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 六 十 五

作者:王溥
祕书省龙朔二年二月四日。改为兰台。其监为兰台太史。少监为兰台侍郎。丞为兰台大夫。咸亨元年十月二十三日。各復旧额。光宅元年九月五日。改为麟台。监等並隨名改。神龙元年二月五日。復改为祕书监如旧。少监。武德初。因隋旧制。号祕书少令。七年省。贞观四年十一月。復置一员。以虞世南为之。太极元年二月。加一员。以崔琳为之。祕书郎。本四员。开元二十八年减一员。
校书郎。本八员。开元二十六年正月二十八日省四员。天宝十三载正月十三日却置。正字。本二员。开元二十六年减一员。天宝十三载正月十三日却置。贞元八年六月十三日割校书四员。正字两员。属集贤院。著作局。龙朔二年。改为司文局著作郎。咸亨元年却依旧。
著作郎。本四员。开元二十六年正月二十八日减两员。掌修史。贞观二十三年闰十二月。置史馆於门下省。宰臣监史。自是著作罢史任。贞观六年三月。上幸九成宫。宫人还京憩於围川县官舍。俄有右仆射李靖。侍中王珪復至。官属移宫人別所而舍靖等。唯参靖等。又不礼敬宫人。上闻之。怒曰。威福之柄。岂由靖等。何为礼靖而轻我宫人。即令按问。祕书监魏征諫曰。靖等陛下心膂大臣。宫人皇后埽除之隶。论其委付。事理不同。又靖等出外。官吏访闻。朝廷法式。归来。陛下问疾苦。靖等自当与官吏相见。官吏亦不可不謁。至于宫人。供食之外。不合参承。若以此罪责县官。恐不益德音。徒骇天下耳目。
七年九月二十三日。上谓侍臣曰。朕因暇日。每与祕书监虞世南商量今古。朕一言之善。虞世南未尝不悦。有一言之失。未尝不悵恨。尝戏作艳诗。世南进表諫曰。圣作虽工。体制非雅。上之所好。下必隨之。此文一行。恐致风靡。轻薄成俗。非为国之利。赐令继和。輒申狂简。而今之后。更有斯文。继之以死。请不奉詔旨。群臣皆若世南。天下何忧不治。因顾谓世南曰。朕更有此诗。卿能死否。世南曰。臣闻诗者。动天地。感鬼神。上以风化下。下以俗承上。故季札听诗。而知国之兴废。盛衰之道。实基于兹。臣虽愚诚\。愿不奉詔。
大歷十四年九月二十七日敕。祕书省书阁內书。自今后不得輒供诸司及官人等。每月两衙及雨风。委祕书郎典书等同检校。递相搜出。仍旧封闭。
贞元二年七月。祕书监刘太真上言。请择儒者。详校九经于祕书省。令所司陈设。及供食物。宰臣录其课效。从之。议者谓秘书省有校书正字官十六员。职在校理。今授非其人。乃別求儒者详定。费於供应。烦於官寮。太真之请。失之甚矣。寻阻眾议。果寢不行。
三年八月。祕书监刘太真奏。准贞元元年八月二日敕。当司权宜停减诸色粮外。纸数內停减四万六千张。续准去年八月十四日敕。修写经书。令诸道供写书功粮钱。已有到日。见欲就功。伏请於停减四万六千张內。却供麻纸及书状藤纸一万张。添写经籍。其纸写书足日。即请停。又当司准格。楷书八年试优。今所补召。皆不情愿。又准今年正月十八日敕。诸道供送当省写经书。及校勘五经学士等粮食钱。今缘召补楷书。未得解书人。元写经书。其歷代史所有欠闕。写经书毕日余钱。请添写史书。从之。
元和三年三月詔。祕书省。宏文馆。崇文馆。左春坊司经局。校书正字。宜委吏部。自今以后。於平留选人中。加功访择。取志行贞退。艺学精通者注擬。综覈才实。惟在得人。不须限以登科。及判入等第。其校书正字。限考入畿县尉簿。任依常格。
长庆三年四月。祕书少监李隨奏。当省请置祕书阁图书印一面。伏以当省御书正本。开元天宝以前。並有小印印缝。自兵难以来。书印失坠。今所写经史。都无记验。伏请铸造。敕旨。依奏。
