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子语类卷第九十七 程子之书 三

作者:朱熹
此卷係遗书 中非入近思与四书 等注者,以类而从 ,为 一卷。文集附。
或问:「尹和靖言看语录,伊川云:『某在,何必看此?』此语如何?」曰:「伊川在,便不必看;伊川不在了,如何不看!」盖卿录云:「若伊川不在,则何可不读!」只是门人所编,各隨所见浅\深,却要自家分別它是非。前辈有言不必观语录,只看易传 等书 自好。天下亦无恁地道理,如此,则只当读六经,不当看论孟矣!天下事无高无下,无小无大,若切己下工夫,件件是自家底;若不下工夫,择 书 来看 亦无益。」先生又言:「语录是杂载。只如闲说一件话,偶然引上经史上,便把来 编了;明日人又隨上面去看。直是有学力,方能分晓 。」谦。以下论语录。
问:「遗书 中有十余段说佛处,似皆云形上、直內 与圣人同;却有一两 处云:『要之,其直內 者亦自不是。』此语见得甚分明。不知其它所载,莫是传 录之差?」曰:「固是。纔经李端伯吕 与叔刘 质夫记,便真;至游定夫,便错。可惜端伯与叔质夫早丧 !使此三人者在,於程门之道,必有发明。」可学谓:「此事所係非轻,先生盍作一段文字为 辨明之?」曰:「须待为 之。」因说:「芮国 器尝云:『天下无二道,圣人无两 心,如何要排佛?』」曰:「只为 无二道,故著不得它。佛法只是作一无头话相欺誑,故且恁地过;若分明说出,便穷。」可学。
记录言语难,故程子谓:「若不得某之心,则是记得它底意思。今遗书 ,某所以各存所记人之姓名者,盖欲人辨识得耳。」今观上蔡所记,则十分中自有三分以上是上蔡意思了,故其所记多有激扬发越之意;游氏所说则有温 纯不决之意;李端伯所记则平正;质夫所记虽简约,然甚明切。看得来 刘 质夫那人煞高,惜乎不寿! 广。
伊川语,各隨学者意所录。不应 一人之说其不同如此:游录语慢,上蔡语险,刘 质夫语简,永嘉诸公语絮。振。
李端伯语录宏肆,刘 质夫语记其髓。方子。
坐客有问侯先生语录异同者。曰:「侯氏之说多未通。胡先生尝荐之罗。他录作「杨 」。后延平先生与相会 ,颇谓胡先生称之过当。因言其人轻躁不定,罗先生虽以凛然严 毅之容与相待,度其颇难之。但云,其游程门之久,甚能言程门之事。然於道理未有所见,故其说前后相反,没理会 。有与龟山一书 。」贺孙。
张思叔语录多作文,故有失其本意处,不若只录语录为 善。方子。
杨 志仁问明道说话。曰:「最难看。须是轻轻地挨傍它,描摸它意思,方得。若將 来 解,解不得。须是看得道理大段熟,方可看。」节。
先生问:「近来 全无所问,是在此做甚工夫?」义刚对 :「数 日偶看遗书 数 版入心,遂乘兴看数 日。」先生曰:「遗书 录明道语,多有只载古人全句,不添一字底。如曰『思无邪』,如曰『圣人以此斋戒,以神明其德夫』!皆是。亦有重出者,是当时举此句教人去思量。』先生语至此,整容而诵「圣人以此斋戒,以神明其德夫」!曰:「便是圣人也要神明。这箇本是一箇灵圣底物事,自家斋戒,便会 灵圣;不斋戒,便不灵圣。古人所以七日戒,三日斋。」胡叔器曰:「斋戒只是敬。」曰:「固是敬,但斋较谨於戒。湛然纯一之谓斋,肃然警惕之谓戒。到湛然纯一时,那肃然警惕也无了。」义刚。
胡明仲文伊川之语而成书 ,凡五日而毕。世传 河南夫子书 ,乃其略也。方。
