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 官 旧 仪 二 卷 补 遗 一 卷
作者:孙星衍等辑(清 周天游点校汉官旧仪提要臣等谨按:汉议郎东海卫宏敬仲作汉旧仪四篇,以载西京杂事,见於范书本传。隋唐经籍、艺文志:汉旧仪四卷,宋史艺文志三卷,俱著於录。马端临经籍考卷目与宋志同,而別题作汉官旧仪。陈振孙书录解题遂以其有汉官之目,疑非卫宏本书,或又以为胡广所作。后亦佚,不復传世,所见者独前后汉书注及唐、宋诸书所引而已。今永乐大典所载此本,亦题汉官旧仪,不著撰人名氏。其闲述西京旧事,典章仪式甚备,且与诸书所引汉旧仪之文参校,无弗同者,自属卫宏本书。其称汉官旧仪者,或后人因其所载官制为多,妄加之耳。至汉书注中,颇有称「胡广曰」者,与汉旧仪互引其文,亦绝不相合。惟广传载广著诗、赋、铭、颂及解詁二十二篇,而史注所引,別有汉官解詁之名,盖即广所作,而旧仪之当出卫宏手,益无疑也。此本旧时失於讎正,首尾序次错糅,文字至脱误不可乙。今据史文覈勘,且旁征旧书,参析同异,疏於各句下方。其原有注者,略仿刘昭注续汉志例,通为大书,称本注以別之,釐为上下二卷。又前后汉纪志注及唐宋类书內,所引佚文颇多。盖此书递更显晦,已非完本,谨为蒐择甄录,別为补遗一卷,附於其后,以略还宋志篇目之旧云。干隆三十八年四月恭校上。
总纂官编修臣纪昀郎中臣陆锡熊纂修官编修臣陈昌图
汉官旧仪卷上汉卫宏撰皇帝起居仪宫司马內,按:元帝纪「初元五年宫司马中」注:应劭曰:「宫司马中者,宫內门也。」据此则此「內」字与「中」字义同。百官案籍出入,营卫周庐,昼夜谁何。殿外门署属卫尉,殿內郎署属光禄勋,黄门、鉤盾署属少府。輦动则左右侍帷幄者称警,车驾则卫官填街,骑士塞路。出殿则传蹕,止人清道,〔一〕建五旗,丞相、九卿执兵奉引。乘舆冠高山冠,飞羽之缨,按:晋书舆服志引此文作汉官仪,又「飞羽」作「飞翮」。〔二〕幘耳赤,丹紈裏,按:续汉书舆服志刘昭补注引此文「裏」下有「衣」字。带七尺斩蛇剑,履虎尾絇履,诸王归国称从。
皇帝六璽,皆白玉螭虎纽,文曰「皇帝行璽」、「皇帝之璽」、「皇帝信璽」、「天子行璽」、「天子之璽」、「天子信璽」,凡六璽。皇帝行璽,凡封按:此句有脱字,应云「凡封命用之」。之璽,按:此句应云「皇帝之璽」。赐诸侯王书;信璽,按:此句应云「皇帝信璽」。发兵;其征大臣,以天子行璽;策拜外国事,以于子之璽;事天地鬼神,以天子信璽。〔三〕按:此条「皇帝行璽」下各句,並有脱字。续汉书舆服志注所引亦同。惟隋书礼仪志称「皇帝行璽,封命诸侯及三公用之;皇帝之璽,与诸侯及三公书用之;皇帝信璽,发诸夏兵用之。」文义完备,谨参校以正其缺。又汉书霍光传「皇帝信璽、行璽」,孟康注:「天子之璽自佩,行璽、信璽在符节台。」亦可考见汉时藏璽之制,併附著之,以补此文所未备。皆以武都紫泥封,青布囊,按:续汉书舆服志注引此文无「布」字。〔四〕白素裏,两端无缝,尺一板中约署。按:此句疑有脱字。皇帝带綬,黄地六采,按:「六采」旧作「赤采」,似误。又攷宋书礼志引汉制:「皇帝黄赤綬,四采,黄赤縹紺。」亦与此互异。今据续汉书舆服志注校正。不佩璽。按:续汉书志注引此文,「璽」下重一「璽」字。以金银縢组,侍中组负以从。秦以前民皆佩綬,以金、玉、银、铜、犀、象为方寸璽,各服所好。〔五〕奉璽书使者乘驰传。其驛骑也,三骑行,昼夜行千里为程。 太官尚食,用黄金釦器。〔六〕中官、私官尚食,用白银釦器。
中官、小儿官及门户四尚、中黄门持兵,三百人侍宿。按:汉书百官公卿表、百官志皆不载小儿官及门户四尚官名。