开成元年七月。分察使奏。祕书省四库见在杂旧书籍。共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。並无文案。及新写书文歷。自今以后。所填补旧书。及別写新书。并隨日校勘。並勒创立案。別置纳歷。隨月申台。并申分察使。每岁末课申数並具状闻奏。敕旨。宜依。
九月敕。祕书省集贤院。应欠书四万五千二百六十一卷。配诸道缮写。
殿中省武德初。因隋旧制。为殿內省。三年。改殿中省。龙朔二年。改为中御府。监为中御大监。咸亨元年復旧。
少监。上元元年八月加一员。以唐脩睦为之。
丞。龙朔二年。改为中御大夫。咸亨元年復旧。
尚膳局。龙朔年。改为奉膳局。奉膳为大夫。诸局並准此。咸亨年並復旧。天宝元年五月二十九日。唯留一员。其余並停。
尚医局。龙朔年改为奉医局。
尚衣局。准上改为奉冕局。
尚舍局。准上改为奉宸局。
尚輦局。准上改为奉輦局。
尚乘局。准上改为奉驾局。开元二年。初以尚乘局隶闲厩使。奉御。本二员。高宗加置四员。分掌六闲。一曰飞黄闲。二曰吉良闲。三曰龙媒闲。四曰騊駼闲。五曰駃騠闲。六曰天苑闲。
神龙元年八月二十三日敕。內宴王公日。尚食局进供客食於阁门。付品官將入。其局官等。非別敕唤不得輒自下饮食。
开元五年十月二日敕。尚药局医官。王公已下。不得輒奏请將外医疗。
十年五月九日敕。尚药局御药库。每月支监门二人守当。
二十八年四月十三日。殿中监奏。尚食局无品直司六人。並是巧儿曹司。要籍一任直司。主食十年。考满。同流外授官。仍补额內直驱使。比来有闕。多被诸色人请射。此辈遂无进路。今后有闕。望请先授。妄来请射。不在补限。敕旨。从之。
贞元十五年四月敕。殿中省尚药局司医。宜更置一员。医佐加置两员。仍並留授翰林医官。所司不得注擬。
十二月。殿中省初置奉御尚医四员。每月各给料钱二十五贯文。资品同詹事府丞。
元和三年五月。殿中省奏。敕当司尚食尚衣尚舍尚药尚輦等。共五局伎术直官。听在外州府官来直本司。伏以五局所置官。不请课料。若不授伎术官。即多逃散。伏请宣付吏部。准旧例处分。敕旨。依奏。长庆三年三月詔。每日供御及供宫內食料等。一物已上。各委本司商量节减。仍具所费用数。速分析闻奏。当付度支管计。添充经费。
开成三年八月。殿中省奏。尚食局旧额。主膳八百四十人。充三番。每月役使二百八十人。今请条流。量闲剧。分为四番。每月敕二百一十人当上。即每日有主膳七十人粮。请回给正额。未请粮色巧儿。添主膳驱使。更不別申请度支粮。伏乞圣慈许臣当司自图圆融。冀得均济。又免占破府县人户色役。敕旨。依奏。
进马。天宝八载七月二十五日敕。自今南衙立仗马。宜停。其进马官亦省。十二载正月。杨国忠奏置立仗马及进马官。
贞元七年十二月五日。兵部奏。进马所用荫同千牛。仍兼取任御史中丞给事中中书舍人子。余条例及简试。並用千牛例。
太和八年三月。殿中省奏。千牛元额四十八员。左右仗各二十四员。准敕。每仗各减一十四员讫。又进马元额一十八员。当司六员。今准敕减一员。仆寺准减一员。敕旨。宜依。
闲厩使万岁通天元年五月。置仗內闲厩。令殿中丞袁怀哲检校。未置使。至圣歷三年二月。改殿中少监。充闲厩使。乃改名袁忠臣。已后使具名于后。袁忠臣。冉任。田归道。翟无言。又宗晋卿。武崇训。贺兰爽。张涉。虢王邕。孙佺。平王隆基。宋王成器。新兴王晋。崔日知。王毛仲。皇甫忠。姜皎。王暐。杨崇庆。来曜。牛仙客。李元祐。韦衢。章仇兼琼。安禄山。吕崇賁。李辅国。彭礼盈。乐子昂。韦谦光。常休明。崔宣。张献恭。李齐运\。