问:「欲取程氏遗书 中紧要言语,分为 门类,作一处看;庶得前后言语互相发明,易於融会 。如何?」曰:「若编得也好。只恐言仁处或说著义,言性处或说著命,难入类耳。」浩。学者宜先看遗书 ,次看尹和靖文字,后乃看上蔡文字,以发光彩,且已不述其说也。季通语。方。
伊川语尹曰:「夫子没而微言绝,异端起而大义乖。不知数 十年后,人將 谓我是何如人。」作说怪异模样 。又,三录中说,且得它见得不错,已是好。所以杨 谢如此。方。「改文字自是难。有时意思或不好,便把来 改;待得再看,又反不如前底。是以此见皆在此心如何,纔昏便不得。或有所迁就,或有所回避,或先有所主张,隨其意之所重,义理便差了。」器之问:「程子语有何疑处?」曰:「此等恐录得差,或恐是一时有箇意思说出,或是未定之论。今且怕把人未定之论便唤 做是,也是切害。如今言语最是难得一一恰好。或有一时意思见得是如此,它日所见或未必然。惟圣人说出,句句字字都恰好。这只是这箇心,只是圣人之心平一。」贺孙。
记录言语有不同处。如伊川江行事,有二处载:一本云:「伊川自涪陵舟行遇风,舟人皆惧 ,惟伊川不动 。岸上有负薪者,遥谓之曰:『达后如此,舍 后如此。』伊川欲答之,而舟去已远矣。」一本谓:「既至岸,或问其故。伊川曰:『心存诚\敬尔。』或曰:『心存诚\敬,曷若无心?』伊川欲与之言,已忽不见矣。」某尝谓,前说不然。盖风涛 汹 涌 之际,负薪者何以见其不惧 ?而语言又何以相闻邪?「孰若无心」之说,谓隱者既言,则趋而辟之,可也。谓其忽然不见,则若鬼物然,必不然矣。又况达之与舍, 只是一事,安得有分別邪?人杰 。
「论日之行,『到寅,寅上光;到卯,卯上光』。『电是阴阳相轧,如以石相磨而火生。』『长安西风而雨。』『因食韭,言天地间寒煖有先后。』『或传 京师少雷,恐是地有高下。』『霹雳震死,是恶 气 相击 搏。』凡此数 条者,果皆有此理否?」曰:「此皆一时谈论所及,学者记录如此。要之,天地阴阳变化之机,日月星辰运\行之度,各有成说,而未可以立谈判也。明道诗有『思入风云变態中』之语。前辈穷理,何事不极其至?今所疑数 条,其间必自有说。且『洊雷震,君子以恐惧 修省』。圣人垂训如此,则霹雳震死等事,理之所有,不可以为 无也。」謨。以下天地性理。「伊川云:『测景以三万里为 准 ,若有穷然。有至一边已及一万五千里者,而天地之运\盖如初也。』此言盖误。所谓『升降一万五千里中』者,谓冬夏日行南陆北陆之间,相去一万五千里耳,非谓周天只三万里。」閎祖。
程氏遗书 一段说日月处,诸本皆云:「不如三焦说周回而行。」不晓 其义。后见一本云:「不如旧说周回而行。」乃传 写之误。雉。
「十五卷:『必有无种之人,生於海岛。』十八卷:『太古之时,人有牛首蛇身。』『金山得龙卵,龙涌 水入寺,取卵而去。』『涪州见村民化虎。』此数 条,皆记录者之诞。」曰:「以太极之旨而论气 化之事,则厥初生民,何种之有?此言海岛无人之处,必有无种之人,不足多怪也。龙亦是天地间所有之物,有此物则有此理,取卵而去,容或有之。村民化虎,其说可疑。或恐此人气 恶 如虎,它有所感召,未足深较也。」謨。
问:「遗书 中有数 段,皆云人与物共有此理,只是气 昏推不得,此莫只是大纲言其本同出?若论其得此理,莫已不同?」曰:「同。」曰:「既同,则所以分人物之性者,却是於通塞上別。如人虽气 稟异而终可同,物则终不可同。然则谓之理同则可,谓之性同则不可。」曰:「固然。但隨其光明发见处可见,如螻蚁君臣之类。但其稟形既別,则无復 与人通之理。如獮猴形与人略似,则便有能解;野狐能人立,故能为 怪;如猪则极昏。如草木之类,荔枝牡丹乃发出许多精英,此最难晓 。」可学。
