐为原州七关之一。元和三年,沙陀朱邪执宜自甘州谋归唐,循乌德犍山而东。吐蕃追之,沙陀自洮水转战至石门,诣灵州降。宋绍圣二年,以其地置平夏城。元符初,又筑石门堡于此。又石峡关,在县西七十里,当陇山之口。其南又有驿藏、木青二关。唐时原州七关,在县境者凡五。或以木青为七关之一,而萧关不与焉。
定川寨县西北二十五里。宋置。庆历二年,赵元昊寇镇戎军。渭州将葛怀敏御之于此。贼毁桥,断其归路,四面围之。怀敏突围走,至长城,濠路已断,死焉。元昊遂乘胜直抵渭州。《宋志》:定川与高平寨相接。又荡羌寨,在县西北六十里,宋元符初置。其东十八里曰通峡寨,又东八里曰东河湾堡。《宋志》:镇戎军北八十里有胜羌寨,西北五十里有通远寨,西南百二十里又有九羊寨,其地名九羊谷也。金人多因宋旧。○灵平寨,在县西南百十里。宋置。本名好水寨。绍圣四年,改名灵平。其南二十八里有熙宁寨,以宋熙宁中所置而名。又县境有干兴、飞泉等寨,亦宋置。金因之。元废。高平寨在县北二十五里。宋庆历二年,置寨于此。旁有故寨堡,宋元符四年置。金废。○龙泉堡,在县西北。《宋志》:通远寨东三十里为龙泉堡。
摧沙堡在县西北。唐置。广德二年,仆固怀恩合回纥、吐蕃自朔方南犯。河西节度使杨志烈遣监军柏文达攻灵武以救京师。文达击摧沙堡、灵武县,皆下之,进攻灵州。怀恩闻之,引还朔方。大历中,元载言:吐蕃戍摧沙堡。盖原州要地也。贞元二年,李晟遣将野诗良辅,自凤翔袭破吐蕃于此。
土梨树堡在县东。唐贞元二年,吐蕃将劫盟,先请盟于土梨树。神策将马有麟奏土梨树多险阻,恐吐蕃设伏兵,不如平凉川坦途,因定盟所于平凉川,是也。
善和镇在县西南。唐武德六年,突厥陷原州善和镇,遂侵渭州。又新城镇,在县西五十里。柳泉镇,在县西北七十里,俱宋置。金人疆域图,原州有新城、柳泉二镇。○西城屯,在县东南九十里。唐兴元初,李晟复西京,朱Г自泾州北走,至彭原西城屯。其将梁庭芬等杀之,趣泾州降。《通志》:县南九十里有白水驿。又县北有安平寨巡司。
附见:
平凉卫在府城内。洪武三年建,初置于府治东。永乐六年,移于府治东南,辖千户所五。又安东中护卫,在府治东。洪熙元年,为韩府置。泾州府东百五十里。东南至州百五十里,东北至庆阳府百二十里,东至宁州百七十里,南至凤翔府二百六十里。
春秋时秦地。始皇时,属北地郡。汉属安定郡。后汉因之。魏、晋亦曰安定郡苻秦初,置雍州于此。其后姚秦亦置焉,恃为重镇。后魏改置泾州,取泾水为名魏收《志》:州治临泾县,领安定、平凉、北地、新平、陇东诸城镇,所谓岭北五郡也。隋初,亦曰泾州。大业初,又改为安定郡治安定县。唐复为泾州。天宝初,亦曰安定郡至德初,改曰保定郡。干元初,复曰泾州,寻置泾宁节度于此。大顺初,改曰彰义军。宋仍曰泾州亦曰安定郡。太平兴国初,复曰彰化军节度。金改属平凉府。元因之元至元中,改属巩昌府,寻复旧。后又以州直隶行省。明亦曰泾州,属平凉府,以州治泾川县省入编户十七里,领县一。今仍曰泾州。
州山川环带,水陆流通。岭北有事,州实为之孔道。晋太元中,姚苌起于岭北,以安定为根本。其后遂为重镇。梁喜谓若无安定,戎马必至于,是也。赫连勃勃因刘裕灭秦,先据安定,尽收岭北郡县。及裕东还,南下长安,势若建瓴矣。夏人之衰,安定亦降于魏。赫连定复举安定,遂长驱而入长安,魏人力与之争,然后关中复定。唐自至德以后,吐蕃内侵,恒以泾州为节镇,遮蔽岐。宋以夏人跳梁,泾州亦为重地。庆历中,范仲淹请驻泾州,斩复横山以断贼臂横山,即桥山之北麓。寻命韩琦、范仲淹开府泾州,总四路之事,为攻讨声援。盖泾州联络中外,翼带东西,诚关中之襟要也。
○泾川废县即州治。汉置安定县,属安定郡。后汉省。晋末复置。苻秦为雍州治。姚氏因之。宋元嘉五年,魏将奚斤等军安定。夏主昌自平凉进攻,为魏将安颉所擒。既而魏将丘堆弃安定南走,赫连定复取之。后魏为安定郡治。正光末,高平贼胡琛遣其党万俟丑奴等寇泾州。萧宝寅等军于安定,丑奴军于安定西北七里。别将崔延伯自安定缘原北上。贼覆背来击,延伯败绩。后周时,为泾州治。隋初因之。大业初,为安定郡治。唐亦为泾州治。天宝末,改县为保定县。宋因之。金大定七年,改县曰泾川。明初省。《志》云:泾川城,旧在州北五里,泾州治焉。洪武三年,县废,州移今治。今城周六里有奇,惟南北二门。乌氏城《括地志》:在安定县东三十三里。周之故地,后入于戎。秦惠王取之,置乌氏县。氏,音支。汉因之,属安定郡。后汉建武初,隗嚣追破赤眉于乌氏、泾阳间,是也。《后汉志》亦作乌枝。晋仍为乌氏县。后魏皆因之。西魏时,废,后为乌氏驿。唐武德九年,突厥屯河南,入寨,围乌城,即乌氏也。肃宗初,自马嵬北行,至乌氏。亦即此。○爰得城,在州东南。汉置县,属安定郡。后汉废。后魏复置,属新平郡。后周废。
圻鬖城州东北十四里。亦曰薛举城。唐初薛举尝据此,因名。举卒,子仁果立于圻鬖城,寻为世民所败,降于唐。杜佑作析鬖城。析,思历反。鬖,章恕反。○故县城,在州南。汉安定县初治此。后汉省,因名故县。晋太元十年,后秦姚苌自故县如新平,是也。
抚夷城在州东北。汉置县,属安定郡。后汉省。魏收《志》乌氏县有抚夷故城,是也。后魏复置抚夷县,属陇东郡。后周废。或曰,后魏盖徙治于平凉西。
○回中山在州西五里。上有王母宫。《一统志》以为汉武通回中道盖在此,似误。○笔峰山,州南五里,山峰耸秀。又东有三峰峭拔,俗名为米面山。
青石岭州西北七十里。宋白曰:泾州西北九十里有临泾城,其界有青石岭,亦曰青石原。后汉元初四年,马贤讨羌,败于安定青石岸,即此。晋义熙三年,赫连勃勃败姚秦将张佛生于青石原。六年,勃勃又南攻安定,破姚秦将杨佛嵩于青石北原,进攻东乡,下之。东乡,盖在青石岭东也。唐大历七年,吐蕃下青石岭,军于那城。郭子仪谕却之。又十二年,吐蕃下青石岭,逼泾州。子仪复击却之。那城,盖朝那城之误也。
青溪岭在州西南。宋建炎二年,金娄宿犯泾原。经略使曲端遣将吴逆击于青溪岭,败之。绍兴中,撒离喝自凤翔趣州,泾州将田盛遣兵击之于此,寇引去。
马鞍阪州西百里。晋义熙十二年,后秦姚绍自安定击赫连勃勃于马鞍阪,破之,追至朝那,不及而还,是也。又州西北有彭坑谷。《后魏书》:孝昌元年,万俟丑奴置营泾州城北七十里当原城。崔延伯缘原北上,战败,保泾州。又从泾州西进,去贼彭坑谷七里,战没。当原城,盖近朝那。○安仁谷,《志》云:在州东南四十里,中有长城寨。宋范仲淹尝遣宋良等控守于此。
○泾河在州北。自平凉县流入境,又东南流入州长武县界。○水,在州北二里。上有桥。自崇信县流入境,又东南流,入州长武县界,合于泾水。
阁川河州西南三里。州西山谷诸水,会流成河,下流入于泾河。
百泉州西三十五里。泉眼极多,四时不涸,州人引以溉田。其下流入于泾河。又共池,在州北五里。《诗》:侵阮徂共。郑氏曰:阮,国名,今之共池。是也。
○盐仓在州西。唐大历八年,泾原节度马与吐蕃战于盐仓,败绩。盖是时运盐储此,以供军,故有盐仓之名。
平亭在州北。元魏永安三年,高平贼万俟丑奴为贺拔岳所败,弃岐州北走安定,置栅于平亭。既而尔朱天光进下安定,丑奴弃平亭北遁。又彭坑,在州西北。元魏正光末,高平贼帅万俟丑奴等屯安定西彭坑。崔延伯击之,自安定西进,去贼七里结营,直前袭贼,败死。
连云堡在州西界。宋祁曰:泾西要地也。三垂峭绝,北据高岸,〔敌兵〕进退,烽火易通。唐贞元三年,吐蕃陷连云堡,泾州恃堡为斥侯。连云既陷,西门不开,门外皆为敌境矣。四年,戍将刘昌始复筑之。路承堡在州东南。晋太元十六年,姚苌败苻登于安定东。登退据路承堡。路承,人姓名。丧乱时创筑此堡,因以为名。
马家凹州东四十里。今有递运所。又东有金家凹,置巡司戍守。○瓦亭驿,在州东六十里,泾之通道也。《通志》:州治西北有安定驿。
灵台县州南九十里。南至凤翔府麟游县七十里,东南至州六十里。古密须国。汉为鹑觚县,属北地郡。后汉属安定郡。晋因之。后魏置赵平郡治此。后周郡废,县属泾州。隋初因之。大业初,析置灵台县,取文王伐密作灵台之义。明年,废入鹑觚。唐天宝元年,改鹑觚为灵台县,仍属泾州。宋因之。元省入泾川,寻复置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编户二十里。
○鹑觚城即今县。或曰汉县治,在今县东南接州长武县之鹑觚原。秦蒙恬筑长城,以觚爵奠祭。有鹑集觚上,县因以名。今城本隋所置灵台县,后以县并入鹑觚,遂移鹑觚县治此。阴密城县西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古密国也。周文王伐密,《诗》所称密人不恭,此矣。《左传》:密须之鼓与其大辂文,所以大也。《国语》:周共王游泾上,密康公从。盖即密国之后矣。秦始名阴密。昭王五十年,武安君白起有罪,为士伍,迁阴密。汉为阴密县,属安定郡。后汉废。晋复置。大兴二年,晋王保使其将张显等据阴密,为刘曜所陷。三年,巴酋句渠知举兵拒刘曜,保于阴密,曜将游子远击灭之。太元十二年,苻登将杨定等攻后秦姚硕德于泾阳。姚苌自阴密赴救。义熙十二年,赫连勃勃攻拔后秦阴密,置雍州镇焉。寻复为秦所取。后魏主焘延和三年,休屠金当川围魏阴密。魏将拓跋嘉击斩之。即此城也。后魏仍为阴密县,属平凉郡。后周废。
良原城县西北九十里。《九域志》:在泾州西南六十里,本鹑觚县地。隋大业初,析置良原县,以县西南有良原而名。唐属泾州。贞元二年,为吐蕃所破。四年,陇右节度使李元谅筑良原故城而镇之。开美田数千里,劝士垦辟,岁入菽粟数十万斛。自是常以神策军分屯于此,谓之良原镇。朱梁贞明六年,蜀将王宗俦等攻岐,出故关,壁于咸宜,入良原,是也。宋仍属泾州。元省入灵台县。胡氏曰:咸宜,今见陇州。
百里城在县东。《元和志》:灵台县有百里城,亦曰百城。唐大历八年,吐蕃入寇,郭子仪使浑将兵趣朝那。吐蕃至百城而还。邀之于隘,尽得其所掠。十年,马复破吐蕃于此。又以原州陷于吐蕃,表置行原州治焉。贞元三年,吐蕃入寇,诏唐朝臣戍百里城,是也。《九域志》灵台县有百里镇。
○苍山县南二里。以林木苍翠而名。又隐形山,在县东北二里。以地形深奥而名也。○台山,在县东北十里。山多奇木异禽,甘泉秀石,顶平如台,因名。一作书台山。
