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 六 十 八

作者:王溥
河南尹武德四年。平王世充。废东都。置总管府。以淮阳王道元为之。其年十一月十一日。置洛州大行台。改为东都。六年九月二十六日。改东都为洛州。九年六月十三日。废行台。置都督府。以屈突通为之。贞观十一年三月十日。改为洛阳宫。十七年五月十三日。废都督府。復为洛阳州。以裴怀节为长史。
显庆二年六月五日敕。洛阳州及河南洛阳二县官。同京官。以段宝元为长史。其年十二月十三日敕。宜改洛阳州官为东都州县官员。阶品並准雍州。光宅元年九月五日。改为神州都。神龙元年二月五日復为东都。开元元年十二月一日。改为河南府。以李杰为尹。天宝元年二月二十日。改为东京。上元元年九月二十日。停东京之号。元年建卯月。改为中都。少尹。显庆二年置司马。以许力士为之。大足元年。加一员。分为左右司马。以孟詵为之。开元元年。改为少尹。以刘迪为之。
开成五年四月。东都奏。河南尹高銖。与知台御史卢罕街衢相逢。高銖乘肩舆。无所避。二人各引所见。台府喧竞。上乃下詔曰。尹正官重。台宪地高。道路相逢。仪制不定。各执词理。每有纷爭。胜负取决於一时。参详未申於久制。委有司斟酌典故闻奏。都省议。台府相避。本无明令。按前后例。知杂御史与京兆尹相逢。京尹回避。今东都知台御史即一员。兼得行中丞公事。若不少加严重。即恐人不稟承。今据东台所由状。从前河南尹皆回避。请依上都知杂御史例为制。其上都御史。人数稍眾。若令京兆尹悉皆回避。事恐难行请自今已后。京兆尹若逢御史。即下路驻马。其隨从人亦皆留止。待御史过。任前进。其东都知台御史亦请准此为例。其京兆尹若趋朝及遇宣朝。不可留滯。即任分路前进。制可。
诸府尹太原尹。武德元年五月二十六日。并州置总管府。以竇静为长史。七年二月十七日。改为大都督府。以齐王元吉为之。贞观二年十月。去大字。为都督府。以李宏节为之。龙朔二年二月十六日。又加大字。长寿元年九月七日。置北都。改为太原府。都督为长史。以崔神庆为之。神龙元年二月四日。罢为大都督府。以宋璟为之。开元十一年正月二十日。置北都。以韦凑为尹。天宝元年正月二十日。改为北京。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。停北京之号。寻却復为北京。少尹。开元已前为司马。与诸府同。开元十一年正月。改为少尹。以游子騫为之。
成都府。武德三年四月九日。置益州行台。以魏王泰为之。九年六月十三日废。置大都督府。以竇轨为之。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。去大字。龙朔二年十二月六日。又为大都督。以邱行恭为之。至德二载十二月十五日。改为成都府。称南京。以裴冕为尹。上元元年九月七日。去南京之号。
凤翔府。武德元年六月十九日。改隋扶风郡为岐州。天宝元年正月二十日。改为扶风郡。刺史为太守。至德元载七月二十七日。改为凤翔郡。二载十二月十五日。改为凤翔府。称西京。以李煜为尹。上元元年九月。停西京之号。元年建卯月一日。改为西都。