伊川说海沤一段,与横渠水冰说不爭多。可学。
问:「程子说性一条云:『学者须要识得仁体。若知见得,便须立诚\敬以存之。』是如何?」曰:「公看此段要紧是那句?」曰:「是『诚\敬』二字上。」曰:「便是公不会 看文字。它说要识仁,要知见得,方说到诚\敬。末云:『吾之心,即天地之心;吾之理,即万物之理;一日之运\,即一岁之运\。』这几 句说得甚好。人也会 解得,只是未必实见得。向编近思录,欲收此段,伯恭以为 怕人晓 不得,错认了。程先生又说:『性即理也』,更说得亲切。」曰:「佛氏所以得罪於圣人,止缘它只知有一身,而不知有天地万物。」曰:「如今人又忒煞不就自身己理会 。」又问:「『性即理』,何如?」曰:「物物皆有性,便皆有其理。」曰:「枯槁之物,亦有理乎?」曰:「不论枯槁,它本来 都有道理。」因指案上花瓶云:「花瓶便有花瓶底道理,书 灯 便有书 灯 底道理。水之润下,火之炎上,金之从 革,木之曲直,土之稼穡,一一都有性,都有理。人若用之,又著顺它理,始得。若把金来削 做木用,把木来 鎔做金用,便无此理。」曰:「『西铭之意,与物同体』,体莫是仁否?」曰:「固是如此。然怎生见得意思是如此?与物同体固是仁,只便把与物同体做仁不得。恁地,只说得箇仁之躯壳 。须实见得,方说得亲切。如一碗灯 ,初不识之;只见人说如何是灯 光,只恁地摶 摸,只是不亲切。只是便把光做灯 ,不得。」贺孙。
明道言「学者须先识仁」一段,说话极好。只是说得太广,学者难入。人杰 。
问:「一段说性命,下却云『见於事业之谓理』。『理』字不甚切。」曰:「意谓理有善有恶 ,但不甚安。」良久,又曰:「上两 句正是『天命之谓性』,下一句是『率性之谓道』。中庸是就天性上言,此是就事物上言,亦无害。」可学。
吕 与叔谓养气 可以为 养心之助。程先生以为 不然,养心只是养心,又何必助?如为 孝只是为 孝,又何必以一事助之?某看得来 ,又不止此。盖才养气 ,则其心便在气 上了,此所以为 不可也。广。
吕 与叔言养气 可以为 养心之助,程先生大以为 不然。某初亦疑之,近春来 方信。心死在养气 上,气 虽得其养,却不是养心了。方子。问:「吕 与叔有养气 之说,伊川有数 处皆不予之。养气 莫亦不妨?只是认此为 道,却不是。」曰:「然。」又问:「一处说及平日思虑,如何?」曰:「此处正是微涉於道,故正之。」可学。
「遗书 论命处,注云:『圣人非不知命,然於人事不得不尽。』如何?」曰:「人固有命,可是不可不『顺受其正』,如『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』是。若谓其有命,却去巖墙之下立,万一倒覆压 处,却是专 言命不得。人事尽处便是命。」去偽 。问:「『观鸡雏,此可观仁』,何也?」曰:「凡物皆可观,此偶见鸡雏而言耳。」小小之物,生理悉具。必大。仲思问:「遗书 云,看鸡雏可以观仁,如何?」曰:「既通道理后,这般箇久久自知之。记曰:『善问者如攻坚 木,先其易者,后其难者。』所以游先生问『阴阳不测之谓神』,而程子问之曰:『公是拣 难底问?是疑后问?』