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五
作者:台榭周文王灵台,在长安西北四十里。《诗序》曰:“灵台,民始附也。文王受命,而人乐其有灵德,以及鸟兽昆虫焉。”郑玄注云:“天子有灵台者,所以观祲象、察氛祥也。文工受命而作邑于丰,立灵台。”《诗》曰:“经始灵台,庶民子来。经之营之,不日成之。”刘向《新序》云:”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,掘得死人之骨,吏以闻于文王。文王曰:更葬之。吏曰:此无主矣。文王曰:有天下者,天下之王;有一国者,一国之主。寡人者,死人之主,又何求主。遂令吏以衣冠更葬之,天下闻之,皆曰:文王贤矣,泽及枯骨,又况于人乎。”周灵台,高二丈,周回百二十步「校」原连下条,从吴本分。
直按:《长安志》叙周宫室,灵台完全用本文,只删引诗四句,增《诗正义》、《水经注》、《括地志》三处。又刘向《新序》一段,见今本《杂事》第五。灵台遗址,今在长安县客省庄。
汉灵台,在长安西北八里。汉始曰清台,本为候者观阴阳天文之变,更名曰灵台。郭延生《述征记》曰:“长安宫南有灵台,高十五仞,上有浑仪,张衡所制。又有相风铜乌,遇风乃动。一曰:长安灵台,上有相风铜乌,千里风至,此马乃功。又有铜表,高八尺,长一丈三尺,广尺二寸,题云太初四年造。”
直按:《长安志》唐修真坊,有汉灵台遗址,崇五尺,周一百二十步。下引《述征记》,与本文略同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九十五引《郡国志》云:“雍州司天台西北有香室街。”《水经注。渭水》:“明堂北三百步有灵台,是汉平帝元始四年立。”当为武帝太初四年之误文,杨守敬《水经注疏》辨之甚是。《雍录》云:“清台,武帝造太初历之所。”《太平寰宇记》卷二十五,引《永经注》镐水北迳清灵台,是合清台、灵台二者为一名。又《雍录》云:“铜浑仪则云张衡所造。衡所造地动仪,在汉顺帝阳嘉四年。其时帝都不在长安,或者衡仪已成,亦分置长安候台耶。”《艺文类聚》卷六十八,引晋令:“车驾出入,相风前行。”《西京杂记》卷五,叙大驾祠甘泉汾阴卤簿,有相风乌车驾四中道。又《后汉书。董卓传》韦怀注,引张璠《汉记》曰:“太史灵台及永安铜兰楯,卓亦取之。”灵台疑指灵台之铜表而言,灵台遗址,今在阿房宫南去明堂三百(叾)步,镐水经其西,古城村以西。
柏梁台,武帝元鼎二年春起。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《三辅旧事》云:“以香柏为梁也。帝尝置酒其诏群臣和济,能七言涛者乃得上。太初中台灾「校」原连下条,从吴本分。直按:《汉书。武帝纪》:“元鼎二年春,起柏梁台。”颜师古注引《三辅旧事》云:“以香柏为之。”《文选。西京赋》李善注引作《汉武故事》,均与本文同。又《武帝纪》:“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,柏梁台灾。”《食货志》云:“乃作柏梁台,高数十丈。”《长安志》引《庙记》曰:“柏梁台,汉武帝造,在北阙内道西。”《三秦记》曰:柏梁台上有铜凤,名凤阙。汉武帝集,武帝作柏梁台,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者,乃得上坐。帝曰:“日月星辰合四时”云云。(柏梁台联句诗,气息古朴,确为真品,人名为宋人所妄加,遂滋疑义。)又《金石屑》卷三第四页,有“元鼎二年柏梁四九”砖文,为末元丰三年吕大防得于汉故城者。“四九”,系陶工制陶之号数,与近年汉城所出瓦片题字,体例正同。
渐台,在未央宫太液池中,高十丈。渐,浸也,言为池水所渐。又一说:渐,星名,法星以为台名。未央宫有沧池,池中有渐台,王莽死于此。
直按:渐台,见《汉书。郊祀志》,本文与颜师古注完全相同。《水经注。渭水》“泬水文迳渐台东”,引《汉武帝故事》曰:“建章宫有太液池,池中有渐台,高三十丈。渐,浸也,为池水所浸,一说星名也。”为本文及颜注之来源。建章宫太液池,与未央宫沧池,各有浙台,王莽之死,则在沧池中之渐台,亦见《汉书。王莽传下》。《史记。佞幸传》邓通之渐台,《正义》引《关中记》,亦为沧池之渐台。
神明台,见建章宫。
直按:已详见本文卷三建章宫。又《汉书。郊祀志》颜师古注,引《汉宫阁疏》云:“神明台,高五十丈,上有九室。恒置九天道士百人。”又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七十四、《艺文类聚》卷六十四引汉宫殿名,均与颜注同。《水经注》建章宫条,引《三辅黄图》云:“神明台在建章宫中,上有九室,今人眉之九天台。”为今本所无。又《水经注》引《傅子。宫室》曰:“上于建章宫中作神明台、井干楼,咸高五十余丈,皆作悬阁辇道相属焉。”又《御览》卷一百七十八,引《洞冥记》,叙武帝初起神明台,掘地入三十丈,得商代工人事,其说荒诞,故为《黄图》所未引。
通天台,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。《汉旧仪》云“通天者,言此台高通于天也。”《汉武故事》:“筑通天台于甘泉,去地百余丈,望云雨悉在其下,望见长安城。”“武帝时祭泰乙,上通天台,舞八岁童女三百人,祠祀招仙人。祭泰乙,云令人升通天台,以候天神,天神既下祭所,若大流星,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。上有承露盘,仙人掌檠玉杯,以承云表之露。元凤间,自毁,椽桷皆化为龙凤,从风雨飞去。”《西京赋》云:“通天眇而竦峙径百常而茎擢,上瓣华以交纷,下刻峭其若削。”亦曰候神台,又曰望仙台,以候神明,望神仙也。
直按:作甘泉通天台事,见《汉书。武帝纪》元封二年。《汉书。郊祀志》云:“乃作通天台。”颜师古注引《汉旧仪》云:“台高三十丈,望见长安城。”又《大平寰宇记》卷三十引《汉旧仪》,与本文相同,知《汉武故事》亦本于《汉旧仪》。又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一云:“台高三十五丈。望云雨悉在其下。”《长安志》引《关中记》云:“左有通天台,高三十余丈,祭天时于此候天神下也。”自“武帝时祭泰乙”至“从风雨飞去”一段,《太平寰宇记》卷三十,及《长安志》均引《汉旧仪》,与本文同。西安汉城出土有“泰灵嘉神”瓦,疑为武帝祭泰乙神祠中之物。又陈沈炯有《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》,足证在北朝时遗址犹存。
凉风台,在长安故城西,建章宫北。《关辅记》曰:“建章宫北作凉风台,积木「校」原作“水”,据《长安志》校改为楼。”(Page110)
直按:《长安志》引《关中记》曰:“建章宫北作凉风台,积木为楼,高五十余丈。”
长乐宫,有鱼池台、酒池台,秦始皇造。又有著室台、斗鸡台、走狗台、坛台、汉韩信射台。又未央有果台、东、西山二台。未央宫有钓台「校」原作“钩弋台”,据孙本改、通灵台。见宫门。
直按:《长安志》引《庙记》:“长乐宫有鱼池、酒池,上有肉炙树,秦始皇造。”已见上文秦酒池条。因池中有台,故本文又及之。《长安志》引《三辅故事》“桂宫有走狗台”,与本文在长乐宫不同。《长安志》引《三辅故事》,未央宫前有东山台、西山台。又引《三辅黄图》,未央宫有果台、东山台、西山台、钓台,与本文同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七十七引《三辅故事》,亦云“未央宫前有东山台、钓台”。通灵台,见本书卷二,甘泉宫总序。《长安志》引《汉武帝内传》曰:“钩弋夫人既殡,香闻十余里。帝哀悼,疑其非常人也,乃起通灵台于甘泉,常有一青鸟,集台上往来。
望鹄台、眺蟾台、桂台、商台、避风台。并见池沼门。
直按:望鹄台、眺蟾台,见卷四影娥池条。桂台。商台,见琳池。避风台。见太液池。
长杨榭,在长杨宫。秋冬较猎其下,命武士搏射禽兽,天子登此以观焉。台上有木曰榭。直按:《文选。西都赋》云:“历长杨之榭。”李善注:《尔雅》云:“阁谓之台,有木谓之榭。”