兴德府。垂拱元年十月七日。改为太州。华阴县为仙掌县。神龙元年二月五日。改为华州。四月二十八日。又改为太州。唐隆元年七月八日。復为华州。元年建子月。肃宗不豫。有术士復请改为太州。华阴县为太阴县。宝应元年。皆復旧名。光化元年六月。昇为兴德府。刺史为尹。以韩建为之。左右司马为少尹。河中府。武德二年。置总管府。以襄陵王深为之。七年二月十八日。改为都督府。以杨福为之。九年七月二十五日。废都督府。景云二年六月二十八日。又置都督府。以崔元琮为之。十一月一日废。开元九年正月八日。改为河中府。号中都。以姜师度为尹。六月三日。停中都。却为州。干元三年二月二十三日。改为河中府。以萧华为尹。元年建卯月一日。号为中都。元和三年三月。復为河中府。开元元年五月。杨州功曹参军丽正殿学士韩覃上疏曰。臣闻礼记月令曰。孟夏之月。无起土功。无聚大眾。昔鲁夏城中邱。春秋书之。垂为后诫。今建国都。乃长久之大业也。犯天地之大义。袭春秋之所书。夺人盛农之时。愚臣窃以为甚不可也。至若两都旧制。分官眾多。费耗用度。尚以为损。岂可更建中都乎。夫河东者。国之股肱郡也。劲锐强兵。尽出於是。其地隘狭。今又置都。使十万之户。將安投乎。一旦陋东都。而幸西都。而造中都。乐一君之欲。遗万人之患。务在郡国之多。不恤危亡之变。悦在游幸之丽。不顾兆庶之困。非所以深根固蔕。不拔之长策矣。昔汉帝感鍾离之言。息事德阳之殿。赵主採续咸之諫。止造鄴都之宫。臣愚诚\愿下明詔。罢中都。则福履无疆矣。天下幸甚。至六月三日詔。其中都宜停。依旧为府。
江陵府。武德四年。平萧铣。始置大总管。以赵郡王孝恭为之。七年二月十八日。改为大都督府。以濮阳王瑰为之。贞观十七年三月二十日。去大字。龙朔二年十二月十八日。又改为大都督府。以独孤云卿为之。上元元年九月七日。改为江陵府。称南都。以吕諲为尹。
兴元府。武德元年六月十九日。置总管府。以李安远为之。七年二月二十八日。改为都督府。以韩文通为之。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。永徽七年正月六日。置都督府。以梁王忠为之。兴元元年六月十四日。改为兴元府。以严震为尹。都督府武德七年二月十二日。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。管十州已上。为上都督府。不满十州。只为都督府。至开元元年著令。户满二万已上。为中都督府。不满二万。为下都督府。
景云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制。敕天下分置都督府二十四。令都督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恶。
汴州。管宋。蔡。曹。滑。许。陈。潁等七州。齐州。管青。淄。济。濮。登。莱等六州。
兗州。管徐。亳。沂。密。海。泗。鄆等七州。魏州。管卫。相。洺。德。贝。博。豫等七州。
冀州。管恒。邢。赵。定。沧。瀛。鄚。易等八州。
并州。管泽。潞。汾。仪。嵐。忻。代。朔。蔚等九州。
蒲州。管晋。絳。慈。隰。沁等五州。鄜州。管坊。延。绥。丹。银等五州。涇州。管陇。寧。庆。盐。原。会等六州。
秦州。管成。武。河。渭。岷。兰。洮。扶。文。宕。叠等十一州。
益州。管彭。蜀。汉。简。眉。邛。嘉。雅。陵等九州。
绵州。管梓。隆。始。果。龙等五州。
遂州。管资。荣。普。渝。合等五州。荆州。管硤。郢。澧。朗。岳。鄂等六州。
夔州。管忠。万。归。涪。黔。施等六州。
通州。管开。渠。巴。蓬。壁等五州。
梁州。管利。兴。凤。洋。集等五州。
襄州。管邓。金。商。均。唐。房等六州。