保岩山县东三十里。山势峭拔,回旋百折,巅有经台,登之望见百里外。其下常有云雾。又有温、冷二泉出焉。○兼山,在县西九十里。其山两重,因名。《一统志》云:泾州之主山也。白石原在县西北。《志》云:白石原首起废良原县西南三十里。东下三十里分为两原:一更名良原,一更名杜原。或曰,即灵台西原也。唐永泰初,回纥、吐蕃入寇,郭子仪以回纥兵破吐蕃于灵台西原。刘句曰:破吐蕃处在灵台县西五十里,地名赤山岭。○望儿原,在废良原县东三十里。今县东十里又有卧龙原。○三香水在县东北五里。源出凤翔府麟游县东,亦名三交川。下流入州界,合泾水。《志》云:在县东十五里。○达溪川,在县南二里,流达于泾河。《志》云:源出陇州五马山,至州梁山下,入于泾水。旧《志》:县西七十里有妲己川。相传妲己产于此。盖即达溪之讹矣。
细川水在县东北。源出麟游废普润县之细川谷,东北流,入县境,又东北合于三交川。北魏永安三年,高平贼万俟丑奴屯安定,闻魏军未进,乃散众耕于细川。唐初,泾州镇将刘感自高鬖引还泾州。薛仁果自南原驰下,与感战于百里细川,感为所擒。百里、细川地盖相近。胡氏曰:灵台百里镇,即古细川地。
○草壁戍胡氏曰:在阴密东。晋大兴二年,屠各路松多起兵附晋王,保据草壁。刘曜攻拔之,松多奔陇城。《水经注》:陇山西南故陇城北有松多川。盖因松多据此为名。○栖凤桥,在县西五十五里,细川水经其下,南接麟游县境。
静宁州府西二百三十里。南至巩昌府秦州二百五十里,东北至固原州百六十里,西北至靖边卫四百二十里。
汉安定郡地。唐属原州。宋为渭州之陇干城。庆历中,置德顺军,属秦凤路。金皇统二年,改为德顺州贞四年,又升为陇安节度。元初因之。寻改为静宁州,以州治陇干县省入,属巩昌路。明初改今属,仍曰静宁州编户十一里,领县二。今亦曰静宁州。州陇坂环峙,河、渭萦流。宋天禧中,曹玮筑陇干城,曰:异时泾渭有警,此必争之地。隆兴中,吴复秦陇诸州,朝议弃还。金人虞允文言:恢复莫先陕西,陕西新复州郡系德顺之存亡,一旦弃之,则窥蜀之路愈多。西、和、阶、成,利害至重,不可不审。盖静宁为陇口要地,自陇以西,保据所当先也。
○陇干废县今州治。宋元八年,以外底堡置陇干县,为德顺军治。金因之。元省。今州城周七里有奇。有登高台置于城最高处,为望之所。
水洛城州西南百里。《水经注》:水洛亭在陇山之西,近略阳县界。是也。晋义熙七年,西秦乞伏干归攻姚秦南平太守王憬于水洛城,克之。北魏永安末,贼帅万俟道洛为尔朱天光所败,自高平走降略阳贼帅王庆云。庆云遂称帝于水洛城。天光追击之,帅诸军入陇,至水洛城。庆云、道洛出战而败,拔其东城。贼并兵趣西城,西城无水,为天光所擒。是水洛有二城也。永熙三年,贺拔岳自平凉召秦州刺史侯莫陈悦会于高平,共讨曹泥于灵州,为悦所害。悦还入陇,屯水洛城。既而宇文泰讨之,引兵上陇。悦留兵守水洛,退保略阳。泰至,水洛即降。隋为陇城县地。唐因之。宋咸平中,曹玮尝经营此。范仲淹曰:朝那之西,秦亭之东,为水洛城。郑戬曰:水洛城西占陇坻,通秦州往来路。陇之二水,环城西流,绕带渭河,川平土沃,广数百里,又有水轮银铜之利。庆历三年,刘沪密使城主铎斯那内附,戬即遣沪筑之以捍西夏。金升为县。元并入陇干。
治平城州南八十里。宋治平四年所置,寨因名。吴尝遣王中正败金人于此。金升为治平县,属德顺州。元废。○威戎城,在州西南四十里。宋为堡,属德顺军。金升为县。元省。城下有威戎川。○陇山州南百五十里,即故陇坻之隘也。或谓之石门山,亦曰石门峡。崖石如门,山路斩截,当陇山北垂。宋刘沪尝破羌裔于此。《志》云:陇山亘南北数州,石门出入径道也。镇原之石门、石峡,皆因此而名矣。余详见名山陇坻。
横山州北十里。山连绵横亘,旧为蕃部所居。又翠屏山,在州南五里。下为白土坌。又东七里有马迹岔,州西南六十里有牡丹坌,皆陇山之支麓也。
旗鼓山在水洛故城南一里。又州南七十里有武山,西南八十里有宋家山。又有孙家山、主山,俱在州南百五十里,与陇山冈脉相接。
○水洛川在州南。《水经注》:川导源陇山,西得奴椟川口。奴椟川,亦出陇山,流合水洛川,又西经水洛亭,又西南径石门峡,亦谓之石门水。又西南入秦州界,注略阳川。《元和志》:瓦亭川东北有水洛口,亦谓之洛口。唐贞元二年,吐蕃将劫盟,韩游瑰奉诏屯洛口。即水洛口矣。《志》云:唐人亦以平凉川、蔚茹川、洛门川为三川。大中十一年,吐蕃降将尚延心谓秦成防御使李承勋曰:唐人多内徙三川,吐蕃皆远遁于迭宕之西。所谓洛门川,即水洛川也。
苦水河在州西五里。水味苦,因名。即高平川之上源也。出陇山中,曲折流,入庄浪县境,又东北达于镇原县界。《志》云:州东百五十里又有通遍川,以道路四通而名。
○靖边寨州西七十里。《志》云:寨西南去略阳二百里。宋天禧中,置寨于此,为戍守要地,属德顺军。金人尝改为静边县,寻复为寨,属隆德县。元省。
得胜寨州东南五十里。《宋志》:寨东去怀远城三十里,曹玮所置,领开边等堡。赵元昊寇渭州,薄怀远城。韩琦使任福将兵自怀远趣得胜寨,至羊牧隆城,出敌后,是也。又高家堡在州西四十里,旧为戍守处。
庄浪县州东南九十里。东北至府城百七十里。本华亭县地。元置庄浪路。大德八年,改为州。明洪武八年,又改为县,属静宁州。今城周一里有奇,编户七里。○莲花城在县东北百里。宋天圣中置。郑戬为经略使,率军士按边至此,天寒,与将佐置酒会饮。日暮尘起,有报敌骑至者,戬曰:此必三川将按边回,非敌骑也。已而果然。亦谓之莲花堡。○盘龙山在县南四十里。山势回伏,状如盘龙。又樱桃原,在县西三十里。○苦水川县西二十里。自静宁州流入境,又北流入镇原县界,为高平川。县北三十里又有曹务川。川旁旧有姓曹名务者居之,因名。又县西南七十里有阳三川。《志》云:山阳有川,三道合流,因名。○达合堡《通志》云:在州东二十里。县西三十里有张川堡。俱昔戌守处。
隆德县州东九十里。东北至固原州五十里。本平凉县地。宋天禧初,置羊牧隆城寨。庆历中,改曰隆德寨。金改为县,属德顺州。今城周九里有奇,编户五里。
○怀远城在县东南四十里。《宋志》:明道三年,镇戎军新修赤藁城,赐名怀远。是也。庆历初,赵元昊寇渭州,趣怀远城。金为怀远寨。元省。《宋志》:怀远寨,北去镇羌寨二十七里。
隆德城县西北九十里。《一统志》云:县旧治于此,后迁今治。又有红土城,在县北四十里,亦宋金时戍守处。
○襟山县南十里。山势延远,状似衣襟,因名。又美高山,在县东南二十里。山形耸秀,底堡水出于此。
六盘山在县东二十里,与固原州接界。今详见固原境内。又莺架山,在县西南三十里。
○好水县东二里。源出固原州界六盘山,西南流,合于庄浪县之苦水。宋庆历初,任福败夏人于张家堡南,轻进,屯好水川。其别将屯笼络川,相距五里。贼兵屯川口。福等循好水西行,出六盘山,距羊牧隆城五里。贼伏丛,皆败没。即此处也。○底堡水,在县西二里。源出美高山,下流合于好水。武延川县西北七十里。昔有武延者居此川旁,因名。宋曹玮知渭州,与陈兴秦翰破党项章悝族于武延川,是也。又有孤树川,在县北三十里。马兰川,在县西北六十里。其下流俱合于好水。捺龙川在县东南。下流入苦水川。宋庆历元年,任福趣怀远捺龙川,与贼战于张家堡南。贼佯北,福恃胜轻进处也。○六盘关在县东二十五里。唐置。今与固原州分界。又神林堡,在县西四十里,亦旧戍守处也。今有神林堡递运所。又隆城驿,在今县治西。
固原州府西北百十里。东至庆阳府三百五十里,西北至宁夏中卫三百六十里,西至靖边卫四百五十里。
秦北地郡地。汉初,安定郡治此。晋为雍州徼外地。后魏置高平郡,兼置原州。隋改平凉郡。唐仍为原州。宋置镇戎军。金改镇戎州。元改开成路。至治中,降为州。明初,复废为县。弘治十五年,改置固原州固,本作故。时以此城为故原州城,讳故为固,后遂以名州。是时套河有事,因建为州。又增置固原卫,且以靖、兰、甘三卫隶焉。后又以洮、河、岷三卫隶焉。寻建为重镇州编户九里,属平凉府。今仍曰固原州。
州据八郡之肩背,绾三镇之要膂。元《开成志》云:左控五原,右带兰、会,黄流绕北,崆峒阻南,称为形胜。今自州以东则翼庆延,自州以西则卫临、巩,自州而南则瞰三辅矣。乃其边境则东接榆林,西连甘肃,北负宁夏,延袤盖千有余里。三镇者,其固原之门墙,固原者,其三镇之堂奥欤。成化八年,抚臣马文升言:平巩为关陕藩篱,而固原为平巩屏蔽。平巩有警,则关陕震惊,而固原一带尤不可无备。弘治十五年,制臣秦言:御戎之道,以守备为本。平凉北四百余里,旧有豫望城,固靖北靖,当作静,谓静宁州三百余里。旧有石峡口及双峰、台城三处,皆入寇总路。修完戍守,东接环庆,北接韦州,此第一厄也;稍南有西安州镇戎所、海剌都、打剌赤见靖边卫、黑水口、干盐池亦见靖边卫、撒都城城一作川,犬牙参错,此第二厄也;又南有固原卫、靖边卫、平滩堡见靖边卫、一条城同上、东山城、白杨城或曰即阳武城,分布守御,此第三厄也;又进而益南,则有火龙沟、虎山沟二沟当在平凉县西北、金佛峡见平凉县、麻张沟、海子口此二沟当在庆阳府环县西南,乃深入腹里之路。缘山傍溪,筑墙立营,分兵防护,一夫守险,百人莫过,此第四厄也。路径虽多,如此处置,曲折艰远,贼劳我逸,贼难我易,庶几得守备之策云。嘉靖十五年,制臣刘天和言:固原为套部深入之冲。前尚书秦修筑边墙,延袤千里。然而大举入寇,尚不能支。及杨一清筑白马城堡,而后东路之寇不至。王琼筑下马房关,而后中路之患得免。惟西路自徐斌水至黄河岸六百余里,地势辽远,终难保障。今红寺堡东南起徐斌水至鸣沙州,河岸可二百二十里。总兵任杰议于此地修筑新边一道,迁红寺堡于边内,撒旧墩军士使守新边,舍六百里平漫之地,守二百二十里易据之险,又占水泉数十处,断彼马饮牧之区,而召军佃种,可省馈饷,计无便于此。议者以旧边不可弃,遂格不行。许论等亦尝言:固原旧边,繇徐斌水西南至靖边卫黄河岸,凡六百五十里。其间有青沙岘者凡八十里,随风流走,不可筑墙。寇若窃发,必假途于此。由青沙岘以北,红寺堡以南,周环旷阻,有地数百里,水泉四十五处,草木繁茂,寇至每驻牧马,呼为小河套。红寺堡虽当其冲,而堡势孤悬,且外高内下,四面受敌,又去水甚远,取汲必于堡西之梁家泉。彼若据水头驻守,则立毙矣。诚筑新边于徐斌水东北,直接鸣沙州黄河岸,所筑不满三百里,土坚易守,内包梁家泉等水泉数十处,又有林木之饶,耕屯可数百顷,惟至河冻,则复守旧边,此为固原西路计利至厚也。而议者以弃地扰民沮之,误矣。又花马池一带,固原与宁夏分险处也。往者套内充斥,尝为固原门户之祸。故防维戍守,于此急焉。要以固原一镇,控扼要领,联属指臂,张皇诘毖,有由来矣。岂区区为一隅计哉?