辟雍周文王辟雍,在长安西北四十里,亦曰璧雍。如璧之圆,雍之以水,象教化流行也。《诗》曰:“于论鼓钟,于乐辟雍。”毛苌注云:“论,思也,水旋丘如璧曰「校」此二字,据《长安志》补辟雍,以节观者。”郑玄注云:“文王作灵台,而知人之归附;作灵沼灵囿,而知鸟兽之得其所。以为音声之道与政通,故合乐以详之。”
直按:《长安志》叙周宫室辟雍,略同本文。
汉辟雍,在长安西北七里。《汉书》河间献王来朝,献雅乐,武帝对之三雍宫,即此。《礼乐志》曰:“成帝时,犍为郡水滨得古磬十六枚,刘向说帝宜兴辟雍焉。”直按:《汉书。河间献王传》应劭注云:“三雍者,辟雍、灵台、明堂也。雍者,和也,言天地君臣民人皆和。”《水经注。渭水》:“又东迳长安县南。东迳明堂南。旧引水为辟雍处,在鼎路门东七里。”杨雄《剧秦美新》云:“明堂雍台,壮观也。”此王莽所建之明堂辟雍。又《小校经阁金文》卷十六第六十六页,有“新兴辟雍”镜云:“新兴辟雍建明堂,然于举土列侯王。”又一九五七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西安玉祥门外一。五公里,南邻大土门村,发现汉代建筑遗址。经发掘地基是圆形土台,中心建筑是方形土台。分东、西、南、北四堂,每堂有抱厦四间,厅堂三间,外有配房,有圜水沟。出土遗物,有五铢钱、云纹瓦等,疑为西汉辟雍遗址,与文献记载方位亦合。(见一九五七年《考古学报》第二期:《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》)明堂周明堂,明堂所以正四时,出教化,天子布政之宫也。黄帝曰合宫,尧曰衢室,舜曰总章,夏后曰世室,殷人曰阳馆,周人曰明堂。先儒旧说,其制不同。或曰,明堂在国之阳。《大戴礼》云:“明堂九室,一室有四户八牖,凡三十六户,七十二牖,以茅盖屋,上圆下方。”《援神契》曰:“明堂上圆下方,八窗四牖。”《考工记》云:“明堂五室,称九室者,取象阳数也;八牖者阴数也,取象八风。三十六户牖,取六甲之爻,六六三十六也。上图象天,下方法地,八窗即八牖也,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,五室者象五行也。”皆无明文,先儒以意释之耳。《礼记。明堂位》曰:“朝诸侯于明堂之位,天子负斧扆「校」原作“依”,从吴本改南乡而立。”明堂也者,明诸侯之尊卑也。制礼作乐,颁度量而天下服,知明堂是布政之宫也。又《孝经》曰:“宗祀文王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”则周有明堂也明矣。
直按:《汉书。平帝纪》:“元始四年,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。”应劭注云:“明堂所以正四时,出教化。明堂上圜下方,八窗四达,布政之宫,在国之阳。上八窗法八风,四达法四时,九重法九州,十二重法十二月,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旬,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。《孝经》曰:宗祀文王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上帝谓五时帝太昊之属。黄帝曰合宫,有虞曰总章,殷曰阳馆,周曰明堂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五百三十三,引《三礼图》曰:“明堂者布政之宫。”又“黄帝曰合宫”。《初学记》卷十三引《尸子》与本文同。明堂在国之阳,《太平御览》卷五百三十三,引蔡邕《礼乐志》云:“明堂在国之阳,三里之外,七里之内。已地就阳位也。”本文引《大戴礼》,见《大戴礼。明堂》篇。本文所引《援神契》,与《初学记》巷十三引同。
汉明堂,在长安西南七里。《汉书》曰:“武帝初即位,响儒术,以文学为本,议立明堂于城南,以朝诸侯。”应劭注云:“汉武帝造明堂,王莽修饰令大。”
《汉书》:武帝建元元年,议立明堂,遣使者安车蒲轮,束帛加璧,征鲁申公。又《郊祀志》:初,天子封泰山。泰山东北阯,古时有明堂,处处险不敞。上欲治明堂奉高帝,未晓其制度。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,明堂中有四殿,四面无壁,以茅盖通水,水圜宫垣,为复道;上有楼,从西南入,名曰昆仑。天子从之,入以拜祀上帝焉。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,如带图。又是岁,修东封,则祀太乙五帝干明堂上坐,合高皇帝祠坐对之,祠后土于下房,以二十大牢。天子从昆仑道入。始拜明堂如郊祀。是岁元封五年也。本纪元封二年秋,作明堂干泰山下。五年春三月,至泰山增封。甲子,祠高祖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太初元年冬十月,行幸泰山: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,祀上帝于明堂。
直按:《史记。武帝本纪》,《集解》引《关中记》云:“明堂在长安城门外杜门之西。”《汉书。王莽传》云:“是岁,莽奏起明堂、辟雍、灵台,为学者筑舍万区、作市、常满仓,制度甚盛。”又《长安志》云:“灵台、明堂,武帝造。在长安城南。平帝元始四年,王莽奏复修明堂辟雍”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五百三十三,引《三辅黄图》云:“孝武帝议立明堂于长安城南许,泠褒等议曰:按五经礼传记曰,圣人之教,作之象所以法则天地,比类阴阳,以成宫室,本之太古,以昭令德。茅屋采椽,土阶素舆,越席皮弁,盖兴于黄帝尧舜之代。是以三代修之也。”又《御览》卷八百二十六,引《三辅黄图》云;”元始四年,起明(Page115)堂、辟雍长安城南,北为会市,但列槐市数百行为队,无墙屋,诸生朔望会此市,各持其郡所出货物,及经书传记、笙磬器物,与卖买,雍容揖让,或论议槐下。”以上两则,皆为令本所无。《初学记》卷十三,引《三辅黄图》云:“明堂者,天道之堂也。(《御览》卷五百三十三,亦引此两句。)听以顺四时,行月令,祀先王,祭五帝,故谓之明堂。辟雍员如璧,雍以水,异名同事,其实一也。”与今本亦颇酉异同。
圜丘汉圜丘,在昆明故渠南,有汉故圜丘「校」丘下原有“今按”二字,依文例删,高二丈,周回百二十步。
直按:《水经注。渭水》记汉圜丘,与本文同。
又按:《长安志》引《括地志》云:“汉圜丘在长安治内四里,居德坊东南隅。”
太学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。董仲舒策曰:“太学,贤士之关,教化之本原也。”王莽作宰衡时,建弟子舍万区,起市郭上林苑中。《三辅旧事》云:“汉太学中有市有狱。”
直按:《汉书。王莽传上》云:“是岁,莽奏起明堂,辟雍、灵台,为学者筑舍万区,作市,常满仓,制度甚盛。”《长安志》引《三辅旧事》云:“汉太学中有市有狱,”与本文同。又引《关中记》云:“汉大学、明堂,皆在长安南安门之东,杜门之西。”又《长安志》叙唐城普宁坊西街,有汉太学遗址,其地本长安故城南安门之外。
宗庙宗,尊也;庙,貌也,所以仿佛先人尊貌也。汉立四庙,祖宗庙异处,不序昭穆。
太上皇庙,在长安西北长安故城中,香室街南,冯翊府北。《关辅记》曰:“在酒池北。”
直按:本书三辅治所云:“冯翊府,长安故城内,太上皇庙西南。”
高祖庙,在长安西北故城中。《关辅记》曰:“秦庙中钟四枚,皆在汉高祖庙中。”《三辅旧事》云:“高庙钟重十二万斤。”《汉旧仪》云:“高祖庙钟十枚,各受十石,撞之声闻百里。”《汉书》:文帝时盗取高庙玉环故事。又云:“光武至长安宫阙,以宗庙烧荡为墟,乃徙都洛阳。取十庙合于高庙,作十二室。太常卿一人,别治长安,主知高庙事。”高庙有便殿,凡言便殿、便室、便坐者,皆非正大之处,所以就便安也。高园于陵上作之,既有正寝,以象平生正殿路寝也。又立便殿于寝侧,以象休息闲晏之处也。孝惠更于渭北建高帝庙,谓之原庙。
直按:《汉书。叔孙通传》晋灼注引《黄图》云:“高庙在长安城门街,寝在桂宫北。”与今本异。
又按;《汉书。韦玄成传》云:。又园中各有寝便殿。”如淳注引《黄图》,高庙有便殿,与今本同。颜师古注云:“凡言便殿,便室者,皆非正大之处。寝者,陵上正殿,若平生路寝矣。便殿者,寝侧之别殿耳。”与本文略同。自“高庙有便殿”句起,至“以象休息闲晏之处也”一段,完全与《汉书。武帝本纪》建元六年颜师古注相同。(颜注又节用于《韦玄成传》,已见上。)