大歷十四年七月十日。闲厩使奏置马隨仗。当使准例。每日于月华门立马八匹。仗下归厩去。广德元年。蕃寇后。使司无使。频申论飞龙不支。自后未至。臣忝职司。不敢不奏。敕旨。宜付飞龙使。依旧支置。
元和十二年十月敕。闲厩使所理岐阳马旧地。方三百四十七顷。据监察御史范传式奏。岐阳马坊地。既不妨百姓租佃。又不闕官中赋税。宜据数交付闲厩使收管。开元中。以国马尚多。自长安至陇右。置七马坊。为计会所都领。岐下岐陇间。善水草及膏腴田。皆属七马坊。至德已后。监牧使与七马坊。名额尽废。其地利因归於闲厩使。宝应中。凤翔节度请监牧废田给贫人。及军吏已上者。相承数十年矣。又別有敕赐诸寺观。凡千余顷。至是。闲厩使张茂宗。恃藩邸之旧。举故事尽收之。
太和九年十一月。闲厩宫苑等使奏。京兆府合供当使诸门守当三卫八十人。准旧例。京兆府取诸县百姓。供前件三卫充门仗诸杂役。每月交替者。伏以百姓往来。费损至多。非惟频与追呼。实亦难虞寇盗。伏请从今年十二月起。省停供。臣於当司召至子弟一百人。每人每月。使於当司。方图与粮六斗。亦不要府县资陪。取其情愿。永绝扰人。伏乞允臣管见。敕旨。依奏。
开成四年正月。闲厩宫苑使柳正元奏。当使东都留后知院官郑鎰。每月院司给料钱三十四贯文。兼请本官房州司马料钱。今请於使司所给料钱数。剋减十千。添给所由二十人粮课。巡官二人。请勒全停。郢州旧因御马。配给苜蓿丁三十人。每人每月纳资钱二贯文。都计七百二十贯文。其州司先以百姓凋残闕本额。量送三百九十六贯文。今请全放。当管脩武马坊田地。伏准太和二年河阳节度使杨元卿奏。请权借耕佃。充给闲用。今缘安利一军。伏请永配主管。伏以当司应属东都宫苑闲厩事务管。係旧额。名数尚多。苟在影占之门。是启非违之路。但係务繁地远。访察尤难。况推禁罪人。动经旬月。因缘流滯。移牒用情。事务委留守主管。曹司烦职。官吏冗名。俾无尸素之员。又去申报之滯。其东都院每年合送宫苑使加给钱一百二十千文。亦请停送。当司方图羡余。自备课料。伏乞圣慈。允臣所奏。敕旨。正元条陈利病。实谓推公。所请割属留守。及停废职员。并依。粮並宜停。其新差知院郑鎰。亦是冗员。宜勒赴任。仍委留守於见在职事人中。差补勾当。郢州每年送苜蓿丁资钱。並请全放。实利疲甿。宜依。其修武马坊田地。河阳节度近年权借。依前勒闲厩宫苑使。且存借名收管。
內侍省龙朔二年。改为內侍监。咸亨元年。改为內侍省。光宅元年。改为司宫台。神龙元年。復为內侍省。天宝十三载十一月二十八日。置內侍监二员。三品。贞元四年二月四日。內侍省內给事加二员。謁者监加四员。內侍伯加置四员。
內坊。开元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敕。义方之训。固在亲承。太子既绝外朝。中官自通禁省。有何殊异。別立主司。其內坊宜復內侍省为局。
护军中尉监。贞元十二年六月六日置。以监勾当左右神策军。以竇文场霍仙鸣为之。中护军监。同前日月置。以左右神威军使张尚进焦希望为之。
监军。垂拱三年十二月。停御史监军事。在御史台卷。神龙元年以后。始用中官为之。