扬州。管舒。和。滁。庐。楚。寿等六州。
安州。管沔。復。隨。黄。申。蘄。光等七州。
润州。管苏。常。宣。歙。湖等五州。
越州。管杭。婺。衢。温。处。台等六州。
洪州。管袁。吉。虔。抚。饶。江等六州。潭州。管柳。衡。道。永。邵。连等六州。
其扬益并荆为大都督府。长史正三品。其雍洛州长史。亦加至从三品。汴。兗。魏。冀。蒲。绵。秦。洪。润。越。为中都督府。正三品。齐。鄜。涇。襄。安。潭。遂。通。梁。夔。为下都督府。从三品。改录事参军为司举从事。令纠察管內官人。每府置两员。並同京官。资望比侍御史。若纠不以实。奸不能禁者。令左右御史台弹奏。畿內州並不隶入都督府。其年七月。詔置都督。议者以为权重难制。所授多非精选。请罢之。詔令九品已上议其事。侍御史宋务光议曰。汉氏惩周之弊。矫秦之失。初置刺史十三州。任用得贤。海內称治。国家下明詔。发德音。悯黎元。修古法。而拘文牵俗之党。諠然以为非。期破其议。或云权归於下。或以授非其人。遂令方牧拜而未行。朝典疑而將寢。不其惜歟。且授非其才。或可详择。权归於下。未之前闻。且率计天下。三百余州矣。今补二十四都督。物议以为未可。则良二千石安得三百余人耶。苟不贤。则百姓怨而和气伤。比者雨旱不调。未必不由此。可建之理一也。巡察使人。数年一出。驰轩按俗。往復如飞。夫隱慝潜过。朋执不能知矣。况使者车不停轨。而能郡县攘讼遏狱乎。设有举按。多不周悉。使车朝返。奸吏夕生。而讼者亦不全其躯命矣。都督则不然。久於其职。无得苟且。岁时巡按。物无窜情。行者无远诣之劳。贪者有终身之惧。方伯以委之。御史以按之。至愚之人。犹知自勉。况朝廷妙选乎。可建之理二也。秦人以役烦流祸。岂监郡之过耶。汉室以外氏专宠。岂刺举之罪耶。古有明征。事无深惑。可建之理三也。今长史贪冒。百姓流亡。职所以安之者眾矣。而多未安。近时之要。在兴古制。此又持疑。苍生何望。所愿率而行之。以俟成绩。太子右庶子李景伯。中书舍人卢补等议曰。牧伯之命。非不古也。洎秦罢侯置守。方制万里。以绥兆民。令出王廷。威行郡国。至汉初置刺史。秩六百石。掌察墨綬已下。其黄綬已上。则不察焉。所以全长吏之威。行不扰之政。至汉武帝时。改置州牧。秩二千石。遂以秩高自守。而功业不著。於是罢州牧。又置刺史。及东汉之时。復置州牧。王纲不振。寖以凌夷。则事之汙隆。详於典策。今天下诸州。分隶都督。操纠举之柄。典刑赏之科。若委非其人。授受有失。权柄既重。疵衅或生。岂所以强榦弱枝。经邦轨物者也。其所置都督。事恐不便。今巡察御史。秩卑任重。则汉代刺史之流也。委以时巡。奸宄自禁。伏愿慎考古道。率由旧章。法干元之简易。守前王之令典。俾夫化洽昇平。务依贞观制度矣。吏部员外郎崔蒞议曰。为政之道。尚简也。治人之道。尚宽也。宽则得眾。简即易行。扇之以淳风。施之以惠化。务崇清净之教。不贵滋章之法。且贤良者。在君用与不用。邦国者。在君治与不治。岂宜察察而劳司举。孜孜而用督责者哉。老子曰。治大国者。若烹小鲜。诚\哉是言。其可不信。往者。周武之有天下。封建子弟。以为藩翰。当其初也。亲以同忧。有磐石之固。及其末也。疏而相討。成逆命之国。强侵弱。眾暴寡。或诸侯犯境。或天子蒙尘。王室凌夷。终於倾覆者。实由枝繁必折。尾大不掉之所致也。前汉时。吴楚大族。山东诸豪。並令迁徙长安。充奉陵邑。盖以虚外实內。强榦弱枝之计也。则天分割雍州为四。益州为三。所以减削其权。不使专统。盖以防微虑远。杜邪塞奸之策也。何则。惟名与器。不可以假人。寧容倒持太阿。而授其柄。虽初委任得士。政颇有方。后恐未必皆贤。弊从此起矣。贞观故事。足可依行。弃而不遵。臣所未取。