故昨日与公说,读书 ,须看一句后,又看一句;读一章后,又读一章。格物,须格一物后,又格一物。见这箇物事道理既多,则难者道理自然识得。」驤。问:「遗书 谓切脉可以体仁,莫是心诚\求之之意否?」曰:「还是切脉底是仁?那脉是仁?」曰:「切脉是仁。」曰:「若如此,则当切脉时,又用著箇意思去体仁。」復 问蜚卿曰:「仲思所说如何?」曰:「以伯羽观之,恐是观鸡雏之意。」曰:「如何?」曰:「鸡雏便是仁也。」曰:「切脉体仁又如何?」曰:「脉是那血气 周流,切脉则便可以见仁。」曰:「然。恐只是恁地。脉理贯通乎一身,仁之理亦是恁地。」又问:「鸡雏如何是仁?」道夫曰:「先生尝谓初与嫩底便是。」曰:「如此看,较分明。盖当是时饮啄自如,未有所谓爭斗侵陵之患者,只此便是仁也。」道夫。
致道问:「『仁则一,不仁则二』,如何?」曰:「仁则公,公则通,天下只是一箇道理。不仁则是私意,故变诈百出而不一也。」时举。
问:「和靖语录中有两 段言仁:一云:『某谓仁者公而已。伊川曰:「何谓也?」曰:「能好人,能恶人 。」伊川曰:「善涵养。」』又云:『某以仁,惟公可尽之。』伊川曰:『思而至此,学者所难及也。天心所以至仁者,惟公耳。人能至公,便是仁。』」先生曰:「『人能至公,便是仁』,此句未安。然和靖言仁,所见如此。」问:「伊川何不以一二语告之?」曰:「未知其如何。」可学。
伊川言:「一心之谓诚\,尽心之谓忠。」某看忠有些子是诚\之用。「如恶 恶 臭,如好好色。」十分真实,恁地便是诚\;若有八九分恁地,有一分不恁地,便是夹杂些虚偽 在內 ,便是不诚\。忠,便是尽心,尽心亦是恁地,便有些子是诚\之用。贺孙。「一心之谓诚\,尽己之谓忠。」诚\是实理自然如此,此处却不曾带 那动 ,只恁地平放在这裏。忠却是处事待物见得,却是向外说来 。端蒙。「尽心之谓忠,一心之谓诚\,存於中之谓孚,见诸事之谓信。」问「中孚」之义,先生引伊川。盖「孚」字从 「爪」,从 「子」,取鸟抱卵之义。言人心之所存者,实有是物也。僩。
问:「诚\然后能敬。未知诚\,须敬然后诚\。『敬小诚\大』,如何说?」曰:「必存此实理方能敬。只是此一『敬』字,圣人与学者深浅\自异。」可学。
问:「程子曰『天下善恶 皆天理』,何也?」曰:「惻 隱是善,於不当惻 隱处惻 隱即是恶 ;刚断 是善,於不当刚断 处刚断 即是恶 。虽是恶 ,然原头若无这物事,却如何做得?本皆天理,只是被人欲反了,故用之不善而为 恶 耳。」必大。
问:「『善恶 皆天理』,如何?」曰:「此只是指其过处言。如『惻 隱之心,仁之端』,本是善,纔过,便至於姑息;『羞恶 之心,义之端』,本是善,纔过,便至於残忍。故它下面亦自云:『谓之恶 者,本非恶, 但或过或不及,便如此。』」文蔚。
问:「『天下善恶 皆天理。』杨 墨之类,只是过不及,皆出於仁义,谓之天理,则可。如世之大恶 ,谓之天理,可乎?」曰:「本是天理,只是翻了,便如此。如人之残忍,便是翻了惻 隱。如放火杀 人,可谓至恶; 若把那去炊饭,杀 其人之所当杀 ,岂不是天理,只缘翻了。道理有背有面,顺之则是,背之则非。缘有此理,方有此恶 。如沟 渠至浊 ,当初若无清冷底水,缘何有此?」