又按:汉祖西钟十枚各受十石事,《北堂书钞。乐部》引《旧仪》亦同。惟《太平御览》卷五百七十五,误引作《汉书》。盗高庙玉环事,见《汉书。张释之传》。光武至长安事,《长安志》引《三辅故事》,与本文同。原庙,见《汉书。叔孙通传》。西安汉城出土有“高庙万世”瓦,当为高庙之物。
惠帝庙,在高帝庙后。
直按:《长安志》引《关中记》:“惠帝庙在高庙之西。”《书道》卷三第二O一页,有“西庙”瓦当,疑为惠帝庙之物。
文帝庙,号顾成庙。孝文四年作顾成庙,在长安城南。文帝自为庙,制度逼狭,若顾望而成,犹文王灵台不日成之,故日顾成也。
直按:《汉书》文帝四年纪,服虔注:“庙在长安城南,文帝作,还顾见成故名之。”《贾谊传。陈政事疏》云“因顾成之庙,为天下太宗,与汉无极。”又原注文一段,亦用文帝四年纪颜师古注文。《古今注》卷上云“汉文帝顾成庙有二玉鼎,二真金鑪,槐树悉为扶老拘栏,画飞云龙角于其上也。”《长安志》叙唐城休祥坊,有汉顾成庙余址,庙北汉东明园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五百三十一,引《帝王世纪》云;“汉景帝庙名德阳,宣帝庙名长寿,武帝庙名龙渊,文帝庙名顾成,昭帝庙名徘徊”,名称与本文同。惟宣帝庙名长寿,当为元帝之误字,因宣庙名“乐游”也。又《汉书》文帝四年纪如淳注并同。
景帝庙,号德阳宫。景帝中四年,造德阳宫。益帝自作之,讳不言庙,故号为宫。《故事》云:景帝造德阳宫。直按:原注用《汉书》景帝纪四年臣瓒注文。《故事》为《西京故事》省文。又《长安志》引《西京故事》云:“鸿嘉二年八月乙卯,孝景庙北阙灾。”武帝庙,号龙渊宫「校」“宫”字,据《武帝纪》补。今长安西茂陵东有其处,作铜飞龙,故以冠名。武帝元光四年,河决濮阳,发卒十万救河决,起龙渊之宫,取此为名。武寺庙不言宫。直按:《水经汪。渭水》;“渠北故坂北即龙渊庙。”如淳曰:“《三辅黄图》有龙渊宫,今长安城西有其处,盖宫之遗址也。”宫与庙,古代通称。《汉书》颜师古注,谓《黄图》云龙渊庙不言宫也,谊反失之。“今长安西茂陵东有其处”三句。用《汉书。武帝纪》建元三年服虔注文。
又按: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一:“汉龙泉庙在兴平县东北二十四里,武帝庙号也。”又《小校经阁金文》卷十一第七十六页有育“龙渊宫壶,元朔二年正月造”,知服虔注龙渊为宫,本甚正确;颇师古以为龙渊庙,驳服氏之注反误也。
昭帝庙,号徘徊。
直按:《长安志》云:“孝武、孝昭二庙内,武昭子孙。分葬其中。”
宣帝庙毕,号乐游,在杜陵西北「校」此五字,原为注文,从孙本改。神爵三年。宣帝立庙于曲池之北,号乐游,按其处则今呼乐游园是也,因乐游苑得名。
直按:《汉书。宣帝纪》:“神爵三年春,起乐游苑。”颜师古注引《三辅黄图》云:“在杜陵西北。”与今本相同,又原注亦用颜师古注文。《太平御(Page120)览》卷八十九,引《帝王世纪》云:“宣帝庙名乐游,成帝庙名阳池,元帝庙名长寿。”名称与本文同。又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九十七,引《天文要录》按《黄图》:“曲池,汉武所造,周回五里,池中遍生荷芰菰蒲,其间禽鱼翔泳。宣帝立庙曲池之北,即今升平坊内基址是也。”所引《黄图》为今本所无。(即‘今升平坊’一句,当为《天文要录》所加。)又《太平寰宇记》云:“乐游原在升平坊。”《长安志》引《关中记》云:“宣帝许后,葬长安县乐游里,立庙于曲江池北,名曰乐游庙,因葬为名。
元帝庙,号长寿。
直按:《汉书。王莽传下》云:“莽妻死,谥曰孝睦皇后,葬渭陵长寿园西。”成帝庙,号阳池。太上皇高祖父也有寝庙园、原庙,昭灵后高祖母也、武哀王高祖兄也、昭哀后高祖嫂也皆有园。孝惠皇帝有寝庙园,孝文太后、孝昭太后皆有寝园,卫思后戾太子母、皇祖悼考皆有庙园宣帝父史皇孙。庙曰奉明。直按:《汉书。元帝纪》:“建昭五年秋七月庚子,复太上皇寝庙园、原庙,昭灵后、武哀王、昭哀后,卫思后园。”文颖注云:“高祖已自有庙,在长安城中,惠帝更于渭北作庙,谓之原庙。《尔雅》曰原者再,再作庙也。”又原注文六句,皆用颜师古注文。《史记。高祖纪》“至太上皇崩,”《正义》引用《三辅黄图》云:“太上皇庙,在长安城香室街南,冯翊府北。”与今本叙三辅治所略同。《汉书。元帝纪》建昭元年,罢孝文太后、孝昭太后寝园。竟宁元年又复如故。与本文相合。西汉诸太后中,惟薄太后、钩弋太后二人独有寝园,未详其故。西安汉城内曾出“孝太”“后寝”两半瓦,合读则成全文,疑为孝昭太后寝园之物。《续汉书。郡国志》刘注引《皇览》:“卫思后葬长安城东南桐松园,今千人聚。”又《太平寰宇记》卷二十五,“卫思后园在金城坊;即故城杜门外大道东。”又《长安志》云,“金城坊西南隅匡道府,即汉思后园,北门有汉戾园。”又《汉书。戾太子传》“长安白亭东为戾后园。”《水经注。渭水》云:“园在昆明渠之北。”《太平寰宇记》卷二十五云:“汉戾园,其地本秦白亭,在金城坊,后省。”又按:《文选》潘岳《西征赋》李善注引《关中记》云:“宣帝父曰悼皇考,母日悼夫人,墓曰奉明园,后曰思后,以倡优杂伎千人乐思后园,今所谓千人乡者是也。”又《汉书。宣帝本纪》云“元康元年,立皇考庙,益奉明园户为奉明县。”与本文同。
元成之世,“祖宗庙在郡国者六十八,合百六十七所。京师自高祖至宣帝,与太上皇,悼皇考,各自居陵旁立庙:并为百七十六。”又“园中各有寝便殿,日祭于寝,月祭于殿,时祭于便殿。寝日四上食,庙岁二十五祠,便殿四岁祠。又月一游衣冠。”四时祭宗庙用太牢,列侯皆献酎金以助祭。诸侯王及列侯,岁时诣京师,侍祠助祭。《汉仪》:“诸侯王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,皇帝临受献金,金不如斤两,色恶,王削县,侯免国。”注云:“因八月尝酎,会诸侯庙中,出金助祭,谓之酎金。酎,正月旦作酒,八月成,三重酿醇酒也,味厚,故以荐宗庙。金,黄金也,不如法作夺爵。”又册封诸侯王,必于祖庙册命之,示不敢专也。武帝元狩六年夏四月乙巳,立皇子闳为齐王、旦燕王,胥广陵王,于庙中册命。汉制封皇子为王者,其实古诸侯也。闳末诸侯或称王,而汉天子自以皇帝为称,故以王号如之,总名为诸侯王。
直按:自“祖宗庙在郡国者六十八”,至“月一游衣冠”,用《汉书。韦玄成传》文。《汉书。叔孙通传》应劭注云:“月旦出高帝衣冠,备法驾,名曰游衣冠。”如淳注云:“高祖之衣冠,藏在宫中之寝,三月出游。”本文引《汉仪》一段,与《汉书。武帝纪》元鼎五年,如淳注引《汉仪》相同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上云:“汉制宗庙八月饮酎,用九酝太牢,皇帝侍祠。以正月旦作酒,八月成,名曰酎,一日九酝,一名醇酎。”原注文见《史记》褚先生补《三王世家》。又“汉制封皇子为王者”一段,《汉书。百官公卿表》:“诸侯王高帝初置。”颜师古注引蔡邕云云,完全与本文同,盖用蔡邕《独断》语也。
新莽坏彻城西苑中建章、承光、包阳、犬台、储元宫、及平乐、当路、阳禄馆,凡十余所,取其材瓦以起九庙。莽曰,予卜波水之北,郎池之南,惟玉食。予又卜金水之南,明堂之西,亦惟玉食。予将亲筑,于是遂营长安城南,提封百顷,莽又亲举筑三下。九庙:一黄帝,二虞帝,三陈胡王,四齐敬王,五济北愍王,六济南悼王,七元成孺王,八阳平顷王,九新都显王。殿皆重屋。大初祖庙,东西南北各四十丈,高十七丈余,庙半之。为铜欂栌,饰以金银琱文,穷极百工之巧,带高增下,功费数百巨万,卒徒死者数万。
直按:本文完全用《汉书。王莽传下》文。寻传又云:“众兵发掘莽妻子父祖冢,烧其棺椁,及九庙明堂辟雍,火照城中。”又一九五六年陕西省文管会,在今西安西邓小土门西北一带,发现汉代建筑遗址。墙基夯土,宽四。五米,深一。二米,层厚六至九厘米。夯墙建筑在夯土基,中央部分宽一。八米。石子路宽O。九十。石柱础等物,皆弃置于洼地。探出整个范围,每边墙长二七三米,共有九处,皆有共同之点。出上有云纹瓦当,“延年益寿”、“上林”、“千秋万岁”、朱雀,玄武画瓦。又出土育‘官工节砀周君长刻石。”(见一九五七年《考古通讯》六期:《西安西部发现汉代建筑遗址》。)此遗址余曾去勘查两次,石柱础侧面底面,多有朱书题字,不尽可辨。《汉书。地理志》,王莽改梁国砀县力“节砀”,与刻石正合,定为王莽九庙之遗址无疑。