刺史上武德元年六月十九日。改郡为州。置刺史。別驾。治中各一人。天宝元年正月二十日。改州为郡。改刺史为太守。至德元载十二月十五日。又改郡为州。太守为刺史。
贞观三年。上谓侍臣曰。朕每夜恒思百姓。阅事或至夜半不寐。唯思都督刺史。堪养百姓。所以前代帝王。称共治者。惟良二千石耳。虽文武百僚。各有所司。然治人之本。莫如刺史最重也。朕故屏风上录其姓名。坐臥常看。在官如有善恶事跡。具列於名下。擬凭黜陟。县令甚是亲民要职。昔孔宣父以大圣之德。尚为中都宰。至於升堂弟子。七十二人。惟有言偃子路宓子贱。始得相继为此官。乃詔內外五品已上。各举堪为县令者。以名闻。十一年八月。侍御史马周上疏曰。治天下者。以民为本。欲令百姓安乐。惟在刺史县令。今县令既眾。不能皆贤。若每州得良刺史。则境內苏息。天下刺史。悉称圣意。则陛下可端拱巖廊之上。百姓不虑不安。自古郡守县令。皆妙选贤德。欲有擢升宰相。必先试以临人。或有从二千石入为丞相及司徒太尉者。今朝廷独重內官。刺史县令。颇轻其选。刺史多是武夫勋人。或京官不称职。方始外出。边远之处。用人更轻。所以百姓未安。殆由於此。太宗因谓侍臣曰。刺史朕当自简。县令。詔京官五品已上。各举一人。
垂拱元年。秘书省正字陈子昂上疏曰。臣窃惟刺史县令之职。实陛下政教之首也。得其人。则百姓家见而户闻。不得其人。但委弃有司而挂壁耳。陛下欲使家传礼让。吏勖清勤。不重选刺史县令。將何道以致之也。臣比在草茅。为百姓久矣。刺史县令之化。臣实悉知。国之兴衰。莫不在此职也。何者。一州得贤明刺史。以至公循良为政者。则十万家赖其福。若得贪暴刺史。以徇私苛虐为政者。则十万家受其祸。一州祸福。犹且如是。况天下之眾。岂得胜道哉。故臣以为陛下政化之首。国家兴衰。在此职也。伏愿深思妙选。以救此弊。
天授二年。获嘉县主簿刘知几上疏曰。臣闻汉宣帝云。与我共治天下。其良二千石乎。二千石者。今之刺史也。移风易俗。其寄不轻。求瘼字民。僉属斯在。然则歷观两汉已降。迄乎魏晋之年。方伯岳牧。临州按郡。或十年不易。或一纪仍留。莫不尽其化民之方。责以治人之术。既而日就月將。风加草靡。故能化行千里。恩渐百城。今之牧伯。有异於是。倏来忽往。蓬转萍流。近则累月仍迁。远则踰年必徙。將厅事为逆旅。以下车为传舍。或云来岁入朝。必应改职。或道今兹会计。必是移藩。既怀苟且之谋\。何假循良之绩。用使百城千邑。无闻廉杜之歌。万国九州。罕见赵张之政。臣望自今已后。刺史非三岁已上。不可迁官。仍以明察功过。精甄赏罚。冀宏共治之风。以赞垂衣之化。
长安四年三月。则天与宰相议及州县官。纳言李嶠等奏曰。安人之方。须择刺史。窃见朝廷物议。莫不重內官。轻外职。每除牧伯。皆再三披诉。比来所遣外任。多是贬累之人。风俗不澄。实由於此。今望於台阁寺监。妙简贤良。分典大州。共康庶绩。臣等请輟近侍。率先具寮。则天曰。谁为此行。凤阁侍郎韦嗣立对曰。参知机务。非臣所堪。承乏外台。庶当尽节。儻垂採录。臣愿此行。於是以本官兼汴州刺史。
神龙元年正月。举人赵冬曦上疏曰。臣闻古之择牧宰者。皆出於台郎御史。以为荣迁。何者。以为亲民之职。人命所系。故贵其位而重其人也。今则不然。京职之不称者。乃左为外任。大邑之负累者。乃降为小邑。近官之不能者。乃迁为远官。夫常人之心。未可卒革。此之不称。彼焉能治。率土之滨。莫非王臣。何必贵大邑而贱小邑。重近民而弃远民耶。夫食君之禄。而冒君之荣。陛下赐之死可矣。流之边可矣。於左迁贬降之例。恶足为王者之政与。夫如是则上下相同。而官得其实。而天下治矣。