唐制。內侍省。其官有內侍四人。內常侍六人。內謁者监六人。內给事十八人。謁者十二人。典引十八人。內侍伯二人。寺人六人。別有五局。掖廷局掌宫人簿籍。宫闈局掌宫內门禁。其属有掌扇给使等员。奚官局掌宫人疾病死丧。內仆局掌宫中舆輦导从。內府局掌宫中供帐灯烛。五局有令丞。皆內官为之。贞观中。太宗定制。內侍省不置三品官。內侍是长官。阶四品。其职但在閤门守御。黄衣廩食而已。则天称制二十年。差增员数。神龙中。宦官三千人。超授七品以上员外官者千余人。元宗在位。中官稍稍称旨者。即授三品左右监门將军。得门施棨戟。及李辅国从幸灵武。程元振翼卫代宗。遂至守三公。封王爵。干预国政。郭子仪北伐。遂立观军容宣慰使。命鱼朝恩为之。然自有统帅。亦监领而巳。贞元之后。天子爪牙之士。悉命统之。於是畜养假子。传袭爵土。跋扈之兆。萌于兹矣。而中外党錮。恣为不法。虽朝廷之令。渐不能制。文宗即位。以仇士良等威福任己。思渐除之。卒有李训之败。公卿辅相。赤族受祸。暨武宣之际。阉竖辈尝切齿于南衙官属。光化中。昭宗授政于宰相崔允。尤忌宦官。于是左右军容使刘季述王仲先。深不自安。幽帝于东內。册皇太子裕监国。崔允乃外协朱氏。密图匡復。潜构护驾监州雄毅军使孙德昭。诛季述等。昭宗返正。改元天復。至三年。大惩其弊。收中官第五可范已下七百余人。于內侍省同日诛之。诸道监军使。亦令勦戮。炎炎之势。因斯息矣。贞观十四年。司门员外郎韦元方。不过所给使。见左右仆射而去。给使奏之。上大怒。出元方为华阴令。特进魏征言曰。帝王震怒。动若雷霆。何可妄发。为前给使一言。夜出敕书。事似军机。外人谁不惊骇。但宦省之徒。古来难近。轻为言语。易生患害。独行远使。深非事宜。渐不可长。所宜深慎。上纳之。遂停贬黜。
万岁登封元年二月十九日敕。诸道逆人。给使配役。送內侍省者。不得于州县附贯。亦不得共中官给使。结义往来。景龙元年。酸枣县尉袁楚客。奏记于中书令魏元忠曰。內竖者。给宫掖之事。供埽除之役。上古皆备此职。但以仆隶畜之。岂及于官次。中古以来。大道乖丧。不重贤哲。惟亲近习。或委之以军。或授之以权。遂使竖刁乱齐。伊戾败宋。君侧之人。眾所畏惧。葛洪所谓鹰头之蝇。庙垣之鼠。无拳无勇。职为乱阶者也。洎乎后汉。用事尤甚。时君既不知其失。大臣又畏罪不言。是以害及生灵。毒流天下。至于晚节。竟乱中朝。各相朋党。屠害良善。当此时也。忠臣义士。睹斯慷慨。不得不权行杀戮。至以无须而横死者。不可胜言。岂非结祸之深。自危之速。易曰。小人用壮。斯之谓也。自大君受命。中兴成务。独有阉竖。坐升班秩。既无正闕。多授员外。举其全数。向满千人。苟綰青紫。蚕食府藏。既非致治之道。诚\谓长乱之阶。此则朝廷之失。君侯不正。谁正之哉。
景云二年四月二日敕。內侍省令史资劳。宜同殿中省令史。其五局令史。同殿中省诸局。开元三年四月二十二日。敕內侍省內坊单身给使。有品无品。並免户例差科。
五年七月二十二日敕。內侍省內坊给使。遭忧百日满。勒上。
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敕。內侍省將军。中郎。內侍。內给事。五品已上官。宜准宿卫官给酒料。
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。敕內侍省品官遭忧。宜待终服还官勒上。如有灼然要籍者。临时奏。宝应元年五月十九日敕。诸道州府所承上命。须凭正敕。后可施行。不得悬信中使宣言敕。即便遵行。
贞元七年三月十三日敕。內侍省五品已上。许养一子。仍以同姓者。初养日不得过十岁。