南北郊天郊,在长安城南。地郊,在长安城北。所属掌治坛墠郊宫岁时供张,以奉郊祀。武帝定郊祀之事,祀太乙于甘泉圜丘,取象天形,就阳位也;祀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,取象地形,就阴位也。至成帝徙泰畤后土于京师,始祀上帝于长安南郊,祀后土于长安北郊。直按:《汉书。成帝纪》:“廷始二年春正月辛巳,上始郊祀长安南郊。诏曰:‘乃者徙泰畤,后土于南郊、北郊,朕亲饬躬,郊祀上帝’。”天郊在长安城南,地郊在长安城北,与颜师古注文并同。
社稷汉初除秦社稷,立汉社稷。其后又立官社,配以夏禹,而不立官稷。至平帝元始三年,始立官稷于官社之后。后汉《祭祀志》云:《黄图》载元始仪甚悉,今本无,合入。元始四年宰衡莽奏曰:帝天之义,莫大于承天,承天之序,(Page125)莫重于郊祀。祭天于南就阳位,祠地于北就阴位。圜丘象天,方泽象地,圆方因体,南北从位,燔燎升气,瘗埋就类。牲欲茧栗,味尚清玄,器成匏勺,贵诚因质。天地神所统,故类乎上帝,禋于六宗,望秩山川,班于群神,皇天后土,随王听在而事佑焉。甘泉太阳,河东少阳,咸失厥位,不合礼制。圣王之制,必上当天心,下合地意,中考人事。故曰恺悌君子,求福不回,回而求福,厥路不通。在易(原作“正月”,从毕本、孙本改)泰卦,干坤合体,天地交通,万物聚出,其律太簇。天子亲郊天地,先祖配天,先妣配地。阴阳之别,以日冬至祀天,夏至祀后土。君不省方而使有司、六宗,日月星山川海。星则北辰,川即河,山岱宗,三光众明,山阜百川众兖,泞汗皋泽,l《丰相属,各敷秩望相序。于是定郊祀。社长安南北郊,罢甘泉河东祀。
直按:本段文源出于《汉书,平帝纪》元姑三年臣瓒注。又《独断》卷上云;”天子杜稷土坛方广五丈,诸侯半之。”又按:原注载元始五年宰衡莽奏文,系《续汉书。祭祀志》刘昭注文所引。观汉博士刘熹《释名》曰:观,观也,于上观望也。
直按:刘熹当作刘熙,注文所引见《释名》卷五《释宫室》。
豫章观,武帝造,在昆明池中,亦曰昆明观。又一说曰:上林苑中有昆明池观,盖武帝所置。桓谭《新论》云:“元帝被疾,远求方士。汉中送道士王仲都,诏问所能,对曰:能耐寒。乃以隆冬盛寒日,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,环以冰,而御驷者厚衣狐裘寒战,而仲都无变色,卧于池上,曛然自若。”即此也。
直按:《文选。西都赋》云:“集乎豫章之宇,临乎昆明之池。”李善注引《三辅黄图》云:“上林有豫章观。”《西京赋》云:“豫章珍馆,揭焉中峙。”又云:“相羊乎五柞之馆,旋憩干昆明之池,登豫章,简矰丝。”李善注“豫章,池中台也。”皆与本文相同。《述异记》卷下云:“汉武帝宝(当为元字之误)鼎二年,立豫樟宫于昆明池中,作豫樟水殿。”《水经注。渭水》引桓谭《新论》,与本文同。又《艺文类聚》卷五,《初学记》卷三,《太平御览》卷二十二、卷三十四、卷七百五十七,并同。又《博物志》卷五《辨方士》云:“王仲都当盛夏之月,十炉火炙之不疼,当隆冬之旷,裸之而不寒。桓君山以为性耐寒暑,君山以无仙道,好奇者为之。”
又按:西安高窑村上林苑遗址,出土铜鉴二十二件,有“上林豫章观铜鉴,初元三年造。”
飞廉观,在上林,武帝元封二年作。“飞廉神禽,能致风气者。”“身似鹿,头如雀,有角而蛇尾,文如豹,武帝命以铜铸置现上,因以为名。”班固《汉武故事》曰:“公孙卿言神人见于东莱山,欲见天子。上于是幸缑氏,登东莱,留数日,无所见,惟见大人迹。上怒公孙卿之无应,卿惧诛,乃因卫青白上云:仙人可见,而上往遽,以故不相值。今陛下可为观于缑氏,则神人可致。且仙人好楼居,不极高显,神终不降也。于是上于长安作飞廉观,高四十丈;于甘泉作益「校」今校补延寿观,亦如之。”后汉明帝,永平五年至长安,悉取飞廉并铜马,置之西门外,为平乐观。董卓悉销以为钱。
直按:《汉书。郊祀志》云:“公孙卿曰:……‘仙人好楼居。’于是上令长安则作飞廉、桂馆,甘泉别作益寿、延寿馆。”本文则引作《汉武故事》。“飞廉神禽”二句则用《汉书。武帝纪》元封二年应劭注文,“身似鹿”六句,则用晋灼注文。又“后汉明帝,永平五年至长安”一段,亦采用应、晋二家之注文。《后汉书。董卓传》章怀注亦同。《秦汉瓦当文字》卷一第十四页,有“益延寿”瓦,当为益延寿观之物。颜师古分解为“益寿”、“延寿”二馆名,非是。
属玉观,在右「校」“右”字,据毕本补扶风。属玉,水鸟,似鵁鶄,以名观也。又曰:属玉,似鸭而大,长颈赤目,紫绀色。宣帝甘露二年十二月,行车萯阳宫属玉观。
直按:《汉书。宣帝纪》:“甘露二年冬十二月,行幸萯阳宫属玉观。”本文以属玉观在右扶风,用应劭注文;以属玉似水鸟,用晋灼注文。
青梧观,在五柞宫之西。观亦有二「校」原作“三”,裾《西京杂记》改梧桐树,下有石麒鳞二枚,刊其胁为「校」“为”字,据《西京杂记》补文字,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。头高一丈三尺,东边者前左脚折处有赤如血,父老谓其有神,皆含血属筋焉。直按:本文与《西京杂记》卷三文,完全相同。《太平寰宇记》卷三十,亦怍“三梧桐树”。《长安志》青梧,一作“青桐”。
射熊观,在长杨宫。武帝好自击熊,司马相如从至上林,作赋谏,扬雄亦作《长杨赋》。直按:《汉书。元帝纪》:“永光五年,上幸长杨射熊馆,布车骑大猎。”原注用《汉书。司马相如传》文。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二亦同。又《王海》引作射熊馆,在周至,盖长杨宫在周至也。《雍胜略》云:“长杨宫,在周至县东南三十二里。”《小校经阁金文》卷十一第四十三页,有长杨宫鼎。
石阙观,封峦观。《云阳宫记》云:“宫东北有石门山,冈峦纠纷,干霄秀出,有石岩容数百人,上起甘泉观。”《甘泉赋》云“封峦石阙,弭迤乎延属。”
直按:《汉书。司马相如传。上林赋》云:“蹶石关,历封峦,过鳷鹊,望露寒。”张揖注云:“此四观,武帝建元中作,在云阳南三十里。”“石阙”,今本《汉书。扬雄传》所载《甘泉赋》作“石关”。《铙歌十八曲。上之回》亦作“石关”。又《甘泉赋》云“度三峦兮偈棠梨。”李善注以为“三峦”即“封峦观”。
白杨观,在昆明池东。
直按:《汉书。扬雄传》云:“然后先置乎白杨之南。”服虔注云:“白杨,观名。”长平观,在池阳宫,,临泾水。直按:即本书池阳宫之长平坂。《汉书。宣帝纪》:“甘露三年三月,上自甘泉宿池阳宫,上登长平坂”。如淳注:“阪,名也。在池阳南上原之阪,有长平观,去长安五十里。”颜师古注:“泾水之南原,即今所谓眭城坂。”
龙台现,在丰水西北,近渭。
直按:《汉书。司马相如传。上林赋》云:“登龙台。”张揖注云:“观名也,在丰水西北,近渭。”本文源出于张揖。
涿沐「校」原作“木”,据《长安志》及本书目录改观,在上林苑。
直按:《汉书。外戚。孝成赵皇后传》:“许美人前在上林涿沐馆,数召入饰室中若舍。”
细柳观,在长安西北。《三辅旧事》曰:“汉文帝大将军周亚夫军于细柳,今呼古徼是也。”
直按:《汉书。司马相如传。上林赋》云:“掩细柳。”郭璞注云:“观名也,在昆明池南也。”
成山观,成山在东莱不夜县,于其上筑宫阙以为观。成山现不在三辅,例见宫室门。
直按:《汉书。地理志》东莱郡不夜县,注有成山。(Page130)仙人观、霸昌观、兰池观、安台观、沦沮观、在城外。又有禁观、董贤观、苍龙观、当市观、旗亭楼、马伯骞楼,在城内。
直按:《长安志》引《三辅黄图》云:“秦林光宫有仙人观。”《汉书。王莽传下》云;”司徒王寻秘发长安,宿霸昌厩。”颜师古注云:“霸昌观之厩也。”《长安志》引《汉宫殿名》云:“长安有当市观。”《长安志》引《关中记》:“有仙人观。霸昌观、安台观,沦沮观,在长安城外。”又引《汉宫阁名》(《初学记》卷二十四,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七十六引并同):“长安有马伯骞楼,又有贞女楼。”又引《三辅黄图》有“期亭楼”,当即本文之“旗亭楼”。《大平御览》卷四百零七,引谢承《后汉书》云:“马寔,宇伯骞,勤结英雄,所欲友接,负笈荷担,不辞万里。山阳王畅未仕时,寔慕高名往存之。”疑即此人。据此伯骞与王畅同时,当为东汉中晚期人,不知何以有楼在长安城内。