冗从吏仆射,按:续汉书百官志:「中黄门冗从仆射一人,六百石。」此句首疑脱「中黄门」三字,「吏」字疑亦衍文。出则骑从夹乘舆,车居则宿卫,直守省中门户。○本注曰:省中,禁中也。成帝外家王禁贵重,朝中为讳禁,故曰省。
中常侍,宦者,秩千石。得出入臥內禁中诸宫。 侍中,无员。或列侯、將军、卫尉、光禄、(將)大夫、〔七〕郎为之,得举非法,白请及出省户休沐,往来过直事。
御史,员四十五人,皆六百石。其十五人衣絳,给事殿中为侍御史。宿庐(左右)〔在石〕渠门外。〔八〕二人尚璽,四人持书给事,二人按:汉书百官公卿表:「仆射、御史治书尚符璽者,有印綬。」续汉书百官志「治书侍御史二人」,此文「持」字疑当作「治」。侍〔前〕,〔九〕中丞一人领。按:汉书表志:汉改御史大夫为司空,別留中丞,为御史台率。而侍中乃列侯以下入侍禁中者所加官名,並无侍中丞之官。「侍」字疑衍文。余三十人留寺,按:寺,御史署也,在司马门內。前汉书萧望之传注作「三十人留守」者,非。理百官也。〔一0〕
给事中,无常员,位次侍中、常侍。
尚书四人,为四曹。侍曹尚书,按:前汉书师古注引此文,「侍」上有「常」字,与续汉书志合。主丞相、御史事;二千石曹尚书,主刺史、二千石事;民曹尚书,主庶民上书事;客曹尚书,主外国四夷事。成帝初置尚书,员五人,有三公曹,主断狱。
尚书令主赞奏封下书,按:续汉书百官志:「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文书眾事。」仆射主闭封。〔一一〕丞二人,主报上书者,兼领财用火烛食厨。汉置中〔书〕官,〔一二〕领尚书事。中书謁者令一人。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官,以中书为中謁者令。
尚书郎四人:匈奴单于营部二郎主羌夷吏民,民曹一郎主天下户口垦田功作,謁者曹一郎主天下见钱贡献委输。按:晋书职官志:「汉置尚书郎四人: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,一人主羌夷吏民,一人主户口垦田,一人主财帛委输。」与此文少异。疑「二郎」当作「一郎」,「匈奴单于」上脱「一郎主」三字。
中臣在省中皆白请,其宦者不白请。尚书郎宿留台,中官给青縑白綾被或锦\被、帷帐、
总纂官编修臣纪昀郎中臣陆锡熊纂修官编修臣陈昌图
汉官旧仪卷上汉卫宏撰皇帝起居仪宫司马內,按:元帝纪「初元五年宫司马中」注:应劭曰:「宫司马中者,宫內门也。」据此则此「內」字与「中」字义同。百官案籍出入,营卫周庐,昼夜谁何。殿外门署属卫尉,殿內郎署属光禄勋,黄门、鉤盾署属少府。輦动则左右侍帷幄者称警,车驾则卫官填街,骑士塞路。出殿则传蹕,止人清道,〔一〕建五旗,丞相、九卿执兵奉引。乘舆冠高山冠,飞羽之缨,按:晋书舆服志引此文作汉官仪,又「飞羽」作「飞翮」。〔二〕幘耳赤,丹紈裏,按:续汉书舆服志刘昭补注引此文「裏」下有「衣」字。带七尺斩蛇剑,履虎尾絇履,诸王归国称从。