十一年正月。初铸河东监军印。监军有印。自兹始也。十五年四月詔。內侍省內给事。加置二员。至元和十五年四月。內侍省奏。应管高品品官白身。共四千六百一十八人。数內一千六百九十六人。高品诸司使并內养诸司判官等。余并单贫。无屋室居止。须稍优恤。宜各加衣粮半分。度支据数支给。谨按旧史。天宝末。品官黄衣以上三千余人。下文已云盛矣。今则又踰其数焉。
二十年十二月。詔加掖庭局令四员。
宝歷二年十一月。詔朝官及方镇之家。不得私置白身。
太和四年八月。內侍省奏。当省官员。从掖庭局令以下至监作。並居本品之下。或注擬难於区別。伏乞请重下有司详定。敕旨。宜付所司。详定闻奏。
大中三年九月敕。杨施礼緱氏县庄。宜赐东都內侍省新配恭陵守当贫穷官正居住。天復三年二月敕。诸道监军使副监判官並停。其院印当日差人齎纳礼部销毁。太常寺龙朔二年。改为奉常正卿。咸亨元年復旧。光宅元年。改为司礼寺。神龙元年。復为太常卿。
少卿。神龙元年七月三十日加一员。徐彦伯为之。衣冠署。贞观元年省。太庙署。登封元年正月。改为清庙台。神龙元年。復为太庙署。开元二十四年四月四日废。以太常寺奉宗庙。
太公庙署。神龙二年。始分两京置。
博士。本四员。开元二十七年省一员。干元元年二月十五日。卿韦陟奏请依旧四员。一人分京留守。丞。皇朝因隋旧制。置丞二人。
太祝。本每室一人。共六人。开元十年七月二日。加至九员。二十七年。减六员留三员。奉礼。本名治礼。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。改为奉礼。本四员减两员。
贞观十二年四月敕。每荐新于太庙。令太常卿及少卿一人行事。
景云二年十一月十二日敕。太常寺所须粢盛。今总计料定。每年所司差纲一人。典二人。一时部送。不得更有零叠。亦不得輒差使催。
开元八年四月一日敕。诸陵主衣主輦主药。每色各八员。分为四番。季上其考第。仍隶太常寺。其陵署若更有执掌。亦于此三色內通融驱使。
干元元年七月二十八日。太常寺先置礼直五人。宜並停废。
建中元年正月五日。大理法官太常博士。委吏部择才。与本司同商量注擬。
贞元七年正月二十六日。復置礼仪直两员。礼院直两员。並停礼院修撰官一人。检討官一人。孔目官一人。院典三人。
八年四月。太常寺奏。本置礼生。是资赞相。东都既无祠祭。不合虚备闕员。且无功劳。妄计考课。年满之日。一例授官。比来因循。实长徼幸。其东都太庙及郊社斋郎。先並准敕停讫。惟礼生尚在。伏请下吏部。自今以后。不得更有注擬。其先补者。並请追赴上都。已满者。伏望量留四年。未满者。请折听。或入考。如有情涉规避。委託事由。两月內不赴西都。即请牒吏部注申解退。收实本色。冀循事实。永绝奸源。敕旨。依奏。
九年四月敕。自今以后。太常寺宜署礼院修撰检討官各一员。便为定额。十九年敕。太常博士。其位虽卑。所任颇重。至於选择。不易得人。郊祀礼仪。朝廷典法。举措取则。职事实繁。所请俸料。宜准六品已下常参官例处分。
元和六年闰十二月。以皇太子薨。敕国子司业裴。权摄太常博士。西內勾当。通习古今礼仪。常为太常博士。及官至郎中。每兼其职。至改国子司业。方罢兼领。久居礼官。颇详仪制。国典无太子薨礼。故又命领之。其废朝十三日。盖用期服易月之制也。十年正月。赠故太常卿崔邠吏部尚书。初。邠为太常卿。初上。大阅四部乐於大乐署。观者咸纵观焉。自私第去帽。亲导母轝。公卿逢者。为回骑避之。衢路以为荣。
长庆二年闰十月。太常寺奏。两院礼生元额三十五人。请准元和十二年敕。置守闕人。即免散闕。敕旨。依奏。四年七月敕。吏部所注太常寺伎术官直殿。中既准格。未为乖越。宜並待考满日停。太常寺所论员闕。从来年以后。並任本寺收管。诸司更不得占授。