麒麟,朱鸟目录作“朱雀”、龙兴,含章,皆馆名。
直按:《文选。西京赋》云:“麒麟、朱鸟、龙兴、含章”。李善注:“龙兴、含章,皆殿名。汉宫阙名,有麒麟殿、朱鸟殿。”(《长安志》引《汉宫阁名》,亦云有麒麟殿、朱鸟殿。)朱鸟殿,疑即本书总叙末央宫之朱鸟堂,此处复出。
直按:《长安志》叙周宫室,灵台完全用本文,只删引诗四句,增《诗正义》、《水经注》、《括地志》三处。又刘向《新序》一段,见今本《杂事》第五。灵台遗址,今在长安县客省庄。
汉灵台,在长安西北八里。汉始曰清台,本为候者观阴阳天文之变,更名曰灵台。郭延生《述征记》曰:“长安宫南有灵台,高十五仞,上有浑仪,张衡所制。又有相风铜乌,遇风乃动。一曰:长安灵台,上有相风铜乌,千里风至,此马乃功。又有铜表,高八尺,长一丈三尺,广尺二寸,题云太初四年造。”
直按:《长安志》唐修真坊,有汉灵台遗址,崇五尺,周一百二十步。下引《述征记》,与本文略同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九十五引《郡国志》云:“雍州司天台西北有香室街。”《水经注。渭水》:“明堂北三百步有灵台,是汉平帝元始四年立。”当为武帝太初四年之误文,杨守敬《水经注疏》辨之甚是。《雍录》云:“清台,武帝造太初历之所。”《太平寰宇记》卷二十五,引《永经注》镐水北迳清灵台,是合清台、灵台二者为一名。又《雍录》云:“铜浑仪则云张衡所造。衡所造地动仪,在汉顺帝阳嘉四年。其时帝都不在长安,或者衡仪已成,亦分置长安候台耶。”《艺文类聚》卷六十八,引晋令:“车驾出入,相风前行。”《西京杂记》卷五,叙大驾祠甘泉汾阴卤簿,有相风乌车驾四中道。又《后汉书。董卓传》韦怀注,引张璠《汉记》曰:“太史灵台及永安铜兰楯,卓亦取之。”灵台疑指灵台之铜表而言,灵台遗址,今在阿房宫南去明堂三百(叾)步,镐水经其西,古城村以西。
柏梁台,武帝元鼎二年春起。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《三辅旧事》云:“以香柏为梁也。帝尝置酒其诏群臣和济,能七言涛者乃得上。太初中台灾「校」原连下条,从吴本分。直按:《汉书。武帝纪》:“元鼎二年春,起柏梁台。”颜师古注引《三辅旧事》云:“以香柏为之。”《文选。西京赋》李善注引作《汉武故事》,均与本文同。又《武帝纪》:“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,柏梁台灾。”《食货志》云:“乃作柏梁台,高数十丈。”《长安志》引《庙记》曰:“柏梁台,汉武帝造,在北阙内道西。”《三秦记》曰:柏梁台上有铜凤,名凤阙。汉武帝集,武帝作柏梁台,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者,乃得上坐。帝曰:“日月星辰合四时”云云。(柏梁台联句诗,气息古朴,确为真品,人名为宋人所妄加,遂滋疑义。)又《金石屑》卷三第四页,有“元鼎二年柏梁四九”砖文,为末元丰三年吕大防得于汉故城者。“四九”,系陶工制陶之号数,与近年汉城所出瓦片题字,体例正同。
渐台,在未央宫太液池中,高十丈。渐,浸也,言为池水所渐。又一说:渐,星名,法星以为台名。未央宫有沧池,池中有渐台,王莽死于此。
直按:渐台,见《汉书。郊祀志》,本文与颜师古注完全相同。《水经注。渭水》“泬水文迳渐台东”,引《汉武帝故事》曰:“建章宫有太液池,池中有渐台,高三十丈。渐,浸也,为池水所浸,一说星名也。”为本文及颜注之来源。建章宫太液池,与未央宫沧池,各有浙台,王莽之死,则在沧池中之渐台,亦见《汉书。王莽传下》。《史记。佞幸传》邓通之渐台,《正义》引《关中记》,亦为沧池之渐台。
神明台,见建章宫。
直按:已详见本文卷三建章宫。又《汉书。郊祀志》颜师古注,引《汉宫阁疏》云:“神明台,高五十丈,上有九室。恒置九天道士百人。”又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七十四、《艺文类聚》卷六十四引汉宫殿名,均与颜注同。《水经注》建章宫条,引《三辅黄图》云:“神明台在建章宫中,上有九室,今人眉之九天台。”为今本所无。又《水经注》引《傅子。宫室》曰:“上于建章宫中作神明台、井干楼,咸高五十余丈,皆作悬阁辇道相属焉。”又《御览》卷一百七十八,引《洞冥记》,叙武帝初起神明台,掘地入三十丈,得商代工人事,其说荒诞,故为《黄图》所未引。
通天台,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。《汉旧仪》云“通天者,言此台高通于天也。”《汉武故事》:“筑通天台于甘泉,去地百余丈,望云雨悉在其下,望见长安城。”“武帝时祭泰乙,上通天台,舞八岁童女三百人,祠祀招仙人。祭泰乙,云令人升通天台,以候天神,天神既下祭所,若大流星,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。上有承露盘,仙人掌檠玉杯,以承云表之露。元凤间,自毁,椽桷皆化为龙凤,从风雨飞去。”《西京赋》云:“通天眇而竦峙径百常而茎擢,上瓣华以交纷,下刻峭其若削。”亦曰候神台,又曰望仙台,以候神明,望神仙也。
直按:作甘泉通天台事,见《汉书。武帝纪》元封二年。《汉书。郊祀志》云:“乃作通天台。”颜师古注引《汉旧仪》云:“台高三十丈,望见长安城。”又《大平寰宇记》卷三十引《汉旧仪》,与本文相同,知《汉武故事》亦本于《汉旧仪》。又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一云:“台高三十五丈。望云雨悉在其下。”《长安志》引《关中记》云:“左有通天台,高三十余丈,祭天时于此候天神下也。”自“武帝时祭泰乙”至“从风雨飞去”一段,《太平寰宇记》卷三十,及《长安志》均引《汉旧仪》,与本文同。西安汉城出土有“泰灵嘉神”瓦,疑为武帝祭泰乙神祠中之物。又陈沈炯有《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》,足证在北朝时遗址犹存。
凉风台,在长安故城西,建章宫北。《关辅记》曰:“建章宫北作凉风台,积木「校」原作“水”,据《长安志》校改为楼。”(Page110)
直按:《长安志》引《关中记》曰:“建章宫北作凉风台,积木为楼,高五十余丈。”
长乐宫,有鱼池台、酒池台,秦始皇造。又有著室台、斗鸡台、走狗台、坛台、汉韩信射台。又未央有果台、东、西山二台。未央宫有钓台「校」原作“钩弋台”,据孙本改、通灵台。见宫门。
直按:《长安志》引《庙记》:“长乐宫有鱼池、酒池,上有肉炙树,秦始皇造。”已见上文秦酒池条。因池中有台,故本文又及之。《长安志》引《三辅故事》“桂宫有走狗台”,与本文在长乐宫不同。《长安志》引《三辅故事》,未央宫前有东山台、西山台。又引《三辅黄图》,未央宫有果台、东山台、西山台、钓台,与本文同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七十七引《三辅故事》,亦云“未央宫前有东山台、钓台”。通灵台,见本书卷二,甘泉宫总序。《长安志》引《汉武帝内传》曰:“钩弋夫人既殡,香闻十余里。帝哀悼,疑其非常人也,乃起通灵台于甘泉,常有一青鸟,集台上往来。
望鹄台、眺蟾台、桂台、商台、避风台。并见池沼门。
直按:望鹄台、眺蟾台,见卷四影娥池条。桂台。商台,见琳池。避风台。见太液池。
长杨榭,在长杨宫。秋冬较猎其下,命武士搏射禽兽,天子登此以观焉。台上有木曰榭。直按:《文选。西都赋》云:“历长杨之榭。”李善注:《尔雅》云:“阁谓之台,有木谓之榭。”
辟雍周文王辟雍,在长安西北四十里,亦曰璧雍。如璧之圆,雍之以水,象教化流行也。《诗》曰:“于论鼓钟,于乐辟雍。”毛苌注云:“论,思也,水旋丘如璧曰「校」此二字,据《长安志》补辟雍,以节观者。”郑玄注云:“文王作灵台,而知人之归附;作灵沼灵囿,而知鸟兽之得其所。以为音声之道与政通,故合乐以详之。”
直按:《长安志》叙周宫室辟雍,略同本文。