○开成废县州西南四十里。汉安定郡高平县地。唐亦为高平县地,属原州。宋置开远堡,属镇戎军。元置开成路及开成县于此,寻降为州。明初,改为县。景泰中,议者言开成东北四十里有固原州城,修筑置戍,足以固边折寇。乃命修筑。成化三年,寇破开成,因徙县于固原。弘治中,改置固原州,而以开成县省入焉。今州城周十三里有奇,有门四。
广安城州东南六二十里。旧《志》云:在开成县东四十五里。宋咸平中,置东山寨。金升为县,隶镇戎州。元至元七年,并入镇原州。寻改置广安县,又升为州,隶开成路。明初,仍废为东山寨。又阳武城,在旧县东南百里。或曰:西魏时尝置阳武县于此。后周废。
三川城州东南百里。宋天圣中,置三川寨。康定初,赵元昊寇三川寨,连陷干沟、干福、赵福等三堡。时韩琦帅环庆遣将任福夜趣七十里,至白豹城,败其兵,夏人引却。是也。金置三川县于此,属镇戎川。元至元七年,省入镇原州。
豫望城在州东二百里。宋时与西夏分界处也。弘治十七年,总制秦言:固原迤北,地名豫望城。骒子川、狮子川、石峡口及宁夏之韦州,延袤千里,可垦田土,无虑数十万顷,请筑屯堡、议耕种。又固原北三百余里旧有石峡口及双峰台城,宜以次修筑。石峡口城,盖即平夏故城矣。今有预望新仓。
石城州西北百五十里。在乱山中,甚峭险。其西山顶平,可容数千人。城中有石池,可汲。四围有石墙,高二丈余。盖昔人避兵之所。明天顺中,土达满四据此作乱。成化四年,抚臣项忠讨平之。今为石城堡。其旁有青山洞、彗帚山,皆贼巢也。○古长城,亦在州西北。相传即秦所筑。成化三年,寇犯套,官军与战于西山长城,不克。
○六盘山在州西南三十里。曲折险峻,盘旋有六。蒙古自和林有事陕蜀,恒屯兵于此。《宋史》:绍定三年,蒙古主铁木真殂于六盘山。宝六年,蒙古主蒙哥侵宋,次于六盘。开庆元年,蒙哥入蜀,使浑都海守六盘。景定元年,忽必烈立浑都海以六盘军叛,走甘州,廉希宪使汪良臣击平之。元元贞二年,自六盘至黄河,立屯田,置兵万人,是也。上有清暑楼,元安西王所建。明初,徐达定关中,屡败敌兵于六盘。盖州境之险要。马屯山在州西南四十里。本作马毛山。晋太元十九年,苻登为姚苌所败,奔平凉,收集遗众,入马毛山。既而姚兴自安定如泾阳,与登战山南,执登杀之。宋元嘉五年,魏将奚斤军安定,追赫连定于平凉。别将娥清欲循水而往,斤不从,自北道邀其走路,至马髦岭,为所擒。胡氏曰:马毛山,盖平凉之险要。
天都山州西北百五十里。宋元丰四年,宦者李宪帅陕西河东五路之师伐夏,宪自熙河趣兴灵,复兰州,进营于天都山,焚夏人南牟内殿,次胡卢河,不至灵州而还。又元二年,夏人与西羌相结,聚兵天都山。即此也。《志》云:山在西安所东南三十六里。兴灵,谓兴州、灵州也。胡卢河,见宁夏卫。○炮架山,在州西北百二十里石城堡前,极险峻。州北九十里又有须弥山。又扫竹岭,在州西北百里。山陇纡回峻阻,亦州境之险也。
○清水河在州城东北。源出六盘山,东北流。镇原县之胡卢河,亦流会焉。又北入宁夏卫界。亦名胡卢河。又西北入于黄河。
大黑水在州北五十里。北流经宁夏境入黄河。又州北百二十里有小黑水流入焉。宋游师雄判德顺军,延将刘欲自延安入安定。师雄料贼有伏,请繇他道。已而谍报黑水傍尽伏精骑,始信其言。即此黑水也。○海子河,在州西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州西北又有撒都儿川,须灭都河、硝河俱流入大黑水云。南川有二:一在州东六十里,曰大南川;一在州东南五十里,曰小南川。又有干川在州东南百六十里。
朝那湫有二:一在旧县东十五里;一在旧县东北三十里。俱出山间,土人谓之东海、西海。二水相合,方四十里,水停不流,冬夏不增减,两岸不生草木。《封禅书》:湫渊祠朝那。即此。《水经注》:湫水西北流,出长城北,与次水会,径魏行宫故殿西,又东注若水。若水,亦作苦水。《通志》:今湫水一在州东南四十里,一在州西南四十里。似误。
○六盘关在六盘山上。关路险阻。唐为原州七关之一。今与隆德县接界。制胜关在州东南。亦唐原州七关之一,控带陇山以西之路,旧号大振门,管沿坡小寨二十五处。宋熙宁中,关废,改置安化县于其地。元初,废。今关与华亭县接境。
下马房关州北二百四十里。南至平罗千户所四十里。嘉靖初,总制王琼筑此,而后固原中路之患得免。
天圣寨州东北百里。宋天圣中置,属镇戎军。金为天圣寨。元废。又临羌寨,在州北百里。又有定戎堡,在州西北二十里。俱宋元符初置。又天都寨,在州西北西安所东二十六里,南去天都山十里,亦宋元符初置寨。金废。
镇羌寨在州东南。《宋志》:寨东至三川城二十一里。绍圣四年所置也。○宁安寨,在州境西安所西南三十里。宋崇宁五年置,西至通安寨六十一里。今与靖边卫接界。
张义堡在州西南六十里。《宋志》:张义堡本名安边堡。熙宁四年,废入开远堡。五年,改置张义堡,仍属镇戎军。金为张义寨。元省。
白马堡在州东北百三十里。有城,置仓于此。《志》云:堡西去镇戎所百里。正德中,总制杨一清筑。自是固原东路之患渐少。又彭阳城堡,在州东百二十里。宋置。金因之。今亦为戍守处。
黑水苑堡在州西北百里。亦谓之黑水口,有仓。《志》云:堡东去镇戎所四十里。嘉靖十九年,套寇至固原引还。边将周尚文邀败之于黑水苑堡。即此。海剌都堡州北二百十里。亦曰海剌都营,西去西安所四十里。成化中,敌犯固原,繇此西入会宁、靖宁之道也。今有海剌都营仓。其相近者曰庙山堡。弘治间,敌尝犯此。
红古城堡在西安所北百里。今有兵戍守。其西南十里有印子山,亦高峻,《通志》:城西门外有甜水,味甘可饮。中有红古城堡仓。又通会堡,在西安所西五十五里。宋置。○没宁堡,在西安所北三十五里。其东又有横岭堡。俱宋置,今废。徐斌水堡在西安所北百余里。旧边在堡西南,新边在堡东北,为固原西路之要。其西北又有红寺堡,入灵州西界。○干盐池堡,在西安所西北,与靖远卫分界,为州境设险处。
甜水堡在平远所东北八十里,属环县守备戍守。《舆程记》:堡北接宁夏中卫界。是也。嘉靖四十五年,甜水等堡有事,总兵郭江等战死。○响石沟堡,在下马关东。其北为萌城驿,与宁夏境韦州盐池接界,乃固原东路之门户也。
李俊堡在州西北百七十里。其地亦曰李俊沟,亦曰酸枣沟。天顺中,官军讨满四时,分道进兵处也。州西北又有莽金佛沟及木头沟,亦官军讨满四时,分道进兵处。
羊房堡在州西北百二十里。其地亦名驴母川。官军讨满四时分道处也。○黑城子,在州西北。或谓之红城子。官军繇此讨满四。弘治十四年,敌常犯此,官军败绩。《通志》:州东南有永宁驿,并置仓于此。又州西北有板井堡仓,又州东百二十里有彭阳城堡仓。
附见:
固原卫在州城内。弘治十五年建,辖千户所五。
甘州群牧所州西北二百里。明置监牧于此,属行太仆寺。成化三年,敌犯固原,官军拒之,不克。敌遂屯牧所城外,进陷开城县,杀掠甚众。
西安千户所州西北二百三十里。本夏人南牟会新城。宋元符元年,得其地,建西安州于此,仍属渭州。金皇统间,地入于夏。元省。明置今所。弘治中,改属固原卫。
镇戎千户所州北百二十里。本镇原县地。弘治中,置所于此,属固原卫。
平远千户所州北二百里。弘治中置,属固原卫。
甘州千户所州西北三百余里。亦弘治中置,属甘州中护卫。
《禹贡》雍州地。春秋时属秦。秦并天下,属北地郡。汉置安定郡。后汉因之汉郡治高平。后汉移治临泾。永初五年,羌乱,郡寄治美阳。永建四年,复旧。美阳,今见干州武功县,晋亦曰安定郡仍治临泾。后魏为安定、高平诸郡地。后周分属泾、原二州。隋初因之。炀帝时,属平凉、安定二郡。唐初亦属泾州。天宝初,属平凉、安定二郡。元和四年,始置行渭州治此渭州,今巩昌也。时陷于吐蕃,既而行渭州复为吐蕃所陷。中和四年,复置渭州。五代因之。宋亦曰渭州亦曰陇西郡。庆历初,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治所。政和五年,升为平凉军节度。金为平凉府。元因之。明仍曰平凉府,领州三、县七。今仍曰平凉府。
府山川险阻,控扼边陲,屹为要会。汉以安定名郡。说者曰:郡外阻河朔,内当陇口,襟带秦凉,拥卫辅辅。关中安定,系于此也。元魏主修永熙中,时贺拔岳为雍州刺史。宇文泰说岳曰:今灵夏、河西,各拥部众,未知所属。公引军近陇,扼其要害,收其士马,以资吾军。西辑氐羌,北抚沙漠,还军长安,匡辅魏室。此桓文之策也。岳因引兵西屯平凉。诸州镇多附于岳,同会平凉受节度。今府西南平凉故城,是也。既而岳至高平,为秦州刺史侯莫陈悦所贼杀。悦还屯水洛。岳众散还平凉,共迎宇文泰于夏州。泰集宾佐议所向,皆以为水洛去平凉不远,宜且留以观变。泰曰:悦既害元帅,自应乘势直据平凉,而退还水洛,吾知其无能为也。即驰赴平凉,引兵上陇,为岳报仇,抚定关右。盖宇文霸业集于平凉也。唐自广德以后,西陲尽为异域,而泾原之备日棘。贞元七年,诏以平凉当要会之冲,居北地之要,命泾原节度刘昌筑平凉故城,扼弹筝峡口。浃旬而毕,廓地二百里即今郡城。此平凉置州列郡之权舆也。说者曰:陇口之要在平凉,而平凉之要尤在原州今镇原县。《唐史》:大历八年,吐蕃数入寇。元载尝为西州刺史,知河西陇右山川形势,因言于上曰:四镇、北庭既理泾州时马为四镇北庭节度使,治泾州,无险要可守。陇山高峻,南连秦岭,北抵大河。今国家西境尽潘原,而吐蕃戍摧沙堡,原州居其中间,当陇山之口。其西皆监牧故地,草肥水美,平凉在其东,独耕一县,可给军食。故垒尚存,吐蕃弃而不居。每岁盛夏,吐蕃蓄牧青海,去塞甚远。若乘间筑之,二旬可毕。移京西军戍原州,移子仪军戍泾州,为之根本,分守石门、木峡,渐开陇右,稍置鸣沙戍见宁夏中卫丰安军见灵州所为羽翼,北带灵武五城为形势,进达安西,据吐蕃腹心,则朝廷可安枕矣。议格不用时载并图地形以献,会载罢相,不果。建中初,杨炎为相,复议城之,亦不果。贞元三年,吐蕃城故原州而屯之,陇右沦于异域者殆五十年。宋咸平四年,陕西漕臣刘综言:镇戎军为古原州,地沃衍,岁输刍粮四十五万石,请置屯田务。因开田五百余顷。王氏曰:原州当陇道之要,汉光武取陇右,先降高峻,而后可以蹙隗嚣。赫连勃勃据高平,乘间以窥陇东、岭北,得以病姚兴。宇文泰军于高平,因而规定关陇。诚要害之地也。