景龙二年。兵部尚书韦嗣立上疏曰。刺史县令。治人之首。近年已来。不存简择。京官有犯罪声望下者。方遣牧州。吏部选入。暮年无手笔者。方擬县令。此风久扇。上下同知。將此治人。何以致化。今岁非丰稔。户口流亡。国用空虚。租调减削。陛下不以此留念。將何以治国乎。臣望下明制。共论前事。使有司改换简择。天下刺史县令。皆取才能有称望者充。自今已后。应有迁除诸曹侍郎。两省两台。及五品已上清资望官。先於刺史內取。刺史无人。然后余官中求。其御史员外郎等诸清要六品已上官。先於县令中取。制中明言。如是则人爭就刺史县令矣。得刺史县令。天下大治。万姓欣然。岂非太平乐事哉。其年。御史中丞卢怀慎上疏曰。臣窃见比来州牧上佐等。在任多者一二年。少者三五月。遂即迁改。不论课最。爭求冒进。不顾廉耻。亦何暇为陛下宣风布化。求瘼恤民哉。户口所以流散。仓库所以空虚。百姓所以凋弊。日更滋甚。职为此也。昔汉宣帝时。黄霸增秩赐金。而不迁於潁川。可谓美政也。臣请望诸州都督刺史上佐等。在任未经四考已上。不许迁除。察其课效尤异者。或锡以车裘。或就加禄秩。或降使临问。并璽书慰勉。若公卿有缺。则擢以劝能。其政绩无闻。及犯贪暴者。放归田里。则万方之民。一变於道。致此之美。革彼之弊。易於反掌。陛下何惜而不行之哉。
其年十月十六日敕。內外之职。出入须均。更递往来。始闻政治。京官中有才干堪治人者。量与外官。外官中有清慎著称者。量与京职。至开元六年敕。刺史兼於京官中简择歷任有善政者补署。其司农太尉府少府等司。既掌财物。已知次第。不在此限。
景云元年十一月。諫议大夫宁原悌上疏曰。今天下诸州。良牧益寡。何者。古难其选。今侮其职也。然而世所重於京都。时见轻於州县者何也。古者牧守政成。擢登三事。郎官特秀。光宰一同。诚\愿尚书旷职。必於方伯求材。郎位闕官。必须循材擢用。兹令若行。仁风扇矣。
开元八年六月二十八日敕。自今已后。诸司清望官闕。先於牧守內精择。都督刺史等要人。兼向京官简授。其台郎下除改。亦於上佐县令中通取。即宜銓择。以副朕怀。
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敕。自今已后。三省侍郎有缺。先求曾任刺史者。郎官缺。先求曾任县令者。十九年七月十四日敕。岭南及黔府管內诸州并蕃州。检校及摄刺史。皆录奏。待敕到然后准式。其岭南黔府蕃州等刺史在任。不得輒请宿卫。二十二年八月敕。刺史到任。不得当年入考。县令闕。不得差使。二十四年五月。夷州刺史杨濬犯赃。詔令杖六十。配流古州。左丞相裴耀卿曰。臣以为刺史县令。与诸吏稍別。人之父母。风化所瞻。一为本部长官。即令终身致敬。况本州刺史。百姓所崇。一朝对其吏人。即加杖屈。恐非敬官长劝风俗之意。伏望凡刺史县令於本部决杖。特乞停减。
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。令百官於亲属之中。举牧宰。乃下制曰。昔祁奚之举祁午。谢安之举谢元。寧限嫌疑。致有拘忌。其內外官有亲伯叔及兄弟子姪中。有材术异能。通闲政治。据资歷可任刺史县令者。各以名闻。天宝十一载十二月敕。牧宰字人。所寄尤重。至於禄料。颇亦优丰。自宜飭躬励节。以肃官吏。如闻或犯赃私。深紊纲纪。今后刺史犯赃。宜加常式一等。