皇帝六璽,皆白玉螭虎纽,文曰「皇帝行璽」、「皇帝之璽」、「皇帝信璽」、「天子行璽」、「天子之璽」、「天子信璽」,凡六璽。皇帝行璽,凡封按:此句有脱字,应云「凡封命用之」。之璽,按:此句应云「皇帝之璽」。赐诸侯王书;信璽,按:此句应云「皇帝信璽」。发兵;其征大臣,以天子行璽;策拜外国事,以于子之璽;事天地鬼神,以天子信璽。〔三〕按:此条「皇帝行璽」下各句,並有脱字。续汉书舆服志注所引亦同。惟隋书礼仪志称「皇帝行璽,封命诸侯及三公用之;皇帝之璽,与诸侯及三公书用之;皇帝信璽,发诸夏兵用之。」文义完备,谨参校以正其缺。又汉书霍光传「皇帝信璽、行璽」,孟康注:「天子之璽自佩,行璽、信璽在符节台。」亦可考见汉时藏璽之制,併附著之,以补此文所未备。皆以武都紫泥封,青布囊,按:续汉书舆服志注引此文无「布」字。〔四〕白素裏,两端无缝,尺一板中约署。按:此句疑有脱字。皇帝带綬,黄地六采,按:「六采」旧作「赤采」,似误。又攷宋书礼志引汉制:「皇帝黄赤綬,四采,黄赤縹紺。」亦与此互异。今据续汉书舆服志注校正。不佩璽。按:续汉书志注引此文,「璽」下重一「璽」字。以金银縢组,侍中组负以从。秦以前民皆佩綬,以金、玉、银、铜、犀、象为方寸璽,各服所好。〔五〕奉璽书使者乘驰传。其驛骑也,三骑行,昼夜行千里为程。 太官尚食,用黄金釦器。〔六〕中官、私官尚食,用白银釦器。
中官、小儿官及门户四尚、中黄门持兵,三百人侍宿。按:汉书百官公卿表、百官志皆不载小儿官及门户四尚官名。
冗从吏仆射,按:续汉书百官志:「中黄门冗从仆射一人,六百石。」此句首疑脱「中黄门」三字,「吏」字疑亦衍文。出则骑从夹乘舆,车居则宿卫,直守省中门户。○本注曰:省中,禁中也。成帝外家王禁贵重,朝中为讳禁,故曰省。
中常侍,宦者,秩千石。得出入臥內禁中诸宫。 侍中,无员。或列侯、將军、卫尉、光禄、(將)大夫、〔七〕郎为之,得举非法,白请及出省户休沐,往来过直事。
御史,员四十五人,皆六百石。其十五人衣絳,给事殿中为侍御史。宿庐(左右)〔在石〕渠门外。〔八〕二人尚璽,四人持书给事,二人按:汉书百官公卿表:「仆射、御史治书尚符璽者,有印綬。」续汉书百官志「治书侍御史二人」,此文「持」字疑当作「治」。侍〔前〕,〔九〕中丞一人领。按:汉书表志:汉改御史大夫为司空,別留中丞,为御史台率。而侍中乃列侯以下入侍禁中者所加官名,並无侍中丞之官。「侍」字疑衍文。余三十人留寺,按:寺,御史署也,在司马门內。前汉书萧望之传注作「三十人留守」者,非。理百官也。〔一0〕
给事中,无常员,位次侍中、常侍。
尚书四人,为四曹。侍曹尚书,按:前汉书师古注引此文,「侍」上有「常」字,与续汉书志合。主丞相、御史事;二千石曹尚书,主刺史、二千石事;民曹尚书,主庶民上书事;客曹尚书,主外国四夷事。成帝初置尚书,员五人,有三公曹,主断狱。
尚书令主赞奏封下书,按:续汉书百官志:「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文书眾事。」仆射主闭封。〔一一〕丞二人,主报上书者,兼领财用火烛食厨。汉置中〔书〕官,〔一二〕领尚书事。中书謁者令一人。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官,以中书为中謁者令。
尚书郎四人:匈奴单于营部二郎主羌夷吏民,民曹一郎主天下户口垦田功作,謁者曹一郎主天下见钱贡献委输。按:晋书职官志:「汉置尚书郎四人: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,一人主羌夷吏民,一人主户口垦田,一人主财帛委输。」与此文少异。疑「二郎」当作「一郎」,「匈奴单于」上脱「一郎主」三字。
中臣在省中皆白请,其宦者不白请。尚书郎宿留台,中官给青縑白綾被或锦\被、帷帐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