平凉县附郭。汉朝那、泾阳二县地,属安定郡。东汉省泾阳入朝那。晋因之。后魏废为长城县地。后周复置朝那县,又析置平凉县。唐省朝那入平凉,属原州。宋为渭州治。金为平凉府治。今编户二十三里。
○平凉故城在府西南四十里。苻秦时所置,兼置平凉郡治焉。晋太元十七年,苻登与姚苌相攻,登保据平凉。十八年,姚兴袭平凉,大获而还。十九年,苻登为姚兴所败,平凉入于后秦。义熙六年,赫连勃勃遣兵攻秦平凉,姚兴击却之。明年,复寇平凉,寻没于勃勃。后魏主焘神元年,夏主昌自上わ屯平凉,与魏争安定,昌败。赫连定复称帝于平凉。三年,魏主焘围平凉,克之。其后置泾州于此。熙平二年,城泾州所,治平凉。即此。正光五年,秦州贼莫折天生陷岐州,使其党卜胡寇泾州,败薛峦于平凉东。永安三年,尔朱天光败高平贼万俟丑奴于安定。丑奴欲趣高平,天光遣贺拔岳等追及于平凉,擒之。永熙三年,侯莫陈悦杀贺拔岳于河曲。岳众散还平凉。众共推夏州刺史宇文泰统岳众,泰因驰入平凉。西魏末,置平凉县,属原州。隋因之。大业初,属平凉郡。唐亦为平凉县。《唐书》:县旧治阳音川。开元五年,移治古塞城。广德以后,没于吐蕃。贞元七年,泾原节度刘昌筑平凉城,移治于此。十九年,以原州移治平凉。元和四年,改置行渭州治焉。自是常为州郡治。《五代史》:后唐清泰三年,以故平凉县之安国、耀武两镇置平凉县,属泾州。似误。今府城周六里,有东西二城。《通志》:元末,李思齐将袁亨分筑南北二城。明朝洪武六年,修复如故。门四:东和阳,南万安,西来远,北定北。周九里有奇。
鹑阴城在府西南九十里。本汉安定郡属县,在今靖远卫境。后魏移置于此,为平凉郡治。魏收《志》:鹑阴有故平凉城,即苻秦所置故城也。魏因置平凉郡于此。后周并入平凉县。
朝那城在府东南。春秋时地名也,为秦之北境。汉置县,属安定郡。《史记》:汉初,匈奴强,复收蒙恬所夺匈奴故地,南至朝那、肤施。文帝十四年。匈奴入犯朝那萧关,杀北地都尉,遂至彭阳,使奇兵入烧回中宫,侯骑至雍甘泉。孔氏曰:朝那故城,在今百泉县西七十里。曰朝那萧关者,萧关属朝那也。胡氏曰:朝那故城,在原州花石川。后汉仍属安定郡。晋因之。后魏亦属安定郡。后周改置于故城东南二百余里,属泾州。隋因之。大业初,属安定郡。义宁初,废。雍,见前凤翔县。甘泉,见泾阳县。时侯骑或至雍,或至甘泉,故曰雍甘泉。
泾阳城在府西南。周宣王时,猃狁内侵,至于泾阳。谓此地也。汉置县,属安定郡。后汉建武二年,隗嚣自陇坻追败赤眉于此,县寻废。灵帝初,段破叛羌,至泾阳。晋元康六年,秦雍氐羌悉反,立氐帅齐万年为帝,围泾阳。即此城也。咸和四年,石赵取长安,分安定郡置陇东郡,治泾阳县。太元十二年,后秦将姚硕德为苻秦故将杨定所逼,自上わ退守泾阳,即此。又姚苌尝侨置天水郡于泾阳。太元十五年,苻登攻故秦天水太守张业生于陇东,不克,是也。后魏亦为陇东郡治,又析汉之咸阳县地,置泾阳县。后周陇东郡及泾阳县俱废,而泾阳遂移于渭北。
潘原城在府东四十里。本汉阴盘县,属安定郡。后汉因之。建武七年,隗嚣将步骑侵安定至阴盘,冯异等拒却之。晋时县移治新丰,属京兆郡。宋元嘉六年,夏赫连定保平凉,畋于阴盘。即此。后魏置平原郡,治阴盘。后周因之。隋初,郡废,县属泾州。唐初因之。天宝初,改曰潘原。大历八年,马自泾州袭吐蕃辎重于潘原,败之。贞元二年,吐蕃将劫盟。骆元光先奉诏屯潘原,以潘原距盟所七十里,缓急不相知,因进兵距盟所三十里而屯。《会要》:大历后,以潘原省入良原县,改故县为彰信堡。贞元四年,陇右节度李元谅复筑潘原城。十一年,节度刘昌奏请于临泾界保定城置阴盘县,敕改为潘原。复置于彰信堡,寻又省入良原县。元和中,节度朱忠亮复筑潘原城。王潜又筑归化、潘原二垒,请复城原州,不果。中和四年,武州侨治于潘原,复立为县。五代周显德中,州废,县属渭州。宋因之。金亦曰潘原县,仍属渭州。元省入平凉县。
百泉城府西北八十里。本姚秦时之黄石固。赫连夏置长城护军于此。后魏因置长城郡,治黄石县。西魏改黄石为长城县。隋初,郡废,县属原州。大业初,又改长城县为百泉。唐因之,仍属原州。贞元二年,吐蕃诈浑盟于平凉川。韩游瑰奉诏军洛口,遣五百骑伏营侧,令曰:若有变,汝曹西趣百泉以分其势。是也。五代初,县废。
安丘城在府东。魏收《志》:阴盘有安丘城。晋太元十四年,姚苌遣将姚崇袭苻登辎重于大界。登邀败崇于安丘。是也。胡氏曰:大界在新平、安定间。又有安武城,在府东北。本汉县,属安定郡。后汉废。晋太元十三年,苻登与姚苌相拒,登军朝那,苌军武都。武都盖因安武而名。后魏亦为安武县,属西北地郡。西魏又置安武郡,治此。隋开皇三年,俱废入朝那。魏收《志》:阴盘有安武城。
○可蓝山府西南二十里。一名都卢山,亦曰苛蓝山。刘宋元嘉六年,夏主赫连定保平凉,畋于阴盘,登苛蓝山,望统万城泣曰:先帝若以朕承大业者,岂复有今日之事。盖是时为魏所败也。其相接者,曰大统山,亦高峻。又西接于崆峒山。○天坛山,在府北五里。一名卧虎山,上有朝天宫。山之西,为会盟坛。唐贞元二年,吐蕃诈请盟,因筑坛于此。使浑与吐蕃会盟处也。《志》云:坛在今城西北五里。崆峒山府西三十里。《唐十道志》:陇右名山之一也。相传即广成子所居。黄帝尝学道于此。山之东岩,有广成子洞、皂鹤洞。西岩有西岩泉及琉璃泉,味俱甘冽。峰之最高者曰翠屏峰,顶有圆石,累累若珠。一名垂珠峰,俗名屏风山。峰顶又有青龙洞,雨后将晴,云辄归洞中。亦谓之归云洞。其相对者为香炉峰,亦名香炉台。两峰间有巨石横亘,谓之石桥。山下有撒宝寨,秦始皇游崆峒至此。又汉武帝逾陇西,登崆峒,山下有问道宫,亦以黄帝问道广成子而名。历代皆修葺焉。山之西北为望家山,亦峻耸。《志》云:崆峒西连笄头,东连大统,西北接望家山。是也。
头山在府西四十里崆峒山西。亦曰笄头山,以形似名。《史记》:黄帝西至于崆峒,登笄头之山。郦道元曰:头山,大陇之异名也,或谓之鸡头山。秦始皇二十七年,巡陇西北地,至鸡头。后汉建武七年,隗嚣攻来歙于略阳,使其将王孟塞鸡头道。晋咸和七年,后赵石生起兵长安,讨石虎不克,匿于鸡头山。隋开皇二年,突厥入寇,韩增寿破之于鸡头山,是也。亦谓之牵屯山。北魏永安三年,尔知天光讨万俟丑奴于高平。其党万俟道洛帅其众西入牵屯山,据险自守,为天光所败,走入陇,归略阳贼帅王庆云。西魏末,宇文泰北巡,度北河,还至牵屯,是也。班固曰:头山,在泾阳县西。孔颖达曰:笄头山,一名空峒山,在高平西百里。有泾谷,泾水所出。杜佑曰:笄头山,亦讹为屯山。,又讹为牵也。盖山界于泾阳、高平两县间,恃为险阻。
雕窠峡府南三十里。两山深险,群雕出入其中,因名。○金佛峡,在府西六十里。峡长二十里,峭壁层峙,不见天日。嘉靖十九年,于峡口筑城,复建清水、红沙二石墩于山上,以增戍守。
弹筝峡府西百里。《九域志》:渭州都卢峡即弹筝峡。《水经注》云:都卢山峡之内,常有弹筝声,一名弦歌之山。峡口水流、风吹,榷响如音韵也。宋元嘉五年,魏主焘遣将奚斤击夏。赫连定设伏陇山弹筝谷以邀之。即此。后魏永熙三年,宇文泰在夏州,闻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,遂驰赴平凉,令杜朔周先据弹筝峡。唐武德八年,突厥入犯,诏李艺屯华亭县及弹筝峡以备之。建中三年,凤翔陇右节度与吐蕃盟,以泾州西至弹筝峡西为唐界。贞元三年,吐蕃入寇华亭及连云堡,陷之,掠人畜万计,置之弹筝峡西。七年,刘昌城平凉,开地三百里,扼弹筝峡口,是也。
孙丘谷在府东南。晋太元十一年,苻秦平凉太守金熙,安定都尉没奕干等,与姚秦将姚方成战于孙丘谷,败之。即此。又苟头原,在县东。晋太元十四年,苻登攻后秦平凉城,克之。进据苟头原,逼姚苌于安定,不克,是也。○泾河在府北一里。源出笄头山。经华亭县境,至府西五里,有泾河桥。又东经城北,至府东五里,为利民渠。又东入泾州界。《志》云:利民渠引泾水连亘二百里,至泾州东,分渠六十二,灌田三千余顷。今多堙废。《图经》:泾河自府西南白岩发源,下流入于泾州。详见大川泾水。
横河府西三十里。自华亭县流入境,下流注于泾河。又府东三里有湫峪河,又东十里有大坌河,又府南二里有南峪河,俱流入于泾河。依力川在府西。晋义熙五年,赫连勃勃掠后秦平凉,进屯依力川。王氏曰:依力川在平凉故城东南,又东流入于泾河。今涸。○柳湖,在府北三十里,旧时湖畔栽柳数千株,因名。
○通梢关在府东五里,有平凉卫军戍守。关盖明初所置。
群牧监旧在府西。《唐书》:天宝末,太子自奉天至平凉阅牧马,得数万匹。盖府境宜蓄牧也。明洪武三十年,于府治东建陕西行大仆寺。永乐四年,又于府治东建陕西苑马寺,领长乐、灵武、威远、同川、熙春、顺宁六监,开城、安定、弼隆、广宁、清平、万安、庆阳、定边、武安、陇阳、保川、泰和、天兴、永康、嘉靖、安胜、康乐、凤林、香泉、会宁、云骥、升平、延宁、永昌二十四苑,俱在府境及庆阳、巩昌境内。正统三年,又并甘肃苑马寺入焉。
密造堡在府西南。晋太元十四年,苻登攻安定羌密造堡,克之。即此。○敕奇堡,在府西北。晋义熙五年,赫连勃勃攻秦敕奇堡、黄石固、我罗城,皆拔之。黄石固,即百泉废县也。我罗城,又在黄石之东。
朝谷堡在府西。《唐志》:在平凉故城西三十五里。贞元七年,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故城,又筑朝谷堡。诏更为彰信堡。《实录》:朝谷作胡谷,彰信作彰义。按潘原已为彰信堡,则此当作彰义。○归化堡,亦在府西。唐贞元十四年,归化堡军乱,泾原节度使刘昌讨定之。后堡废。元和中,节度王潜复筑归化垒于此。
硖石镇在府西北。唐元和中,泾原节度王潜自原州逾硖石,败〔吐蕃〕军,筑归化、潘原二垒,是也。时原州治今镇原县之废临泾县。○安国镇,在府西四十里。宋置。今为递运所。又府东九十里有花家庄递运所。《通志》:府东二里为平凉递运所,五十里为上,现递运所。又有高平驿,在府东南。
崇信县府东南八十里。东北至泾州七十里。本平凉县地。唐贞元间,陇右节度使李元谅始筑城屯军,名曰崇信。亦为神策军分屯之所。宋初始置县,属凤翔府。淳化初,改属仪州。熙宁中,州废,以县属渭州。金属平凉府。今县城周三里有奇,编户五里。