大中四年七月。御史台奏。司农寺文案。少卿不通判。有乖六典。敕旨。自今已后。九寺三监少列。宜与大卿通判文案。
九年八月。太常卿高銖。决罚礼院礼生。博士李愨引故事。见执政。以礼院虽係太常寺。从来博士自专。无关白者。太常三卿始蒞事。博士无参集之礼。今之决罚。有违故典。时宰相以銖旧德。不能詰责。銖惭而请退。
十二年十月。太常卿封敖。左授国子祭酒。旧式。太常卿上事。庭设九部乐。时敖拜命后。欲便于观阅。移就私第视事。为御史所举。遂有此责。
光禄寺龙朔元年。改为司宰寺。卿为正卿。咸亨年復旧名光禄寺。光宅年改为司膳寺。卿隨寺改。神龙年復为光禄寺。
少卿。本一员。景龙二年十一月四日加一员。以刘正为之。
珍羞署。旧为肴藏署。垂拱九年二月二日改。
景云二年正月敕。左右厢南衙廊中食。每日常参官职事五品以上。及员外郎。供一百盘。羊三口。余赐中书门下供奉官。及监察御史。太常博士。百官每日常供具。三羊。六参日节日。加羊一口。冬月。量造汤饼及黍臛。夏月冷淘粉粥。其栗黄文桃梨榴湿柿等。择不堪供进者。亦供衙前食。若御內坐当参日。即於外廊设食。并给门下中书。有余赐供奉官六品已下。及在仗三卫主兵帅漏生漏刻直官等食。不须回折。东宫衙前食。並准此。仍每坐日。职事五品已上赐食。供十盘。六参日。供四日五盘有余赐左右春坊供奉官詹事直。若非坐日。设三盘。诸节日应设食者。准料即造。不须奏闻。其断屠日。各於衙內设两口羊食。其六品已下。於光禄食者。每正冬寒食三节。皆给饼。內作节食。三月十七日敕。每御承天门楼。朝官应合食。并蕃客辞见。並令光禄准旧例。於朝堂廊下赐食。其朝官食。回衙內食充。
开成四年正月。光禄寺奏。当司伏准大歷八年四月十八日敕。令主办百寮廊下赐食。仍委御史台勾当。至於补置所由。计料费用。即是当司本事。自从台司自置。都一人管计。今造膳支办。尽非有司闕败。罪归当寺。比於台司论请。因循竟未却还。今御史中丞丁居晦。深知前弊。悉还所职。其廊下食料钱。敕今见於台司交割。次又御史台奏。伏准大歷八年元敕。任委御史台勾当。本虑事有闕违。自后因循。遂成侵占。人吏虽隶光禄寺。补署多出台司。谨详敕旨根寻。应申归有司。方可求理。已牒光禄寺自部置。若有闕失。责在本司。仍依前差御史一人充使勾当。奏讫。可。卫尉寺龙朔二年。改为司卫寺。卿为正卿。咸亨元年復旧。光宅元年改为司卫寺。神龙二年。復旧为卫尉寺。
少卿。本一员。景云二年十一月四日。加一员。以傅忠孝为之。
武库署。开元中分两京置。
武器署。贞观年中分东都置。
开元二十七年十一月。武库置应诸卫行从及冬正等甲仗袍袄\旛旗幕等。卫府卿李昇奏。上件物。每年行幸温汤。及冬正陈设。两京来往。诸卫將军事毕后。多有污损。逾限不纳。又比年因温汤行幸。所由便奏勒留。充冬至及元日队仗用。以此淹久。便长奸源。兼恐回换。望自今以后。每事了。限五日內送纳武库。如有违限。所由长官及本官。望请科违敕罪。其典量决杖。仍不在奏留之限。敕旨。依奏。天宝八载十一月敕。卫尉幔幕毡褥等。所由多借人。非理损污。因循日久。为弊颇深。爰及幕士。私將驱使。并广配充厅子马子。並放取资。近今推问。事皆非繆。今后其幔幕毡褥等。輒將一事借人。並同盗三库物科罪。并使幕士与人张设。及自驱使。擅取放资。计受赃数。以枉法论。其借人及借与人等。六品已下非清资官。决放。余听进止。仍委左右巡使常加纠察。十一年十二月奏。幕士供膳掌闲。取浮逃无籍人充。敕旨。幕士供膳掌闲并杂匠等。比来此色。缘免征行。高户以下例皆情愿。自今已后有闕。各令所由。先取浮逃及无籍实堪驱使人充使。与编附。仍委御史中丞都充勾当。