十二载九月敕。简择刺史。冀令抚字。诸使等或奏兼別职掌。政治有妨。既闕亲人。仍乖本意。自今已后。更不得別奏请。
干元二年九月敕。比来刺史之任。皆先奏州县官属。今后除带使次判官外。一切不得奏改。官吏到任之后。察有罪累。及不称职者。任具状奏闻请。然后令所由与替。其刺史非兼节度。但有防御使者。副使判官。委於本州官中推择。亦不得別奏人。並委中书门下。著为常式。
永泰二年四月敕。郎中得任中州刺史。员外郎得任下州刺史。用崇岳牧之任。兼择台郎之能。
贞元二十年。赠故隋州刺史李惠登洪州都督。惠登少为平卢军裨將。安禄山反。遂从兵马使董泰。涉海战收沧隶等州。史思明反。復陷於贼\。脱身投山南节度来瑱。瑱奏试金吾將军。李希烈反。授惠登兵。令镇隋州。贞元初。举州归顺。隨授隋州刺史。时遭李希烈歼残后。野旷无人。惠登朴质。不知书。率心为政。皆与理顺。二十年间。田畴辟。户口加。人歌谣之。时于?为山南东道节度。以其绩上闻。加御史大夫。升其州为上。及卒。故有是赠。
元和二年正月。制度支。如刺史於留州数內。妄有减削。及非理破使。委观察使风闻按举。必当料加量贬。以诫列城。如刺史不奉制敕。不得称有公事。请赴本使。其录事参军。亦不得擅离本州。
三年正月。许新除官及刺史等。假內於宣政门外谢讫进辞。便赴任。其日。授官於朝堂礼谢。並不须候假开。国朝旧制。凡命都督刺史。皆临轩册命。特示恩礼。近岁虽无册拜。而牧守受命之后。便殿召对。仍赐衣服。盖以亲民之官。恩礼不可废也。时新除河南尹裴復求。速之任。適遇寒食休假。李吉甫。復求之甥也。特为奏请。遂兼刺史有是命。非旧典也。四年闰三月敕。如刺史不承使牒。擅於部內科率者。先加惩责。仍委御史台出使郎官御史察访闻奏。
其年十二月。岭南观察使杨於陵奏。贞元中。观察使李復奏。南方事宜素异。地土之卑。上佐多是杂流。大半刺史见闕。请於判官中拣择材吏。令知州事。臣伏见近日诸道。差判官监领州务。朝廷以为非宜。臣谓现今州县凋残。刺史闕员。动经数岁。至於上佐。悉是贬人。若遣知州。必致挠败。伏缘李復所奏。降敕年月稍远。惧违朝旨。伏乞天恩。许臣遵守当道所奏文。量才差择。以便荒隅。敕旨。依奏。
九年十二月。袁州刺史李將顺。坐掊敛扰人。贬道州司户参军。时大寮有诣执政者。以为刺史抵禁。不经按讯。遽贬官。恐不可。乃追詔。遣御史驰往推究。
十二年四月敕。自今已后。刺史如有利病可言。皆不限时节。任自上表闻奏。不须申报节度观察使。本任得替后。遂於当处置百姓庄园舍宅。或因替代情弊。便破除正额两税。不出差科。自今已后。此色並勒依元额输税。
宝歷元年正月七日敕节文。刺史县令。若无犯。非满三年。不得替。如治行尤异。但议就加奖。其有才宜他职。灼然章著者。中书门下。先具事由。及授上年月日。奏听进止。满岁迁代。无闕失者。即与进改。
其年九月。御史台奏。近日新除刺史赴官。多违条限。请准旧制。不逾十日。如妄称事故不发。常参官奏听进止。敕旨。从之。
太和三年五月中书门下奏。增秩赐金。有故事。前史所载。得者甚希。近日方镇所奏。人数渐多。自今已后。刺史在任。政绩尤异。检勘不虚者。观察使具事状。及所差检勘判官名衔同奏。若他时察勘不实。本判官量加削夺。观察使奏听进止。所陈善状。並须指实而言。如增加户口。须云本若干户。在任增加若干户。如称垦辟田畴。则云本垦田若干顷。在任已来。加若干顷。並须申所司。附入簿籍。如荒地及復业户。自有年限。未合科配者。亦听申奏。明言合至其年。並收租赋。如称营田课则所效。须云本合得若干万石。在任已来。加若干万石。其所加配斛斗。便请准数落下。支所供本道本军斛斗数。如不是供本军本道斛斗。则申所司收管支遣。以凭考覆。不得虚为文饰。谬有荐论。敕旨。依奏。