○赤城县西南五十里。宋置。赵元昊谋攻延,约诸番自德靖、塞门、赤城三道并进。所谓赤城,即此城也。金为西赤城镇。德靖、塞门,见延安府保安、安塞二县。○铜城,在县西四十里。其西有铜城山,宋因置铜城军。《宋志》:庆历四年,陕西漕臣张奎采仪州黄铜,置博济监。盖在此。○花山在城南。又城北五里为殿子坡,襟带近郊,恃为形胜。○五马山,在县西南四十里。状如五马。又有迎驾坡,在县西南三十里。《通志》:县西四十里有断万山,险绝难登。相近又有文笔山,亦秀削。
湫峪在县西北二里。湫峪水发源于此。北流入平凉县境,注于泾水。《志》云:县西十五里有左峪。又西二十五里为石佛峪。又十里为黄花峪。皆昔时防守之地。
○水在城北。源出陇州弦蒲薮。历华亭县,又东北流经此,复东入泾州界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四十里有峡口,水自华亭县境分南北二流,复会于此,并出峡中,而绕流达于城下云。今源流附见大川泾水。赤城川在县西南六十里。流经灵台县东北,会白石川,入州长武县境。至县东四十里亭口镇,入于泾水。○白石川,在县南六十里。东流入灵台县境,合于赤城川。华亭县府南百二十里。南至凤翔府陇州百六十里。汉右扶风县地。后魏普泰二年,立华亭镇以扼蕃戎。隋大业初,置县,属安定郡。义宁二年,分置陇州于此。唐改属陇州。垂拱二年,改为亭川县。神龙初,复故。大历八年,置义宁军于此。九年,吐蕃入寇,凤翔节度李抱玉破之于义宁,是也。元和三年,省县入源。贞元三年,吐蕃大掠阳、吴山、华亭,即故城也。五代唐又改置义州。后周显德中,复置华亭县,为州治。宋改为仪州。熙宁五年,州废,以县属渭州。金属平凉府。今县城周五里有奇,编户八里。
○化平城在县西北百里。宋初置安化县,属渭州,在今县西。熙宁五年,废原州制胜关,移县于关地,以旧县为安化镇,县仍属渭州。金初因之。大定七年,改为化平县,属平凉府。元省。○永信城,在县北。唐贞元十三年,筑永信城于平戎川,置军以备御吐蕃。《志》以为即此城也。
阳城在县西南。东汉初,隗嚣败赤眉于乌氏、泾阳间。赤眉复进至阳城,入番须中,逢大雪,士多冻死。道元曰:阳城在安民县。汉成帝永始二年,罢安定呼他苑为安民县。后汉废。安民应在县界,今《汉志》不载。乌氏,见泾州。番须,见陇州。
○陇山县西三十里,即陇山之东麓也。崇隆绵亘,界于平凉、巩昌、凤翔诸郡间,为关中之屏障。其在县境者,亦曰小陇山。今详见名山陇坻。○瓦亭山,在县西北百六十里。瓦亭关在其西麓。又有朝那山,在县西七十里。汉朝那县以此名。县境诸山,皆陇山之别阜矣。义山在县东二里。唐以此名军。又县西北二里有铧尖山,以形似名也。又有飞凤山,在县西北百里。○桦岭山,在县东五十里,山多桦树。又有湫头山,在县北六十里。支磨原在县东北。郭汾阳《家传》:大历十年,吐蕃略潘原,西至小石门白草川,又下朝那川,至百里城支磨原而入华亭。子仪遣浑破走之于故平凉县。小石门,或曰在平凉县西。百里城,今见灵台县。
○泾河县西北八十里。自开头山发源,流经此,与平凉县分界。《志》云:县北十里有武村水,又北二十里为策底水,下流俱入于泾河。又有燕脂川,在县西北百里,亦东流入于泾河。
水在城东南三里。自陇州流入境,又东北流入崇信县。《志》云:水绕流城下,有惠民渠引水经城中而西北出,以溉高之田。
○瓦亭关县西北百八十里。魏收《志》:鹑阴有凡亭。后汉灵帝时,段破东羌于此。即瓦亭之讹矣。亦谓之东瓦亭。唐贞观二十年,逾陇山至西瓦亭观牧马。此巩昌秦州秦安县之瓦亭山也。至德元载,肃宗幸灵武,牧马于瓦亭。此东瓦亭也。宋建炎四年,金人陷泾原,经略使刘退屯瓦亭,金人遂取渭州镇戎军。亦此瓦亭。胡氏曰:瓦亭川出陇山东北,西南流。关在瓦亭川之首,故名。金为瓦亭寨。今有巡司戍守。《通志》:有瓦亭驿及递运所,而瓦亭巡司则在县北百八十里。○三乡镇,在县西八十里。有三乡川,置巡司于此。《志》云:县又有马铺岭巡司。今革。
镇原县府北百三十里。西南至巩昌府秦州四百六十里,西北至宁夏卫灵州所五百四十里,东北至庆阳府四百三十里。汉临泾县地,属安定郡。隋大业初,置秋谷县于此,寻改曰临泾,属安定郡。唐初,仍属泾州及原州,陷吐蕃。元和三年,徙原州治临泾。大中三年,州还治高平。广明后,又侨治临泾。宋、金皆因之。元初,改今州曰镇原州,属巩昌路。至元七年,省州治临泾县入。明初,改州为县,又改今属。今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二十里。○高平城在县西二里。汉置县为安定郡。后汉建武初,冯以恂邑叛,引兵西向天水。隗嚣逆击,败之于高平。其东有城,曰第一城。建武八年,光武讨隗嚣,进至高平第一城。嚣将高峻拥兵据高平第一城。耿等围之,一岁不拔。寇恂奉命往降之,至第一城。峻遣其军帅皇甫文出谒,恂诛之,峻降。其城险固,故曰第一城也。晋省。《括地志》:晋省高平,刘曜复置,为朔州治所。苻秦又置牧官都尉于其地。姚秦时,为鲜卑别部帅没奕干所据。晋元兴初,拓跋圭袭高平,没奕干走上わ,寻复还高平。义熙三年,赫连勃勃以朔方叛秦,伪畋于高平川,因袭杀没奕干而并其众。诸将皆谓高平山川险固,土田饶沃,可以定都。勃勃不从。后魏初,谓之高平川。太延二年,置高平镇。正光五年,镇民赫连恩等反,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,攻高平镇,以应破六韩拔陵。魏遣将卢祖迁击走之,改置原州。既而秦州贼莫折大提遣其党卜胡袭高平,陷之。寻复为胡琛、万俟丑奴等所据。永安三年,尔朱天光击平之。西魏大统十四年,宇文泰奉太子钦巡西境,登陇至原州,历北长城。盖繇高平而北至秦所筑长城也。自隋以后,为原州治。唐广德后,陷于吐蕃。自是、泾之间,御寇不给。大中三年,原州复治高平。广明中,又弃不守。宋至道中,改置镇戎军于今治。咸平六年,筑军城为重镇。明初,始改为县。今城虽周不及二里,而险固有余。
临泾城在县东六十里。《括地志》:临泾南去泾州八十里。汉置县,属安定郡。更始末,方望等立前定安公婴为天子,居临泾。更始遣李松等击灭之。后汉移安定郡治此。建安十六年,曹操自长安围安定,杨秋以城降。晋仍为郡治。后魏因之,又为泾州治。后周改置州郡于安定,县寻废。隋大业初,改置湫谷县,属安定郡,旋改为临泾。唐属泾州。大历九年,吐蕃寇临泾。即此。《唐志》:广德初,原州陷于吐蕃。节度马表置行原州于灵台县之百里城。贞元十九年,刘昌城平凉,原州徙治焉。元和三年,始徙治临泾。《郝传》:为临泾镇将,以临泾地险要,水草肥美,吐蕃将入寇,必屯其地。因言于节度马曰:临泾扼洛口,川原饶衍,利蓄牧;西走戎道,旷数百里,皆流沙,无水草,愿城之,为休养便地。不听。及段代为节度,复请。从之。因置行原州,以为刺史。自是吐蕃不敢过临泾,泾原获安。大中三年,原州还旧治。广明中,复治临泾。宋原州亦治焉。金因之。元至元七年,省入镇原州。
彭阳城县东八十三里。《括地志》:城西去临泾二十里。汉置县,属安定郡。文帝十二年,匈奴入犯,至彭阳。后汉灵帝初,段讨叛羌,自彭阳直指高平,是也。晋废。后魏破赫连定于此,复置彭阳县,又置西北地郡治焉。隋开皇初,郡废。十八年,改县曰彭原,属宁州。大业中,为北地郡。唐武德元年,置彭州治此。八年,突厥寇彭州,是也。贞观元年,州废,以县属宁州。宋复为彭阳县,属原州。庆历中,元昊入寇,种世衡将景泰遇于彭阳城,依山为阵处也。金仍为彭阳县。元至元七年,省入镇原州。
丰义城在县东彭阳废县界。旧有丰城,西魏时置云州于此。后周保定二年,废州为防。隋开皇中,废防为丰义城。唐武德三年,分彭原县置丰义县,属彭州,以故丰城为名。贞观初,改属宁州。贞元三年,吐蕃寇丰义城,前锋至大回原,宁节度韩游瑰击却之。四年,游瑰请筑丰义城,二坂而溃,遂不果城。五代时,县废。大回原,或云近泾州境。三水城在县东北百里。汉置三水县,属安定郡,属国都尉治焉。后汉仍属安定郡。刘昭曰:县有左谷,即卢芳所居。晋废。《水经注》:肥水出牵屯山,东北流,注高平川。川东有三水县故城。东汉初,三水人卢芳据城叛。即此。○廉城,在县东北。汉置廉县,属北地郡。后汉因之。晋废。《水经注》:高平川东北流径廉城东,又东北径三水县西,是也。
他楼城县北百里。本高平县地。晋太元十六年,乞伏干归击鲜卑部帅没奕干,没奕干奔他楼城。即此。唐贞观六年,置他楼县,又以突厥降户置缘州治焉。神龙初,州县俱废。○侯尼城,在县东北百五里。宋元嘉六年,赫连定保平凉,欲复取统万,引兵东至侯尼城,不敢进而还。
萧关城县西北百四十里,即汉之萧关也。《旧唐书》:高宗时,于萧关置地犍县,属原州。神龙元年,废,改置萧关县。广德后,没于吐蕃。大中五年,复置武州治此。中和四年,武州侨治潘原,萧关县属焉。五代周显德中,废武州,并废萧关县,是也。又有白草军城,在萧关北、蔚茹水西。唐开元中,置军于此,属朔方节度。
平夏城县西八十里。本唐石门关之地,亦曰石门城。宋绍圣四年,夏人入寇,知渭州章请城葫芦河川,据形胜以逼夏人。诏从之。遂出葫芦河川,筑二寨于石门峡江口好水河之阴。夏人来争,击却之。赐名曰平夏城、灵平寨,寻升平夏城为怀德军。《宋志》:怀德城,初亦名威德军。其东十五里为结沟堡,西十八里为石门堡,南十二里为灵平寨,北十八里为通峡寨,是也。又明景泰中,知平凉府张镛请修葫芦峡口古城。议者谓不击要害,罢之。马文升曰:葫芦峡为宁夏韦州南出静宁之要路。盖即平夏城故址也。
保定城在县东。唐贞元七年,泾原节度使刘昌筑保定城,捍青石岭。十年,又请于临泾界保定城置阴盘县,是也。○靖夏城,或云在县东北。宋置。政和六年,夏人大举攻泾原靖夏城,城陷,屠之而去。
○陇山县西七十里,即陇山北麓也。对华亭小陇山而言,亦曰大陇山。有若水谷,高平川出焉。《水经注》:汉建武八年,世祖征隗嚣,从高平第一城若水谷入。即此谷也。若水,当作苦水。
雉头山县西三十里。又西二十里为鸡头山,本一山而异名耳。《通典》:笄头山在高平县,一名崆峒山。盖山陇绵延,接于县西也。《志》云:县东二里有东山,极高峻。又东八里有玉山,多白石。
逢义山在县北。东汉建安初,段讨先零叛羌,自彭阳直指高平,战于逢义山,大破之。杜佑曰:高平县有逢义山。是也。○三观山,或云在县北。唐武德五年,突厥寇原州,陷大震关。既而交州刺史权士通、弘州总管宇文歆、灵州总管杨师道,击突厥于三观山,破之。