广德元年二月二十一日赦文。京兆诸司使幕士丁匠。总八万四千五百人。数內宜每月支二千九百四十四人。仍令河东关內诸州府。据户口分配。不得编出京兆。余八万一千一百一十四人。一切並停。
其年。卫尉寺奏。当寺管幕士。总八百六十九人。其七百八十九人停。八十人依旧。定四十人长上幕士。本司招补。不差百姓。並请依旧定四十人。减外请留。其幕士申请停差。每人每月別官给钱三千五百文。付本司通勘处置。共据计一年当一千六百八十贯文。?骑先支五人。本司既有幕士充勾当。?骑请停。敕旨。依奏。
宗正寺龙朔元年。改为司宗寺。卿为宗正卿。咸亨元年。改为宗正寺。光宅元年。为司属寺。天宝七载五月十一日。升同太常寺。少卿及丞准此。
少卿。本一员。景云二年十一月四日。加一员。以姜晞为之。
丞。开元二十五年二月八日。加一员。
崇元署。开元二十五年二月二日。宗正卿鲁王道坚奏。今年正月七日敕。道士女冠。並隶宗正寺。其崇元署今既鸿臚不管。其署请属宗正寺。敕旨。依奏。
天宝二年三月十二日。道士女冠。宜令司封检討。不须更隶宗正寺。其崇元署並停。
旧例。太皇太后皇后之亲。分为五等。皆定于司封。宗正受而统焉。若皇周亲。皇后父母为第一等。准三品。皇大功亲。皇小功亲尊属。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周亲。为第二等。准四品。皇小功亲。皇緦麻尊属。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大功亲为第三等。准五品。皇緦麻亲。为第四等。皇袒免亲。太皇太后小功卑属。皇太后皇后緦麻亲。及舅母姨夫为第五等。並准六品。其籍如州县之法。
武德元年十月二十四日詔。太仆少卿安康公袭誉。我之同姓。派別支分。惟厥祖考。世敦恭睦。特听合谱宗正。恩礼之差。同诸服属。
其年十二月六日。义安郡王李孝常。赐属籍宗正寺。
二年二月十六日。詔曰。宗绪之情。义超常品。宜有旌异。以明等级。天下诸宗姓任官者。宜在同列之上。无职任者。不在徭役之限。每州置宗师一人。以相统摄。
其年十二月四日。幽州总管燕都王罗艺。赐姓李氏。属籍宗正寺。其月十三日。曹国公徐世勣。赐姓李氏。属籍宗正寺。三年六月一日。楚王杜伏威。赐姓李氏。进封吴王。属籍宗正寺。
其年九月十九日。蔚州总管高开道。赐姓李氏。属籍宗正寺。
四年正月十四日。竇建德行台尚书令胡大恩。以安镇来降。赐姓李氏。属籍宗正寺。永徽二年九月二十一日。召宗正卿李博文问曰。比闻诸亲何以得有除属者。对曰。以属疏降尽故除。总三百余人。上曰。追远之感。实切于怀。诸亲服属虽疏。理不可降。並宜依旧编入属籍。开元十三年四月。詔嗣王有傍继者。並宜总停。
二十年七月七日詔。宗正寺官员。悉以宗子为之。
二十五年七月敕。其宗正卿丞及主簿。择宗室中才行者补授。
天宝元年七月二十三日詔。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。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。请甄敘者。源流实同。谱牒犹著。自今已后。凉武昭王孙宝已下。絳郡姑臧燉煌武阳等四公子孙。並宜隶入宗正寺。编入属籍。
五载正月十三日敕。九庙子孙。宜並升入五等亲。永为常式。至建中元年正月五日赦文。入庙子孙。非五等亲。任用如始封王廕。不限年代。补斋郎三卫。至简选日。量文武稍优与处分。