汉辟雍,在长安西北七里。《汉书》河间献王来朝,献雅乐,武帝对之三雍宫,即此。《礼乐志》曰:“成帝时,犍为郡水滨得古磬十六枚,刘向说帝宜兴辟雍焉。”直按:《汉书。河间献王传》应劭注云:“三雍者,辟雍、灵台、明堂也。雍者,和也,言天地君臣民人皆和。”《水经注。渭水》:“又东迳长安县南。东迳明堂南。旧引水为辟雍处,在鼎路门东七里。”杨雄《剧秦美新》云:“明堂雍台,壮观也。”此王莽所建之明堂辟雍。又《小校经阁金文》卷十六第六十六页,有“新兴辟雍”镜云:“新兴辟雍建明堂,然于举土列侯王。”又一九五七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西安玉祥门外一。五公里,南邻大土门村,发现汉代建筑遗址。经发掘地基是圆形土台,中心建筑是方形土台。分东、西、南、北四堂,每堂有抱厦四间,厅堂三间,外有配房,有圜水沟。出土遗物,有五铢钱、云纹瓦等,疑为西汉辟雍遗址,与文献记载方位亦合。(见一九五七年《考古学报》第二期:《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》)明堂周明堂,明堂所以正四时,出教化,天子布政之宫也。黄帝曰合宫,尧曰衢室,舜曰总章,夏后曰世室,殷人曰阳馆,周人曰明堂。先儒旧说,其制不同。或曰,明堂在国之阳。《大戴礼》云:“明堂九室,一室有四户八牖,凡三十六户,七十二牖,以茅盖屋,上圆下方。”《援神契》曰:“明堂上圆下方,八窗四牖。”《考工记》云:“明堂五室,称九室者,取象阳数也;八牖者阴数也,取象八风。三十六户牖,取六甲之爻,六六三十六也。上图象天,下方法地,八窗即八牖也,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,五室者象五行也。”皆无明文,先儒以意释之耳。《礼记。明堂位》曰:“朝诸侯于明堂之位,天子负斧扆「校」原作“依”,从吴本改南乡而立。”明堂也者,明诸侯之尊卑也。制礼作乐,颁度量而天下服,知明堂是布政之宫也。又《孝经》曰:“宗祀文王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”则周有明堂也明矣。
直按:《汉书。平帝纪》:“元始四年,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。”应劭注云:“明堂所以正四时,出教化。明堂上圜下方,八窗四达,布政之宫,在国之阳。上八窗法八风,四达法四时,九重法九州,十二重法十二月,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旬,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。《孝经》曰:宗祀文王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上帝谓五时帝太昊之属。黄帝曰合宫,有虞曰总章,殷曰阳馆,周曰明堂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五百三十三,引《三礼图》曰:“明堂者布政之宫。”又“黄帝曰合宫”。《初学记》卷十三引《尸子》与本文同。明堂在国之阳,《太平御览》卷五百三十三,引蔡邕《礼乐志》云:“明堂在国之阳,三里之外,七里之内。已地就阳位也。”本文引《大戴礼》,见《大戴礼。明堂》篇。本文所引《援神契》,与《初学记》巷十三引同。
汉明堂,在长安西南七里。《汉书》曰:“武帝初即位,响儒术,以文学为本,议立明堂于城南,以朝诸侯。”应劭注云:“汉武帝造明堂,王莽修饰令大。”
《汉书》:武帝建元元年,议立明堂,遣使者安车蒲轮,束帛加璧,征鲁申公。又《郊祀志》:初,天子封泰山。泰山东北阯,古时有明堂,处处险不敞。上欲治明堂奉高帝,未晓其制度。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,明堂中有四殿,四面无壁,以茅盖通水,水圜宫垣,为复道;上有楼,从西南入,名曰昆仑。天子从之,入以拜祀上帝焉。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,如带图。又是岁,修东封,则祀太乙五帝干明堂上坐,合高皇帝祠坐对之,祠后土于下房,以二十大牢。天子从昆仑道入。始拜明堂如郊祀。是岁元封五年也。本纪元封二年秋,作明堂干泰山下。五年春三月,至泰山增封。甲子,祠高祖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太初元年冬十月,行幸泰山: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,祀上帝于明堂。
直按:《史记。武帝本纪》,《集解》引《关中记》云:“明堂在长安城门外杜门之西。”《汉书。王莽传》云:“是岁,莽奏起明堂、辟雍、灵台,为学者筑舍万区、作市、常满仓,制度甚盛。”又《长安志》云:“灵台、明堂,武帝造。在长安城南。平帝元始四年,王莽奏复修明堂辟雍”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五百三十三,引《三辅黄图》云:“孝武帝议立明堂于长安城南许,泠褒等议曰:按五经礼传记曰,圣人之教,作之象所以法则天地,比类阴阳,以成宫室,本之太古,以昭令德。茅屋采椽,土阶素舆,越席皮弁,盖兴于黄帝尧舜之代。是以三代修之也。”又《御览》卷八百二十六,引《三辅黄图》云;”元始四年,起明(Page115)堂、辟雍长安城南,北为会市,但列槐市数百行为队,无墙屋,诸生朔望会此市,各持其郡所出货物,及经书传记、笙磬器物,与卖买,雍容揖让,或论议槐下。”以上两则,皆为令本所无。《初学记》卷十三,引《三辅黄图》云:“明堂者,天道之堂也。(《御览》卷五百三十三,亦引此两句。)听以顺四时,行月令,祀先王,祭五帝,故谓之明堂。辟雍员如璧,雍以水,异名同事,其实一也。”与今本亦颇酉异同。
圜丘汉圜丘,在昆明故渠南,有汉故圜丘「校」丘下原有“今按”二字,依文例删,高二丈,周回百二十步。
直按:《水经注。渭水》记汉圜丘,与本文同。
又按:《长安志》引《括地志》云:“汉圜丘在长安治内四里,居德坊东南隅。”
太学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。董仲舒策曰:“太学,贤士之关,教化之本原也。”王莽作宰衡时,建弟子舍万区,起市郭上林苑中。《三辅旧事》云:“汉太学中有市有狱。”
直按:《汉书。王莽传上》云:“是岁,莽奏起明堂,辟雍、灵台,为学者筑舍万区,作市,常满仓,制度甚盛。”《长安志》引《三辅旧事》云:“汉太学中有市有狱,”与本文同。又引《关中记》云:“汉大学、明堂,皆在长安南安门之东,杜门之西。”又《长安志》叙唐城普宁坊西街,有汉太学遗址,其地本长安故城南安门之外。
宗庙宗,尊也;庙,貌也,所以仿佛先人尊貌也。汉立四庙,祖宗庙异处,不序昭穆。
太上皇庙,在长安西北长安故城中,香室街南,冯翊府北。《关辅记》曰:“在酒池北。”
直按:本书三辅治所云:“冯翊府,长安故城内,太上皇庙西南。”
高祖庙,在长安西北故城中。《关辅记》曰:“秦庙中钟四枚,皆在汉高祖庙中。”《三辅旧事》云:“高庙钟重十二万斤。”《汉旧仪》云:“高祖庙钟十枚,各受十石,撞之声闻百里。”《汉书》:文帝时盗取高庙玉环故事。又云:“光武至长安宫阙,以宗庙烧荡为墟,乃徙都洛阳。取十庙合于高庙,作十二室。太常卿一人,别治长安,主知高庙事。”高庙有便殿,凡言便殿、便室、便坐者,皆非正大之处,所以就便安也。高园于陵上作之,既有正寝,以象平生正殿路寝也。又立便殿于寝侧,以象休息闲晏之处也。孝惠更于渭北建高帝庙,谓之原庙。
直按:《汉书。叔孙通传》晋灼注引《黄图》云:“高庙在长安城门街,寝在桂宫北。”与今本异。
又按;《汉书。韦玄成传》云:。又园中各有寝便殿。”如淳注引《黄图》,高庙有便殿,与今本同。颜师古注云:“凡言便殿,便室者,皆非正大之处。寝者,陵上正殿,若平生路寝矣。便殿者,寝侧之别殿耳。”与本文略同。自“高庙有便殿”句起,至“以象休息闲晏之处也”一段,完全与《汉书。武帝本纪》建元六年颜师古注相同。(颜注又节用于《韦玄成传》,已见上。)
又按:汉祖西钟十枚各受十石事,《北堂书钞。乐部》引《旧仪》亦同。惟《太平御览》卷五百七十五,误引作《汉书》。盗高庙玉环事,见《汉书。张释之传》。光武至长安事,《长安志》引《三辅故事》,与本文同。原庙,见《汉书。叔孙通传》。西安汉城出土有“高庙万世”瓦,当为高庙之物。