○高平川在县治南。源出大陇山。一名苦水,下流合于胡卢河。汉段为护羌校尉,于安定高平若水讨先零羌,斩首八千级于是水之上。若水,即苦水之讹矣。晋隆安五年,后魏拓跋遵等袭破没奕干于高平,亦即是川也。《水经注》:高平川,北入于河,西南去安定三百四十里。
胡卢河在萧关东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有颓沙山,河流出焉。曲折流,经县西北,亦名蔚茹水,北注于黄河。支流折而东南,入平凉县界,注于泾河。《唐志》:萧关县有蔚茹水,水西即白草军。太和五年,牛僧儒主议以维州还吐蕃,曰:吐蕃若养马蔚茹川,上平凉阪、犯回中,不三日至咸阳桥,何有西南数千里外之维州哉?盖蔚茹川多水草,宜畜牧也。宋治平中,蔡挺知渭州,夏人集胡卢河。挺出奇兵迎击,夏人奔溃。《金志》谓之大胡河。又屈野河,亦在县北,下流合于胡卢河。或曰,即胡卢河之异名也。宋咸平四年,陕西漕臣刘琮言,镇戎军本古原州,请于军前后置堡寨,且耕且战。祥符二年,始置横阳、神堂、缘城三寨,皆在屈野河东。天圣以后,没于西夏。三川县西北三十里。《水经》谓之次水。其源本一,流而为三,入高平川。又有三水,在县东北六十里。水流三派,会归一川,流入泾州界,入于泾水。汉三水县以此名。○阳晋水,在县西。自西蕃界流入,又东南流,经平凉县北,至泾州境,合于泾水。
石门水县西八十里。其地有石门口,亦曰石门关。《水经注》:其水五源,俱导东北乱流,左会三川,参差相得,同为一川,又东北注于高平川。○肥水,在县西北四十里。又西北有自延水。又蒲水,在县北五十里,出县北境之南蒲谷。《金志》谓之蒲川河,下流俱入于高平川。
长泽川在县西北。南流合于高平川。唐大历十一年,吐蕃寇原州石门,入长泽川。十二年,复入寇,军于原州北长泽监,进破方渠。时盖置马监于此。又寿渠川,在县北。晋义熙六年,赫连勃勃寇略阳,徙其民于大城。姚兴自安定追之,至寿渠川,不及而还。胡氏曰:寿渠川,在安定西北。安定,今泾州也。大城,见榆林卫。○六泉,在县西北。晋太元十二年,乞伏国仁袭鲜卑三部大人于六泉,三部皆降于国仁。胡氏曰:六泉在高平境内。
○萧关在县西北百四十里。自秦汉以来,为华戎之大限。唐置萧关县于此。《宋志》:萧关西三十里有绥戎堡。关北十八里有临川堡。又有通关、山西二堡,与临川堡俱隶于萧关。金亦为萧关镇。今详见重险萧关。
木峡关在县西南,亦陇山之口也。元魏永熙三年,宇文泰讨侯莫陈悦于水洛城。至原州,众军毕集,遂引兵上陇,出木峡关,是也。隋开皇二年,突厥纵兵出木峡、石门两道入寇,武威、天水、金城、上郡、弘化、延安六畜咸尽。唐为原州七关之一。
石门关在县西九十八里,亦曰石门峡。隋开皇二年,突厥自石门分道入寇。唐为原州七关之一。元和三年,沙陀朱邪执宜自甘州谋归唐,循乌德犍山而东。吐蕃追之,沙陀自洮水转战至石门,诣灵州降。宋绍圣二年,以其地置平夏城。元符初,又筑石门堡于此。又石峡关,在县西七十里,当陇山之口。其南又有驿藏、木青二关。唐时原州七关,在县境者凡五。或以木青为七关之一,而萧关不与焉。
定川寨县西北二十五里。宋置。庆历二年,赵元昊寇镇戎军。渭州将葛怀敏御之于此。贼毁桥,断其归路,四面围之。怀敏突围走,至长城,濠路已断,死焉。元昊遂乘胜直抵渭州。《宋志》:定川与高平寨相接。又荡羌寨,在县西北六十里,宋元符初置。其东十八里曰通峡寨,又东八里曰东河湾堡。《宋志》:镇戎军北八十里有胜羌寨,西北五十里有通远寨,西南百二十里又有九羊寨,其地名九羊谷也。金人多因宋旧。○灵平寨,在县西南百十里。宋置。本名好水寨。绍圣四年,改名灵平。其南二十八里有熙宁寨,以宋熙宁中所置而名。又县境有干兴、飞泉等寨,亦宋置。金因之。元废。高平寨在县北二十五里。宋庆历二年,置寨于此。旁有故寨堡,宋元符四年置。金废。○龙泉堡,在县西北。《宋志》:通远寨东三十里为龙泉堡。
摧沙堡在县西北。唐置。广德二年,仆固怀恩合回纥、吐蕃自朔方南犯。河西节度使杨志烈遣监军柏文达攻灵武以救京师。文达击摧沙堡、灵武县,皆下之,进攻灵州。怀恩闻之,引还朔方。大历中,元载言:吐蕃戍摧沙堡。盖原州要地也。贞元二年,李晟遣将野诗良辅,自凤翔袭破吐蕃于此。
土梨树堡在县东。唐贞元二年,吐蕃将劫盟,先请盟于土梨树。神策将马有麟奏土梨树多险阻,恐吐蕃设伏兵,不如平凉川坦途,因定盟所于平凉川,是也。
善和镇在县西南。唐武德六年,突厥陷原州善和镇,遂侵渭州。又新城镇,在县西五十里。柳泉镇,在县西北七十里,俱宋置。金人疆域图,原州有新城、柳泉二镇。○西城屯,在县东南九十里。唐兴元初,李晟复西京,朱Г自泾州北走,至彭原西城屯。其将梁庭芬等杀之,趣泾州降。《通志》:县南九十里有白水驿。又县北有安平寨巡司。
附见:
平凉卫在府城内。洪武三年建,初置于府治东。永乐六年,移于府治东南,辖千户所五。又安东中护卫,在府治东。洪熙元年,为韩府置。泾州府东百五十里。东南至州百五十里,东北至庆阳府百二十里,东至宁州百七十里,南至凤翔府二百六十里。
春秋时秦地。始皇时,属北地郡。汉属安定郡。后汉因之。魏、晋亦曰安定郡苻秦初,置雍州于此。其后姚秦亦置焉,恃为重镇。后魏改置泾州,取泾水为名魏收《志》:州治临泾县,领安定、平凉、北地、新平、陇东诸城镇,所谓岭北五郡也。隋初,亦曰泾州。大业初,又改为安定郡治安定县。唐复为泾州。天宝初,亦曰安定郡至德初,改曰保定郡。干元初,复曰泾州,寻置泾宁节度于此。大顺初,改曰彰义军。宋仍曰泾州亦曰安定郡。太平兴国初,复曰彰化军节度。金改属平凉府。元因之元至元中,改属巩昌府,寻复旧。后又以州直隶行省。明亦曰泾州,属平凉府,以州治泾川县省入编户十七里,领县一。今仍曰泾州。
州山川环带,水陆流通。岭北有事,州实为之孔道。晋太元中,姚苌起于岭北,以安定为根本。其后遂为重镇。梁喜谓若无安定,戎马必至于,是也。赫连勃勃因刘裕灭秦,先据安定,尽收岭北郡县。及裕东还,南下长安,势若建瓴矣。夏人之衰,安定亦降于魏。赫连定复举安定,遂长驱而入长安,魏人力与之争,然后关中复定。唐自至德以后,吐蕃内侵,恒以泾州为节镇,遮蔽岐。宋以夏人跳梁,泾州亦为重地。庆历中,范仲淹请驻泾州,斩复横山以断贼臂横山,即桥山之北麓。寻命韩琦、范仲淹开府泾州,总四路之事,为攻讨声援。盖泾州联络中外,翼带东西,诚关中之襟要也。
○泾川废县即州治。汉置安定县,属安定郡。后汉省。晋末复置。苻秦为雍州治。姚氏因之。宋元嘉五年,魏将奚斤等军安定。夏主昌自平凉进攻,为魏将安颉所擒。既而魏将丘堆弃安定南走,赫连定复取之。后魏为安定郡治。正光末,高平贼胡琛遣其党万俟丑奴等寇泾州。萧宝寅等军于安定,丑奴军于安定西北七里。别将崔延伯自安定缘原北上。贼覆背来击,延伯败绩。后周时,为泾州治。隋初因之。大业初,为安定郡治。唐亦为泾州治。天宝末,改县为保定县。宋因之。金大定七年,改县曰泾川。明初省。《志》云:泾川城,旧在州北五里,泾州治焉。洪武三年,县废,州移今治。今城周六里有奇,惟南北二门。乌氏城《括地志》:在安定县东三十三里。周之故地,后入于戎。秦惠王取之,置乌氏县。氏,音支。汉因之,属安定郡。后汉建武初,隗嚣追破赤眉于乌氏、泾阳间,是也。《后汉志》亦作乌枝。晋仍为乌氏县。后魏皆因之。西魏时,废,后为乌氏驿。唐武德九年,突厥屯河南,入寨,围乌城,即乌氏也。肃宗初,自马嵬北行,至乌氏。亦即此。○爰得城,在州东南。汉置县,属安定郡。后汉废。后魏复置,属新平郡。后周废。
圻鬖城州东北十四里。亦曰薛举城。唐初薛举尝据此,因名。举卒,子仁果立于圻鬖城,寻为世民所败,降于唐。杜佑作析鬖城。析,思历反。鬖,章恕反。○故县城,在州南。汉安定县初治此。后汉省,因名故县。晋太元十年,后秦姚苌自故县如新平,是也。
抚夷城在州东北。汉置县,属安定郡。后汉省。魏收《志》乌氏县有抚夷故城,是也。后魏复置抚夷县,属陇东郡。后周废。或曰,后魏盖徙治于平凉西。
○回中山在州西五里。上有王母宫。《一统志》以为汉武通回中道盖在此,似误。○笔峰山,州南五里,山峰耸秀。又东有三峰峭拔,俗名为米面山。
青石岭州西北七十里。宋白曰:泾州西北九十里有临泾城,其界有青石岭,亦曰青石原。后汉元初四年,马贤讨羌,败于安定青石岸,即此。晋义熙三年,赫连勃勃败姚秦将张佛生于青石原。六年,勃勃又南攻安定,破姚秦将杨佛嵩于青石北原,进攻东乡,下之。东乡,盖在青石岭东也。唐大历七年,吐蕃下青石岭,军于那城。郭子仪谕却之。又十二年,吐蕃下青石岭,逼泾州。子仪复击却之。那城,盖朝那城之误也。
青溪岭在州西南。宋建炎二年,金娄宿犯泾原。经略使曲端遣将吴逆击于青溪岭,败之。绍兴中,撒离喝自凤翔趣州,泾州将田盛遣兵击之于此,寇引去。
马鞍阪州西百里。晋义熙十二年,后秦姚绍自安定击赫连勃勃于马鞍阪,破之,追至朝那,不及而还,是也。又州西北有彭坑谷。《后魏书》:孝昌元年,万俟丑奴置营泾州城北七十里当原城。崔延伯缘原北上,战败,保泾州。又从泾州西进,去贼彭坑谷七里,战没。当原城,盖近朝那。○安仁谷,《志》云:在州东南四十里,中有长城寨。宋范仲淹尝遣宋良等控守于此。
○泾河在州北。自平凉县流入境,又东南流入州长武县界。○水,在州北二里。上有桥。自崇信县流入境,又东南流,入州长武县界,合于泾水。
阁川河州西南三里。州西山谷诸水,会流成河,下流入于泾河。
百泉州西三十五里。泉眼极多,四时不涸,州人引以溉田。其下流入于泾河。又共池,在州北五里。《诗》:侵阮徂共。郑氏曰:阮,国名,今之共池。是也。
○盐仓在州西。唐大历八年,泾原节度马与吐蕃战于盐仓,败绩。盖是时运盐储此,以供军,故有盐仓之名。
平亭在州北。元魏永安三年,高平贼万俟丑奴为贺拔岳所败,弃岐州北走安定,置栅于平亭。既而尔朱天光进下安定,丑奴弃平亭北遁。又彭坑,在州西北。元魏正光末,高平贼帅万俟丑奴等屯安定西彭坑。崔延伯击之,自安定西进,去贼七里结营,直前袭贼,败死。
连云堡在州西界。宋祁曰:泾西要地也。三垂峭绝,北据高岸,〔敌兵〕进退,烽火易通。唐贞元三年,吐蕃陷连云堡,泾州恃堡为斥侯。连云既陷,西门不开,门外皆为敌境矣。四年,戍将刘昌始复筑之。路承堡在州东南。晋太元十六年,姚苌败苻登于安定东。登退据路承堡。路承,人姓名。丧乱时创筑此堡,因以为名。