其载十一月。宗正寺奏。录事先有一员。请更置一员。从之。七载五月二十九日。宗正卿褒信王璆奏。皇妹及女。准礼出嫁后。各降本亲一等。今后並降为第二等。臣以为执礼破亲。有亏常典。宜请一切依服属等第为定。不在降服限。仍望永为常式。敕旨。依奏。大歷十三年正月。淄青节度使李正己。请附入属籍。敕旨。从之。
贞元八年。太常寺奏。乃者宗子名衔。皆云皇某亲。行於文疏曹署。此非避嫌自卑之道也。谨按仪礼曰。诸侯之子称公子。公子不得称先君。公子之子称公孙。公孙不得祖诸侯。此自卑別尊者也。又礼记曰。君有合族之道。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。郑元注云。皆臣也。不得以父兄子弟之亲。戚于君位。谓齿列也。所以尊君別嫌。今宗子若以皇字为称。以首从数为序亲。诚\非卑別于尊。不戚君位之意。又按仪礼。从父昆弟。则今同堂也。从祖昆弟。则今再从也。族昆弟。则今三从也。圣朝方崇敦敘。宜辨等威。其三从內。伏请仍旧。其余各以祖禰本封某为某王公子孙。则亲疏有伦。名礼归正。从之。
元和四年四月詔。故奉天定难功臣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李晟。宜编入属籍。又成德军节度使张宝臣。依旧赐姓李。列于属。宝臣本名忠志。初事安禄山。后事史思明。宝应初。史朝义败。宝臣开城门以纳王师。因授成德军节度使。故有是赐。
七年十二月。宗正寺奏。当司图谱官一人。准元敕。官满宜减两选。其孔目官比类。请一概例处分。敕旨。依奏。
十一年六月。宗正寺奏。当司府史元额一十六员。內八员先停减。更请二人。通前十员。从之。
长庆元年三月。宗正寺奏。贞元二十一年敕。宗子陪位。放五百七十人出身。今年敕放三百人。伏缘人数至多。不霑恩泽。白身之辈。將老村閭。乞降特恩。更放二百人出身。许之。
太和二年六月。修玉牒官屯田郎中李衢等奏。窃以圣唐玉牒。与史册並驱。立号建名。期于不朽。伏乞付宰臣商量。於玉牒之上。特创嘉名。以光帝籍。敕旨。宜以皇唐玉牒为名。
开成三年正月。宗正卿李玭奏。宗子诸亲。斋郎室长选人。准格。每年遣诸陵庙丞等充保识官。今请选人自于诸司求觅清资。及在任宗子京官。充保识。以凭给解。伏乞编入吏部选格。以为久例。敕旨。依奏。
五年正月。中书门下奏。宗子每进文疏。及举选文状。例皆称皇从高叔祖曾叔祖。既是人臣。颇乖礼敬。臣等延英已具陈奏。伏请令自今已后。应宗子文状。並令具姓氏。不得更言皇从。但令各於姓名下。称某王房。即便可以辨別。敕旨。依奏。
咸通九年敕。沙陀朱耶赤心。赐姓李氏。名国昌。籍係郑王房。以討平徐州叛卒庞勛功也。

典籍推荐

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,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处理!

Copyright © 2020-2023 城市造句词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-29

免责声明:本站非营利性站点,以方便网友为主,仅供学习。合作/投诉联系QQ:15532921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