惠帝庙,在高帝庙后。
直按:《长安志》引《关中记》:“惠帝庙在高庙之西。”《书道》卷三第二O一页,有“西庙”瓦当,疑为惠帝庙之物。
文帝庙,号顾成庙。孝文四年作顾成庙,在长安城南。文帝自为庙,制度逼狭,若顾望而成,犹文王灵台不日成之,故日顾成也。
直按:《汉书》文帝四年纪,服虔注:“庙在长安城南,文帝作,还顾见成故名之。”《贾谊传。陈政事疏》云“因顾成之庙,为天下太宗,与汉无极。”又原注文一段,亦用文帝四年纪颜师古注文。《古今注》卷上云“汉文帝顾成庙有二玉鼎,二真金鑪,槐树悉为扶老拘栏,画飞云龙角于其上也。”《长安志》叙唐城休祥坊,有汉顾成庙余址,庙北汉东明园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五百三十一,引《帝王世纪》云;“汉景帝庙名德阳,宣帝庙名长寿,武帝庙名龙渊,文帝庙名顾成,昭帝庙名徘徊”,名称与本文同。惟宣帝庙名长寿,当为元帝之误字,因宣庙名“乐游”也。又《汉书》文帝四年纪如淳注并同。
景帝庙,号德阳宫。景帝中四年,造德阳宫。益帝自作之,讳不言庙,故号为宫。《故事》云:景帝造德阳宫。直按:原注用《汉书》景帝纪四年臣瓒注文。《故事》为《西京故事》省文。又《长安志》引《西京故事》云:“鸿嘉二年八月乙卯,孝景庙北阙灾。”武帝庙,号龙渊宫「校」“宫”字,据《武帝纪》补。今长安西茂陵东有其处,作铜飞龙,故以冠名。武帝元光四年,河决濮阳,发卒十万救河决,起龙渊之宫,取此为名。武寺庙不言宫。直按:《水经汪。渭水》;“渠北故坂北即龙渊庙。”如淳曰:“《三辅黄图》有龙渊宫,今长安城西有其处,盖宫之遗址也。”宫与庙,古代通称。《汉书》颜师古注,谓《黄图》云龙渊庙不言宫也,谊反失之。“今长安西茂陵东有其处”三句。用《汉书。武帝纪》建元三年服虔注文。
又按: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一:“汉龙泉庙在兴平县东北二十四里,武帝庙号也。”又《小校经阁金文》卷十一第七十六页有育“龙渊宫壶,元朔二年正月造”,知服虔注龙渊为宫,本甚正确;颇师古以为龙渊庙,驳服氏之注反误也。
昭帝庙,号徘徊。
直按:《长安志》云:“孝武、孝昭二庙内,武昭子孙。分葬其中。”
宣帝庙毕,号乐游,在杜陵西北「校」此五字,原为注文,从孙本改。神爵三年。宣帝立庙于曲池之北,号乐游,按其处则今呼乐游园是也,因乐游苑得名。
直按:《汉书。宣帝纪》:“神爵三年春,起乐游苑。”颜师古注引《三辅黄图》云:“在杜陵西北。”与今本相同,又原注亦用颜师古注文。《太平御(Page120)览》卷八十九,引《帝王世纪》云:“宣帝庙名乐游,成帝庙名阳池,元帝庙名长寿。”名称与本文同。又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九十七,引《天文要录》按《黄图》:“曲池,汉武所造,周回五里,池中遍生荷芰菰蒲,其间禽鱼翔泳。宣帝立庙曲池之北,即今升平坊内基址是也。”所引《黄图》为今本所无。(即‘今升平坊’一句,当为《天文要录》所加。)又《太平寰宇记》云:“乐游原在升平坊。”《长安志》引《关中记》云:“宣帝许后,葬长安县乐游里,立庙于曲江池北,名曰乐游庙,因葬为名。
元帝庙,号长寿。
直按:《汉书。王莽传下》云:“莽妻死,谥曰孝睦皇后,葬渭陵长寿园西。”成帝庙,号阳池。太上皇高祖父也有寝庙园、原庙,昭灵后高祖母也、武哀王高祖兄也、昭哀后高祖嫂也皆有园。孝惠皇帝有寝庙园,孝文太后、孝昭太后皆有寝园,卫思后戾太子母、皇祖悼考皆有庙园宣帝父史皇孙。庙曰奉明。直按:《汉书。元帝纪》:“建昭五年秋七月庚子,复太上皇寝庙园、原庙,昭灵后、武哀王、昭哀后,卫思后园。”文颖注云:“高祖已自有庙,在长安城中,惠帝更于渭北作庙,谓之原庙。《尔雅》曰原者再,再作庙也。”又原注文六句,皆用颜师古注文。《史记。高祖纪》“至太上皇崩,”《正义》引用《三辅黄图》云:“太上皇庙,在长安城香室街南,冯翊府北。”与今本叙三辅治所略同。《汉书。元帝纪》建昭元年,罢孝文太后、孝昭太后寝园。竟宁元年又复如故。与本文相合。西汉诸太后中,惟薄太后、钩弋太后二人独有寝园,未详其故。西安汉城内曾出“孝太”“后寝”两半瓦,合读则成全文,疑为孝昭太后寝园之物。《续汉书。郡国志》刘注引《皇览》:“卫思后葬长安城东南桐松园,今千人聚。”又《太平寰宇记》卷二十五,“卫思后园在金城坊;即故城杜门外大道东。”又《长安志》云,“金城坊西南隅匡道府,即汉思后园,北门有汉戾园。”又《汉书。戾太子传》“长安白亭东为戾后园。”《水经注。渭水》云:“园在昆明渠之北。”《太平寰宇记》卷二十五云:“汉戾园,其地本秦白亭,在金城坊,后省。”又按:《文选》潘岳《西征赋》李善注引《关中记》云:“宣帝父曰悼皇考,母日悼夫人,墓曰奉明园,后曰思后,以倡优杂伎千人乐思后园,今所谓千人乡者是也。”又《汉书。宣帝本纪》云“元康元年,立皇考庙,益奉明园户为奉明县。”与本文同。
元成之世,“祖宗庙在郡国者六十八,合百六十七所。京师自高祖至宣帝,与太上皇,悼皇考,各自居陵旁立庙:并为百七十六。”又“园中各有寝便殿,日祭于寝,月祭于殿,时祭于便殿。寝日四上食,庙岁二十五祠,便殿四岁祠。又月一游衣冠。”四时祭宗庙用太牢,列侯皆献酎金以助祭。诸侯王及列侯,岁时诣京师,侍祠助祭。《汉仪》:“诸侯王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,皇帝临受献金,金不如斤两,色恶,王削县,侯免国。”注云:“因八月尝酎,会诸侯庙中,出金助祭,谓之酎金。酎,正月旦作酒,八月成,三重酿醇酒也,味厚,故以荐宗庙。金,黄金也,不如法作夺爵。”又册封诸侯王,必于祖庙册命之,示不敢专也。武帝元狩六年夏四月乙巳,立皇子闳为齐王、旦燕王,胥广陵王,于庙中册命。汉制封皇子为王者,其实古诸侯也。闳末诸侯或称王,而汉天子自以皇帝为称,故以王号如之,总名为诸侯王。
直按:自“祖宗庙在郡国者六十八”,至“月一游衣冠”,用《汉书。韦玄成传》文。《汉书。叔孙通传》应劭注云:“月旦出高帝衣冠,备法驾,名曰游衣冠。”如淳注云:“高祖之衣冠,藏在宫中之寝,三月出游。”本文引《汉仪》一段,与《汉书。武帝纪》元鼎五年,如淳注引《汉仪》相同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上云:“汉制宗庙八月饮酎,用九酝太牢,皇帝侍祠。以正月旦作酒,八月成,名曰酎,一日九酝,一名醇酎。”原注文见《史记》褚先生补《三王世家》。又“汉制封皇子为王者”一段,《汉书。百官公卿表》:“诸侯王高帝初置。”颜师古注引蔡邕云云,完全与本文同,盖用蔡邕《独断》语也。
新莽坏彻城西苑中建章、承光、包阳、犬台、储元宫、及平乐、当路、阳禄馆,凡十余所,取其材瓦以起九庙。莽曰,予卜波水之北,郎池之南,惟玉食。予又卜金水之南,明堂之西,亦惟玉食。予将亲筑,于是遂营长安城南,提封百顷,莽又亲举筑三下。九庙:一黄帝,二虞帝,三陈胡王,四齐敬王,五济北愍王,六济南悼王,七元成孺王,八阳平顷王,九新都显王。殿皆重屋。大初祖庙,东西南北各四十丈,高十七丈余,庙半之。为铜欂栌,饰以金银琱文,穷极百工之巧,带高增下,功费数百巨万,卒徒死者数万。
直按:本文完全用《汉书。王莽传下》文。寻传又云:“众兵发掘莽妻子父祖冢,烧其棺椁,及九庙明堂辟雍,火照城中。”又一九五六年陕西省文管会,在今西安西邓小土门西北一带,发现汉代建筑遗址。墙基夯土,宽四。五米,深一。二米,层厚六至九厘米。夯墙建筑在夯土基,中央部分宽一。八米。石子路宽O。九十。石柱础等物,皆弃置于洼地。探出整个范围,每边墙长二七三米,共有九处,皆有共同之点。出上有云纹瓦当,“延年益寿”、“上林”、“千秋万岁”、朱雀,玄武画瓦。又出土育‘官工节砀周君长刻石。”(见一九五七年《考古通讯》六期:《西安西部发现汉代建筑遗址》。)此遗址余曾去勘查两次,石柱础侧面底面,多有朱书题字,不尽可辨。《汉书。地理志》,王莽改梁国砀县力“节砀”,与刻石正合,定为王莽九庙之遗址无疑。
南北郊天郊,在长安城南。地郊,在长安城北。所属掌治坛墠郊宫岁时供张,以奉郊祀。武帝定郊祀之事,祀太乙于甘泉圜丘,取象天形,就阳位也;祀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,取象地形,就阴位也。至成帝徙泰畤后土于京师,始祀上帝于长安南郊,祀后土于长安北郊。直按:《汉书。成帝纪》:“廷始二年春正月辛巳,上始郊祀长安南郊。诏曰:‘乃者徙泰畤,后土于南郊、北郊,朕亲饬躬,郊祀上帝’。”天郊在长安城南,地郊在长安城北,与颜师古注文并同。