四年八月。御史台奏。谨按大歷十二年五月一日敕。刺史有故及缺。使司不得差摄。但令上佐依次知州事。其上佐等。多非其才。亦望委外道使臣。精加銓择。不胜任者。具以状闻。昨者。宣州观察使于敖所差周墀知池州。若据敕旨。便合奏剖。今勘其由长史司马。並在上都守职。有录事参军顾復元在任。若不重有条约。所在终难守文。伏请自今已后。刺史未至。上佐闕人。及別有句当处。许差录事参军知州事。如录事参军又闕。则任別差判官。仍具闕人事由。分析闻奏。并申中书门下御史台。所冀詔旨必行。绳违有据。敕旨。依奏。
其年九月。比部奏。准太和三年十一月十日赦文。天下州府回残羡余。准前后赦文。许充诸色公用。刺史每被举按。即以公坐论赃。其应合用羡余钱物。並令明立条件。散下州府者。谨具起请条件如后。应有城郭及公廨屋宇器械舟车什物等。合建立修理。须创置添换者。或有公私使客。兼遇征拜朝官。送故迎新。旧例合有供应。宴饯赠貺者。或官属將校所由等。有巡检非违。追捕盗贼\。须行赏劝。合给程粮者。或百姓贫穷。纳税不逮。须有矜放。要添填元额者。或遇年丰谷熟。要收糴贮备。以防灾敝者。並任用。当州所有诸色正额数內回残羡余钱物等。如不依此色。即同赃犯。其所费用者。並须立文案。以凭勘验。敕旨。宜依。仍委御史台准此句当。
五年五月。御史台奏。应诸州刺史谢官后。限发赴任日。准敕例。刺史谢官后。不计近远。皆限十日內发。伏以刺史治民之官。分陛下忧。受命之后。固宜速行。或以道途稍遥。私室贫乏。限內不能办集事宜。须假故淹留。虚悬促期。多不遵守。今请量其远近。次第限日。应去京一千里內者。限十日。二千里內者。限十五日。三千里內。限二十日。三千里以外者。限二十五日。如限內遇延英不开。亦请准常例进状候进止。便发。更有妄託事故逗留。伏请当时奏闻。量加惩责。其贬授刺史。即请准旧例发遣。不依此限。所冀事得中道。久而不隳。敕旨。宜依。七年七月。中书门下奏。应诸州刺史除授序迁。须凭显效。若非责实。无以劝人。近者受代归朝。皆望超擢。在郡治绩。无由尽知。或自陈制置事条。固难取信。或別求本道荐状。多是徇情。將明宪章。在覈名实。伏请自今已后。刺史得替代。待去郡一箇月后。委知州上佐。及录事参军。各下诸县。取耆老百姓等状。如有兴利除害。惠及生民。廉洁奉公。肃清风教者。各具事实。申本道观察使检勘得实。具以事条录奏。不得少为文饰。其荐状仍与观察使判官连署。如事不可称者。不在荐限。仍望委度支盐铁分巡院內官同访察。各申报本使录奏。如除授后。访知所举不实。观察判官分巡院官。及知州上佐等。並停见任一二年。不得敘用。如缘在郡赃私事发。別议处分。其观察使奏取进止。敕旨。依奏。