马家凹州东四十里。今有递运所。又东有金家凹,置巡司戍守。○瓦亭驿,在州东六十里,泾之通道也。《通志》:州治西北有安定驿。
灵台县州南九十里。南至凤翔府麟游县七十里,东南至州六十里。古密须国。汉为鹑觚县,属北地郡。后汉属安定郡。晋因之。后魏置赵平郡治此。后周郡废,县属泾州。隋初因之。大业初,析置灵台县,取文王伐密作灵台之义。明年,废入鹑觚。唐天宝元年,改鹑觚为灵台县,仍属泾州。宋因之。元省入泾川,寻复置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编户二十里。
○鹑觚城即今县。或曰汉县治,在今县东南接州长武县之鹑觚原。秦蒙恬筑长城,以觚爵奠祭。有鹑集觚上,县因以名。今城本隋所置灵台县,后以县并入鹑觚,遂移鹑觚县治此。阴密城县西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古密国也。周文王伐密,《诗》所称密人不恭,此矣。《左传》:密须之鼓与其大辂文,所以大也。《国语》:周共王游泾上,密康公从。盖即密国之后矣。秦始名阴密。昭王五十年,武安君白起有罪,为士伍,迁阴密。汉为阴密县,属安定郡。后汉废。晋复置。大兴二年,晋王保使其将张显等据阴密,为刘曜所陷。三年,巴酋句渠知举兵拒刘曜,保于阴密,曜将游子远击灭之。太元十二年,苻登将杨定等攻后秦姚硕德于泾阳。姚苌自阴密赴救。义熙十二年,赫连勃勃攻拔后秦阴密,置雍州镇焉。寻复为秦所取。后魏主焘延和三年,休屠金当川围魏阴密。魏将拓跋嘉击斩之。即此城也。后魏仍为阴密县,属平凉郡。后周废。
良原城县西北九十里。《九域志》:在泾州西南六十里,本鹑觚县地。隋大业初,析置良原县,以县西南有良原而名。唐属泾州。贞元二年,为吐蕃所破。四年,陇右节度使李元谅筑良原故城而镇之。开美田数千里,劝士垦辟,岁入菽粟数十万斛。自是常以神策军分屯于此,谓之良原镇。朱梁贞明六年,蜀将王宗俦等攻岐,出故关,壁于咸宜,入良原,是也。宋仍属泾州。元省入灵台县。胡氏曰:咸宜,今见陇州。
百里城在县东。《元和志》:灵台县有百里城,亦曰百城。唐大历八年,吐蕃入寇,郭子仪使浑将兵趣朝那。吐蕃至百城而还。邀之于隘,尽得其所掠。十年,马复破吐蕃于此。又以原州陷于吐蕃,表置行原州治焉。贞元三年,吐蕃入寇,诏唐朝臣戍百里城,是也。《九域志》灵台县有百里镇。
○苍山县南二里。以林木苍翠而名。又隐形山,在县东北二里。以地形深奥而名也。○台山,在县东北十里。山多奇木异禽,甘泉秀石,顶平如台,因名。一作书台山。
保岩山县东三十里。山势峭拔,回旋百折,巅有经台,登之望见百里外。其下常有云雾。又有温、冷二泉出焉。○兼山,在县西九十里。其山两重,因名。《一统志》云:泾州之主山也。白石原在县西北。《志》云:白石原首起废良原县西南三十里。东下三十里分为两原:一更名良原,一更名杜原。或曰,即灵台西原也。唐永泰初,回纥、吐蕃入寇,郭子仪以回纥兵破吐蕃于灵台西原。刘句曰:破吐蕃处在灵台县西五十里,地名赤山岭。○望儿原,在废良原县东三十里。今县东十里又有卧龙原。○三香水在县东北五里。源出凤翔府麟游县东,亦名三交川。下流入州界,合泾水。《志》云:在县东十五里。○达溪川,在县南二里,流达于泾河。《志》云:源出陇州五马山,至州梁山下,入于泾水。旧《志》:县西七十里有妲己川。相传妲己产于此。盖即达溪之讹矣。
细川水在县东北。源出麟游废普润县之细川谷,东北流,入县境,又东北合于三交川。北魏永安三年,高平贼万俟丑奴屯安定,闻魏军未进,乃散众耕于细川。唐初,泾州镇将刘感自高鬖引还泾州。薛仁果自南原驰下,与感战于百里细川,感为所擒。百里、细川地盖相近。胡氏曰:灵台百里镇,即古细川地。
○草壁戍胡氏曰:在阴密东。晋大兴二年,屠各路松多起兵附晋王,保据草壁。刘曜攻拔之,松多奔陇城。《水经注》:陇山西南故陇城北有松多川。盖因松多据此为名。○栖凤桥,在县西五十五里,细川水经其下,南接麟游县境。
静宁州府西二百三十里。南至巩昌府秦州二百五十里,东北至固原州百六十里,西北至靖边卫四百二十里。
汉安定郡地。唐属原州。宋为渭州之陇干城。庆历中,置德顺军,属秦凤路。金皇统二年,改为德顺州贞四年,又升为陇安节度。元初因之。寻改为静宁州,以州治陇干县省入,属巩昌路。明初改今属,仍曰静宁州编户十一里,领县二。今亦曰静宁州。州陇坂环峙,河、渭萦流。宋天禧中,曹玮筑陇干城,曰:异时泾渭有警,此必争之地。隆兴中,吴复秦陇诸州,朝议弃还。金人虞允文言:恢复莫先陕西,陕西新复州郡系德顺之存亡,一旦弃之,则窥蜀之路愈多。西、和、阶、成,利害至重,不可不审。盖静宁为陇口要地,自陇以西,保据所当先也。
○陇干废县今州治。宋元八年,以外底堡置陇干县,为德顺军治。金因之。元省。今州城周七里有奇。有登高台置于城最高处,为望之所。
水洛城州西南百里。《水经注》:水洛亭在陇山之西,近略阳县界。是也。晋义熙七年,西秦乞伏干归攻姚秦南平太守王憬于水洛城,克之。北魏永安末,贼帅万俟道洛为尔朱天光所败,自高平走降略阳贼帅王庆云。庆云遂称帝于水洛城。天光追击之,帅诸军入陇,至水洛城。庆云、道洛出战而败,拔其东城。贼并兵趣西城,西城无水,为天光所擒。是水洛有二城也。永熙三年,贺拔岳自平凉召秦州刺史侯莫陈悦会于高平,共讨曹泥于灵州,为悦所害。悦还入陇,屯水洛城。既而宇文泰讨之,引兵上陇。悦留兵守水洛,退保略阳。泰至,水洛即降。隋为陇城县地。唐因之。宋咸平中,曹玮尝经营此。范仲淹曰:朝那之西,秦亭之东,为水洛城。郑戬曰:水洛城西占陇坻,通秦州往来路。陇之二水,环城西流,绕带渭河,川平土沃,广数百里,又有水轮银铜之利。庆历三年,刘沪密使城主铎斯那内附,戬即遣沪筑之以捍西夏。金升为县。元并入陇干。
治平城州南八十里。宋治平四年所置,寨因名。吴尝遣王中正败金人于此。金升为治平县,属德顺州。元废。○威戎城,在州西南四十里。宋为堡,属德顺军。金升为县。元省。城下有威戎川。○陇山州南百五十里,即故陇坻之隘也。或谓之石门山,亦曰石门峡。崖石如门,山路斩截,当陇山北垂。宋刘沪尝破羌裔于此。《志》云:陇山亘南北数州,石门出入径道也。镇原之石门、石峡,皆因此而名矣。余详见名山陇坻。
横山州北十里。山连绵横亘,旧为蕃部所居。又翠屏山,在州南五里。下为白土坌。又东七里有马迹岔,州西南六十里有牡丹坌,皆陇山之支麓也。
旗鼓山在水洛故城南一里。又州南七十里有武山,西南八十里有宋家山。又有孙家山、主山,俱在州南百五十里,与陇山冈脉相接。
○水洛川在州南。《水经注》:川导源陇山,西得奴椟川口。奴椟川,亦出陇山,流合水洛川,又西经水洛亭,又西南径石门峡,亦谓之石门水。又西南入秦州界,注略阳川。《元和志》:瓦亭川东北有水洛口,亦谓之洛口。唐贞元二年,吐蕃将劫盟,韩游瑰奉诏屯洛口。即水洛口矣。《志》云:唐人亦以平凉川、蔚茹川、洛门川为三川。大中十一年,吐蕃降将尚延心谓秦成防御使李承勋曰:唐人多内徙三川,吐蕃皆远遁于迭宕之西。所谓洛门川,即水洛川也。
苦水河在州西五里。水味苦,因名。即高平川之上源也。出陇山中,曲折流,入庄浪县境,又东北达于镇原县界。《志》云:州东百五十里又有通遍川,以道路四通而名。
○靖边寨州西七十里。《志》云:寨西南去略阳二百里。宋天禧中,置寨于此,为戍守要地,属德顺军。金人尝改为静边县,寻复为寨,属隆德县。元省。
得胜寨州东南五十里。《宋志》:寨东去怀远城三十里,曹玮所置,领开边等堡。赵元昊寇渭州,薄怀远城。韩琦使任福将兵自怀远趣得胜寨,至羊牧隆城,出敌后,是也。又高家堡在州西四十里,旧为戍守处。
庄浪县州东南九十里。东北至府城百七十里。本华亭县地。元置庄浪路。大德八年,改为州。明洪武八年,又改为县,属静宁州。今城周一里有奇,编户七里。○莲花城在县东北百里。宋天圣中置。郑戬为经略使,率军士按边至此,天寒,与将佐置酒会饮。日暮尘起,有报敌骑至者,戬曰:此必三川将按边回,非敌骑也。已而果然。亦谓之莲花堡。○盘龙山在县南四十里。山势回伏,状如盘龙。又樱桃原,在县西三十里。○苦水川县西二十里。自静宁州流入境,又北流入镇原县界,为高平川。县北三十里又有曹务川。川旁旧有姓曹名务者居之,因名。又县西南七十里有阳三川。《志》云:山阳有川,三道合流,因名。○达合堡《通志》云:在州东二十里。县西三十里有张川堡。俱昔戌守处。
隆德县州东九十里。东北至固原州五十里。本平凉县地。宋天禧初,置羊牧隆城寨。庆历中,改曰隆德寨。金改为县,属德顺州。今城周九里有奇,编户五里。
○怀远城在县东南四十里。《宋志》:明道三年,镇戎军新修赤藁城,赐名怀远。是也。庆历初,赵元昊寇渭州,趣怀远城。金为怀远寨。元省。《宋志》:怀远寨,北去镇羌寨二十七里。
隆德城县西北九十里。《一统志》云:县旧治于此,后迁今治。又有红土城,在县北四十里,亦宋金时戍守处。
○襟山县南十里。山势延远,状似衣襟,因名。又美高山,在县东南二十里。山形耸秀,底堡水出于此。
六盘山在县东二十里,与固原州接界。今详见固原境内。又莺架山,在县西南三十里。
○好水县东二里。源出固原州界六盘山,西南流,合于庄浪县之苦水。宋庆历初,任福败夏人于张家堡南,轻进,屯好水川。其别将屯笼络川,相距五里。贼兵屯川口。福等循好水西行,出六盘山,距羊牧隆城五里。贼伏丛,皆败没。即此处也。○底堡水,在县西二里。源出美高山,下流合于好水。武延川县西北七十里。昔有武延者居此川旁,因名。宋曹玮知渭州,与陈兴秦翰破党项章悝族于武延川,是也。又有孤树川,在县北三十里。马兰川,在县西北六十里。其下流俱合于好水。捺龙川在县东南。下流入苦水川。宋庆历元年,任福趣怀远捺龙川,与贼战于张家堡南。贼佯北,福恃胜轻进处也。○六盘关在县东二十五里。唐置。今与固原州分界。又神林堡,在县西四十里,亦旧戍守处也。今有神林堡递运所。又隆城驿,在今县治西。
固原州府西北百十里。东至庆阳府三百五十里,西北至宁夏中卫三百六十里,西至靖边卫四百五十里。