社稷汉初除秦社稷,立汉社稷。其后又立官社,配以夏禹,而不立官稷。至平帝元始三年,始立官稷于官社之后。后汉《祭祀志》云:《黄图》载元始仪甚悉,今本无,合入。元始四年宰衡莽奏曰:帝天之义,莫大于承天,承天之序,(Page125)莫重于郊祀。祭天于南就阳位,祠地于北就阴位。圜丘象天,方泽象地,圆方因体,南北从位,燔燎升气,瘗埋就类。牲欲茧栗,味尚清玄,器成匏勺,贵诚因质。天地神所统,故类乎上帝,禋于六宗,望秩山川,班于群神,皇天后土,随王听在而事佑焉。甘泉太阳,河东少阳,咸失厥位,不合礼制。圣王之制,必上当天心,下合地意,中考人事。故曰恺悌君子,求福不回,回而求福,厥路不通。在易(原作“正月”,从毕本、孙本改)泰卦,干坤合体,天地交通,万物聚出,其律太簇。天子亲郊天地,先祖配天,先妣配地。阴阳之别,以日冬至祀天,夏至祀后土。君不省方而使有司、六宗,日月星山川海。星则北辰,川即河,山岱宗,三光众明,山阜百川众兖,泞汗皋泽,l《丰相属,各敷秩望相序。于是定郊祀。社长安南北郊,罢甘泉河东祀。
直按:本段文源出于《汉书,平帝纪》元姑三年臣瓒注。又《独断》卷上云;”天子杜稷土坛方广五丈,诸侯半之。”又按:原注载元始五年宰衡莽奏文,系《续汉书。祭祀志》刘昭注文所引。观汉博士刘熹《释名》曰:观,观也,于上观望也。
直按:刘熹当作刘熙,注文所引见《释名》卷五《释宫室》。
豫章观,武帝造,在昆明池中,亦曰昆明观。又一说曰:上林苑中有昆明池观,盖武帝所置。桓谭《新论》云:“元帝被疾,远求方士。汉中送道士王仲都,诏问所能,对曰:能耐寒。乃以隆冬盛寒日,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,环以冰,而御驷者厚衣狐裘寒战,而仲都无变色,卧于池上,曛然自若。”即此也。
直按:《文选。西都赋》云:“集乎豫章之宇,临乎昆明之池。”李善注引《三辅黄图》云:“上林有豫章观。”《西京赋》云:“豫章珍馆,揭焉中峙。”又云:“相羊乎五柞之馆,旋憩干昆明之池,登豫章,简矰丝。”李善注“豫章,池中台也。”皆与本文相同。《述异记》卷下云:“汉武帝宝(当为元字之误)鼎二年,立豫樟宫于昆明池中,作豫樟水殿。”《水经注。渭水》引桓谭《新论》,与本文同。又《艺文类聚》卷五,《初学记》卷三,《太平御览》卷二十二、卷三十四、卷七百五十七,并同。又《博物志》卷五《辨方士》云:“王仲都当盛夏之月,十炉火炙之不疼,当隆冬之旷,裸之而不寒。桓君山以为性耐寒暑,君山以无仙道,好奇者为之。”
又按:西安高窑村上林苑遗址,出土铜鉴二十二件,有“上林豫章观铜鉴,初元三年造。”
飞廉观,在上林,武帝元封二年作。“飞廉神禽,能致风气者。”“身似鹿,头如雀,有角而蛇尾,文如豹,武帝命以铜铸置现上,因以为名。”班固《汉武故事》曰:“公孙卿言神人见于东莱山,欲见天子。上于是幸缑氏,登东莱,留数日,无所见,惟见大人迹。上怒公孙卿之无应,卿惧诛,乃因卫青白上云:仙人可见,而上往遽,以故不相值。今陛下可为观于缑氏,则神人可致。且仙人好楼居,不极高显,神终不降也。于是上于长安作飞廉观,高四十丈;于甘泉作益「校」今校补延寿观,亦如之。”后汉明帝,永平五年至长安,悉取飞廉并铜马,置之西门外,为平乐观。董卓悉销以为钱。
直按:《汉书。郊祀志》云:“公孙卿曰:……‘仙人好楼居。’于是上令长安则作飞廉、桂馆,甘泉别作益寿、延寿馆。”本文则引作《汉武故事》。“飞廉神禽”二句则用《汉书。武帝纪》元封二年应劭注文,“身似鹿”六句,则用晋灼注文。又“后汉明帝,永平五年至长安”一段,亦采用应、晋二家之注文。《后汉书。董卓传》章怀注亦同。《秦汉瓦当文字》卷一第十四页,有“益延寿”瓦,当为益延寿观之物。颜师古分解为“益寿”、“延寿”二馆名,非是。
属玉观,在右「校」“右”字,据毕本补扶风。属玉,水鸟,似鵁鶄,以名观也。又曰:属玉,似鸭而大,长颈赤目,紫绀色。宣帝甘露二年十二月,行车萯阳宫属玉观。
直按:《汉书。宣帝纪》:“甘露二年冬十二月,行幸萯阳宫属玉观。”本文以属玉观在右扶风,用应劭注文;以属玉似水鸟,用晋灼注文。
青梧观,在五柞宫之西。观亦有二「校」原作“三”,裾《西京杂记》改梧桐树,下有石麒鳞二枚,刊其胁为「校」“为”字,据《西京杂记》补文字,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。头高一丈三尺,东边者前左脚折处有赤如血,父老谓其有神,皆含血属筋焉。直按:本文与《西京杂记》卷三文,完全相同。《太平寰宇记》卷三十,亦怍“三梧桐树”。《长安志》青梧,一作“青桐”。
射熊观,在长杨宫。武帝好自击熊,司马相如从至上林,作赋谏,扬雄亦作《长杨赋》。直按:《汉书。元帝纪》:“永光五年,上幸长杨射熊馆,布车骑大猎。”原注用《汉书。司马相如传》文。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二亦同。又《王海》引作射熊馆,在周至,盖长杨宫在周至也。《雍胜略》云:“长杨宫,在周至县东南三十二里。”《小校经阁金文》卷十一第四十三页,有长杨宫鼎。
石阙观,封峦观。《云阳宫记》云:“宫东北有石门山,冈峦纠纷,干霄秀出,有石岩容数百人,上起甘泉观。”《甘泉赋》云“封峦石阙,弭迤乎延属。”
直按:《汉书。司马相如传。上林赋》云:“蹶石关,历封峦,过鳷鹊,望露寒。”张揖注云:“此四观,武帝建元中作,在云阳南三十里。”“石阙”,今本《汉书。扬雄传》所载《甘泉赋》作“石关”。《铙歌十八曲。上之回》亦作“石关”。又《甘泉赋》云“度三峦兮偈棠梨。”李善注以为“三峦”即“封峦观”。
白杨观,在昆明池东。
直按:《汉书。扬雄传》云:“然后先置乎白杨之南。”服虔注云:“白杨,观名。”长平观,在池阳宫,,临泾水。直按:即本书池阳宫之长平坂。《汉书。宣帝纪》:“甘露三年三月,上自甘泉宿池阳宫,上登长平坂”。如淳注:“阪,名也。在池阳南上原之阪,有长平观,去长安五十里。”颜师古注:“泾水之南原,即今所谓眭城坂。”
龙台现,在丰水西北,近渭。
直按:《汉书。司马相如传。上林赋》云:“登龙台。”张揖注云:“观名也,在丰水西北,近渭。”本文源出于张揖。
涿沐「校」原作“木”,据《长安志》及本书目录改观,在上林苑。
直按:《汉书。外戚。孝成赵皇后传》:“许美人前在上林涿沐馆,数召入饰室中若舍。”
细柳观,在长安西北。《三辅旧事》曰:“汉文帝大将军周亚夫军于细柳,今呼古徼是也。”
直按:《汉书。司马相如传。上林赋》云:“掩细柳。”郭璞注云:“观名也,在昆明池南也。”
成山观,成山在东莱不夜县,于其上筑宫阙以为观。成山现不在三辅,例见宫室门。
直按:《汉书。地理志》东莱郡不夜县,注有成山。(Page130)仙人观、霸昌观、兰池观、安台观、沦沮观、在城外。又有禁观、董贤观、苍龙观、当市观、旗亭楼、马伯骞楼,在城内。
直按:《长安志》引《三辅黄图》云:“秦林光宫有仙人观。”《汉书。王莽传下》云;”司徒王寻秘发长安,宿霸昌厩。”颜师古注云:“霸昌观之厩也。”《长安志》引《汉宫殿名》云:“长安有当市观。”《长安志》引《关中记》:“有仙人观。霸昌观、安台观,沦沮观,在长安城外。”又引《汉宫阁名》(《初学记》卷二十四,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七十六引并同):“长安有马伯骞楼,又有贞女楼。”又引《三辅黄图》有“期亭楼”,当即本文之“旗亭楼”。《大平御览》卷四百零七,引谢承《后汉书》云:“马寔,宇伯骞,勤结英雄,所欲友接,负笈荷担,不辞万里。山阳王畅未仕时,寔慕高名往存之。”疑即此人。据此伯骞与王畅同时,当为东汉中晚期人,不知何以有楼在长安城内。
麒麟,朱鸟目录作“朱雀”、龙兴,含章,皆馆名。
直按:《文选。西京赋》云:“麒麟、朱鸟、龙兴、含章”。李善注:“龙兴、含章,皆殿名。汉宫阙名,有麒麟殿、朱鸟殿。”(《长安志》引《汉宫阁名》,亦云有麒麟殿、朱鸟殿。)朱鸟殿,疑即本书总叙末央宫之朱鸟堂,此处复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