开成元年二月。中书门下奏。应诸州刺史。诸府少尹。次赤县令。州府五品以上官。并常参官等。在任之例。约是三载。命代之后。遽即到京。人数既多。员缺常少。稍经时月。则诉飢寒。伏准汉法。免罢郡守。自非詔征。不得到京师。建中初。敕常参官及外五品以上。替后不得擅至京师。自今已后。请据旧章。刺史及五品以上常参官。在外应受替去任。非有征詔。不得到京。宜委所在州府。取其由歷。每两月一度。附驛申中书门下。其初状仍具前任政绩。受代日月。申中书门下。准前置具员。量人才据缺除授。其有家在上都。因自归止者。正衙见后。仍令京兆府依外州府例与申。敕旨。依奏。其年闰五月。中书门下奏。伏准旧例。刺史授官后。皆於限內待延英开日。候对奏发日。详度朝旨。盖重治人之官。欲陛下观其去就。察其言语。亦所以杜塞宰相陈情。故除刺史。並往往进状便辞。盖恐对奏之时。错失乖误。自今已后。除刺史並望延英对了。奏发日。地近限促。不遇坐日。亦望许於台司通状。待延英开日。辞了进发。敕旨。依奏。
其年八月。中书门下奏。致治亲民。属在守宰。朝廷近日命官。颇加推择。从今已后。望令诸观察使。每岁终。具部內刺史县令。司牧方策。政事工拙上奏。其有教化具修。人知敬让。贼\盗逃去。遗赂不行。刑狱无偏。赋税平允抚绥孤弱。不虐幼贱。奸吏黠胥。侵牟止绝。田畴垦辟。逃户归復。道路平治。邮传修节。府无留事。狱去系囚。纠慝绳违。嫉恶树善。以公灭私。绝去货殖。夙兴夜寐。宴戏省少。人无谤议。家有盖藏。是谓循良之吏。愷悌君子。其能备此具美者。仰以其尤荐闻。朝廷特加褒赏。增秩改章。征受显重。如或数科之中。粗有提举。勤恪不怠。处事无闕者。仰以次等荐闻。量加宠赏。偕留未替。以候成绩。其有昧此政经。所向无取。循资待录。无补於治。散材凡器。长在人上。亦仰以实奏闻。当请移於散秩。如有贪残黷货。枉法受赃。冤诉不伸。拷笞无罪。有一於此。具状以闻。当加峻刑。投诸荒裔。赏善惩恶。期於必行。掾曹邑佐。善恶特异者。亦仰闻状请。颁示四方。专委廉察。仍令两都御史台。併出使郎官御史。及巡院法宪官。常加採访。具以事状奏申中书门下。都比较诸道观察使承制勤怠之状。每岁孟春。分析闻奏。因议惩奖。敕旨。依奏。
三年三月敕。新授刺史。如遇入闕申谢者。其日。各隨本班引入。候班退。刺史便接次对官立。候次对官班讫。通事舍人引至横阶前。通事舍人口奏云。新授某州刺史某人等申谢。如唤近前。即引上龙墀。如不唤。即各自奏发日讫。通事舍人即宣某人等申谢。如去。赞拜讫。使引出。
其年五月。中书门下奏。旧制。刺史已除。替人未到。依前管一应务。并给俸料。待替到交割。便听东西。据山南道所奏。刺史得便令牒州停务。別差官知州事。待到交割。方可东西。臣以为刺史禄俸固薄。留滯可矜。又岭南诸管。及福建黔府。皆是远僻。须有商量。並请除到后未交割已前。据俸料杂给之中。三分支一。以资其停费。惟戒所由。不可比例。制可。
四年三月。中书门下奏。岭南小州。多是本道奏散试官。及州县官。充司马知州事。不三两考。便请正除。侥倖之门。莫甚於此。须作定制。令其得中。应奏授上佐知州事。起今已后。一周年在本任无破缺。即任奏请充权知刺史。宦途之內。犹甚径捷。仍须事一周年考。不得將两处相续。敕旨。依奏。

典籍推荐

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,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处理!

Copyright © 2020-2023 城市造句词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-29

免责声明:本站非营利性站点,以方便网友为主,仅供学习。合作/投诉联系QQ:1553292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