秦北地郡地。汉初,安定郡治此。晋为雍州徼外地。后魏置高平郡,兼置原州。隋改平凉郡。唐仍为原州。宋置镇戎军。金改镇戎州。元改开成路。至治中,降为州。明初,复废为县。弘治十五年,改置固原州固,本作故。时以此城为故原州城,讳故为固,后遂以名州。是时套河有事,因建为州。又增置固原卫,且以靖、兰、甘三卫隶焉。后又以洮、河、岷三卫隶焉。寻建为重镇州编户九里,属平凉府。今仍曰固原州。
州据八郡之肩背,绾三镇之要膂。元《开成志》云:左控五原,右带兰、会,黄流绕北,崆峒阻南,称为形胜。今自州以东则翼庆延,自州以西则卫临、巩,自州而南则瞰三辅矣。乃其边境则东接榆林,西连甘肃,北负宁夏,延袤盖千有余里。三镇者,其固原之门墙,固原者,其三镇之堂奥欤。成化八年,抚臣马文升言:平巩为关陕藩篱,而固原为平巩屏蔽。平巩有警,则关陕震惊,而固原一带尤不可无备。弘治十五年,制臣秦言:御戎之道,以守备为本。平凉北四百余里,旧有豫望城,固靖北靖,当作静,谓静宁州三百余里。旧有石峡口及双峰、台城三处,皆入寇总路。修完戍守,东接环庆,北接韦州,此第一厄也;稍南有西安州镇戎所、海剌都、打剌赤见靖边卫、黑水口、干盐池亦见靖边卫、撒都城城一作川,犬牙参错,此第二厄也;又南有固原卫、靖边卫、平滩堡见靖边卫、一条城同上、东山城、白杨城或曰即阳武城,分布守御,此第三厄也;又进而益南,则有火龙沟、虎山沟二沟当在平凉县西北、金佛峡见平凉县、麻张沟、海子口此二沟当在庆阳府环县西南,乃深入腹里之路。缘山傍溪,筑墙立营,分兵防护,一夫守险,百人莫过,此第四厄也。路径虽多,如此处置,曲折艰远,贼劳我逸,贼难我易,庶几得守备之策云。嘉靖十五年,制臣刘天和言:固原为套部深入之冲。前尚书秦修筑边墙,延袤千里。然而大举入寇,尚不能支。及杨一清筑白马城堡,而后东路之寇不至。王琼筑下马房关,而后中路之患得免。惟西路自徐斌水至黄河岸六百余里,地势辽远,终难保障。今红寺堡东南起徐斌水至鸣沙州,河岸可二百二十里。总兵任杰议于此地修筑新边一道,迁红寺堡于边内,撒旧墩军士使守新边,舍六百里平漫之地,守二百二十里易据之险,又占水泉数十处,断彼马饮牧之区,而召军佃种,可省馈饷,计无便于此。议者以旧边不可弃,遂格不行。许论等亦尝言:固原旧边,繇徐斌水西南至靖边卫黄河岸,凡六百五十里。其间有青沙岘者凡八十里,随风流走,不可筑墙。寇若窃发,必假途于此。由青沙岘以北,红寺堡以南,周环旷阻,有地数百里,水泉四十五处,草木繁茂,寇至每驻牧马,呼为小河套。红寺堡虽当其冲,而堡势孤悬,且外高内下,四面受敌,又去水甚远,取汲必于堡西之梁家泉。彼若据水头驻守,则立毙矣。诚筑新边于徐斌水东北,直接鸣沙州黄河岸,所筑不满三百里,土坚易守,内包梁家泉等水泉数十处,又有林木之饶,耕屯可数百顷,惟至河冻,则复守旧边,此为固原西路计利至厚也。而议者以弃地扰民沮之,误矣。又花马池一带,固原与宁夏分险处也。往者套内充斥,尝为固原门户之祸。故防维戍守,于此急焉。要以固原一镇,控扼要领,联属指臂,张皇诘毖,有由来矣。岂区区为一隅计哉?
○开成废县州西南四十里。汉安定郡高平县地。唐亦为高平县地,属原州。宋置开远堡,属镇戎军。元置开成路及开成县于此,寻降为州。明初,改为县。景泰中,议者言开成东北四十里有固原州城,修筑置戍,足以固边折寇。乃命修筑。成化三年,寇破开成,因徙县于固原。弘治中,改置固原州,而以开成县省入焉。今州城周十三里有奇,有门四。
广安城州东南六二十里。旧《志》云:在开成县东四十五里。宋咸平中,置东山寨。金升为县,隶镇戎州。元至元七年,并入镇原州。寻改置广安县,又升为州,隶开成路。明初,仍废为东山寨。又阳武城,在旧县东南百里。或曰:西魏时尝置阳武县于此。后周废。
三川城州东南百里。宋天圣中,置三川寨。康定初,赵元昊寇三川寨,连陷干沟、干福、赵福等三堡。时韩琦帅环庆遣将任福夜趣七十里,至白豹城,败其兵,夏人引却。是也。金置三川县于此,属镇戎川。元至元七年,省入镇原州。
豫望城在州东二百里。宋时与西夏分界处也。弘治十七年,总制秦言:固原迤北,地名豫望城。骒子川、狮子川、石峡口及宁夏之韦州,延袤千里,可垦田土,无虑数十万顷,请筑屯堡、议耕种。又固原北三百余里旧有石峡口及双峰台城,宜以次修筑。石峡口城,盖即平夏故城矣。今有预望新仓。
石城州西北百五十里。在乱山中,甚峭险。其西山顶平,可容数千人。城中有石池,可汲。四围有石墙,高二丈余。盖昔人避兵之所。明天顺中,土达满四据此作乱。成化四年,抚臣项忠讨平之。今为石城堡。其旁有青山洞、彗帚山,皆贼巢也。○古长城,亦在州西北。相传即秦所筑。成化三年,寇犯套,官军与战于西山长城,不克。
○六盘山在州西南三十里。曲折险峻,盘旋有六。蒙古自和林有事陕蜀,恒屯兵于此。《宋史》:绍定三年,蒙古主铁木真殂于六盘山。宝六年,蒙古主蒙哥侵宋,次于六盘。开庆元年,蒙哥入蜀,使浑都海守六盘。景定元年,忽必烈立浑都海以六盘军叛,走甘州,廉希宪使汪良臣击平之。元元贞二年,自六盘至黄河,立屯田,置兵万人,是也。上有清暑楼,元安西王所建。明初,徐达定关中,屡败敌兵于六盘。盖州境之险要。马屯山在州西南四十里。本作马毛山。晋太元十九年,苻登为姚苌所败,奔平凉,收集遗众,入马毛山。既而姚兴自安定如泾阳,与登战山南,执登杀之。宋元嘉五年,魏将奚斤军安定,追赫连定于平凉。别将娥清欲循水而往,斤不从,自北道邀其走路,至马髦岭,为所擒。胡氏曰:马毛山,盖平凉之险要。
天都山州西北百五十里。宋元丰四年,宦者李宪帅陕西河东五路之师伐夏,宪自熙河趣兴灵,复兰州,进营于天都山,焚夏人南牟内殿,次胡卢河,不至灵州而还。又元二年,夏人与西羌相结,聚兵天都山。即此也。《志》云:山在西安所东南三十六里。兴灵,谓兴州、灵州也。胡卢河,见宁夏卫。○炮架山,在州西北百二十里石城堡前,极险峻。州北九十里又有须弥山。又扫竹岭,在州西北百里。山陇纡回峻阻,亦州境之险也。
○清水河在州城东北。源出六盘山,东北流。镇原县之胡卢河,亦流会焉。又北入宁夏卫界。亦名胡卢河。又西北入于黄河。
大黑水在州北五十里。北流经宁夏境入黄河。又州北百二十里有小黑水流入焉。宋游师雄判德顺军,延将刘欲自延安入安定。师雄料贼有伏,请繇他道。已而谍报黑水傍尽伏精骑,始信其言。即此黑水也。○海子河,在州西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州西北又有撒都儿川,须灭都河、硝河俱流入大黑水云。南川有二:一在州东六十里,曰大南川;一在州东南五十里,曰小南川。又有干川在州东南百六十里。
朝那湫有二:一在旧县东十五里;一在旧县东北三十里。俱出山间,土人谓之东海、西海。二水相合,方四十里,水停不流,冬夏不增减,两岸不生草木。《封禅书》:湫渊祠朝那。即此。《水经注》:湫水西北流,出长城北,与次水会,径魏行宫故殿西,又东注若水。若水,亦作苦水。《通志》:今湫水一在州东南四十里,一在州西南四十里。似误。
○六盘关在六盘山上。关路险阻。唐为原州七关之一。今与隆德县接界。制胜关在州东南。亦唐原州七关之一,控带陇山以西之路,旧号大振门,管沿坡小寨二十五处。宋熙宁中,关废,改置安化县于其地。元初,废。今关与华亭县接境。
下马房关州北二百四十里。南至平罗千户所四十里。嘉靖初,总制王琼筑此,而后固原中路之患得免。
天圣寨州东北百里。宋天圣中置,属镇戎军。金为天圣寨。元废。又临羌寨,在州北百里。又有定戎堡,在州西北二十里。俱宋元符初置。又天都寨,在州西北西安所东二十六里,南去天都山十里,亦宋元符初置寨。金废。
镇羌寨在州东南。《宋志》:寨东至三川城二十一里。绍圣四年所置也。○宁安寨,在州境西安所西南三十里。宋崇宁五年置,西至通安寨六十一里。今与靖边卫接界。
张义堡在州西南六十里。《宋志》:张义堡本名安边堡。熙宁四年,废入开远堡。五年,改置张义堡,仍属镇戎军。金为张义寨。元省。
白马堡在州东北百三十里。有城,置仓于此。《志》云:堡西去镇戎所百里。正德中,总制杨一清筑。自是固原东路之患渐少。又彭阳城堡,在州东百二十里。宋置。金因之。今亦为戍守处。
黑水苑堡在州西北百里。亦谓之黑水口,有仓。《志》云:堡东去镇戎所四十里。嘉靖十九年,套寇至固原引还。边将周尚文邀败之于黑水苑堡。即此。海剌都堡州北二百十里。亦曰海剌都营,西去西安所四十里。成化中,敌犯固原,繇此西入会宁、靖宁之道也。今有海剌都营仓。其相近者曰庙山堡。弘治间,敌尝犯此。
红古城堡在西安所北百里。今有兵戍守。其西南十里有印子山,亦高峻,《通志》:城西门外有甜水,味甘可饮。中有红古城堡仓。又通会堡,在西安所西五十五里。宋置。○没宁堡,在西安所北三十五里。其东又有横岭堡。俱宋置,今废。徐斌水堡在西安所北百余里。旧边在堡西南,新边在堡东北,为固原西路之要。其西北又有红寺堡,入灵州西界。○干盐池堡,在西安所西北,与靖远卫分界,为州境设险处。
甜水堡在平远所东北八十里,属环县守备戍守。《舆程记》:堡北接宁夏中卫界。是也。嘉靖四十五年,甜水等堡有事,总兵郭江等战死。○响石沟堡,在下马关东。其北为萌城驿,与宁夏境韦州盐池接界,乃固原东路之门户也。
李俊堡在州西北百七十里。其地亦曰李俊沟,亦曰酸枣沟。天顺中,官军讨满四时,分道进兵处也。州西北又有莽金佛沟及木头沟,亦官军讨满四时,分道进兵处。
羊房堡在州西北百二十里。其地亦名驴母川。官军讨满四时分道处也。○黑城子,在州西北。或谓之红城子。官军繇此讨满四。弘治十四年,敌常犯此,官军败绩。《通志》:州东南有永宁驿,并置仓于此。又州西北有板井堡仓,又州东百二十里有彭阳城堡仓。
附见:
固原卫在州城内。弘治十五年建,辖千户所五。
甘州群牧所州西北二百里。明置监牧于此,属行太仆寺。成化三年,敌犯固原,官军拒之,不克。敌遂屯牧所城外,进陷开城县,杀掠甚众。
西安千户所州西北二百三十里。本夏人南牟会新城。宋元符元年,得其地,建西安州于此,仍属渭州。金皇统间,地入于夏。元省。明置今所。弘治中,改属固原卫。
镇戎千户所州北百二十里。本镇原县地。弘治中,置所于此,属固原卫。
平远千户所州北二百里。弘治中置,属固原卫。
甘州千户所州西北三百余里。亦弘治中置,属甘州中护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