或问:「『善恶 皆天理也。』若是过与不及,些小恶 事,固可说天理。如世间大罪恶 ,如何亦是天理?」曰:「初来 本心都自好,少间多被利害遮蔽。如残贼\之事,自反了惻 隱之心,是自反其天理。」贺孙问:「既是反了天理,如何又说『皆天理也』?莫是残贼\底恶, 初从 羞恶 上发;淫溺贪欲底恶 ,初从 惻 隱上发;后来都 过差了,原其初发都是天理?」曰:「如此说,亦好。但所谓反者,亦是四端中自有相反处。如羞恶 ,自与惻 隱相反;是非,自与辞逊相反。如公说,也是好意思,因而看得旧一句不通处出。如『用人之智去其诈,用人之勇去其暴』,这两 句意分晓 。惟是『用人之仁去其贪』一句没分晓 。今公说贪是爱 上发来 ,也是。思之,是淳善底人易得含胡苟且,姑息贪恋 。」贺孙。
善,只是当恁地底;恶 ,只是不当恁地底。善恶皆 是理,但善是那顺底,恶 是反转来 底。然以其反而不善,则知那善底自在,故「善恶 皆理」也,然却不可道有恶 底理。端蒙。
问:「『天只是以生为 道,继此生理便是善。』善便有一箇元底意思,生便是继,如何分作两 截?」曰:「此亦先言其理之统如此,然亦未甚安。有一人云:『「元」,当作「无」。』尤好笑!」可学。
孟子说「性善」,是就用处发明人性之善;程子谓「乃极本穷原之性」,却就用处发明本理。人杰 。
季容甫问:「『中理在事,义在心』,如何?」曰:「中理,只是做得事来 中理;义,则所以能中理者也。义便有拣 择 取舍,易传 曰:『在物为 理,处物为 义。』」。问:「『天地设位』一段,明道云见刘 质夫录论人神处。『天地设位』,合道『易』字,道它字不得。不知此说如何?」曰:「明道说话,自有不论文义处。」可学。
问:「遗书 有『古言干坤不用六子』一段,如何?」曰:「此一段,却主张是自然之理。又有一段,却不取。」可学。
问遗书 首卷「体道」之说。曰:「『体』,犹体当、体究之『体』,言以自家身己去体那道。盖圣贤所说无非道者,只要自家以此身去体它,令此道为 我之有也。如克己,便是体道工夫。」僩。以下为 学工夫。
「谢氏记明道语:『既得后,须放开。』此处恐不然。当初必是说既得后,自然从 容不迫,它记得意错了。谢氏后来 便是放开。周恭叔又是放倒。」因举伊川谓「持之太甚,便是助长」。「亦须且恁去。助长固是不好,然合下未能到从 容处,亦须且恁去,犹愈於不能执 捉者。」淳。
「既得后,须放开。」此亦非谓须要放开,但谓既有所得,自然意思广大,规模开扩。若未能如此,便是未有得,只是守耳。盖以放开与否为 得与未得之验。若谓有意放开,则大害事矣!上蔡谓周恭叔放开太早,此语亦有病也。
论遗书 中说「放开」二字。先生曰:「且理会 收敛 。」问:「昨日论横渠言『得尺守尺,得寸守寸』,先生却云『须放宽地步』,如何?」曰:「只是且放宽看將 去,不要守杀 了。横渠说自好。但如今日所论,却是太局促了。」德明。
先生问:「遗书 中『欲夹持这天理,则在德』一段,看得如何?」必大对 曰:「中庸所谓『苟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』。」先生默然久之。必大问如何。曰:「此亦说得,然只是引证。毕竟如何是德?」曰:「只是此道理,因讲习躬行后,见得是我之所固有,故守而勿失耳。」曰:「寻 常看『据 於德』,如何说?」必大以横渠「得寸守寸,得尺守尺」对 。曰:「须先得了,方可守。如此说上,依旧认『德』字未著。今且说只是这道理,然须长长提撕,令在己者决定是做得如此。如方独处默坐,未曾事君亲,接朋友,然在我者已浑全是一箇孝弟忠信底人。以此做出事来 ,事亲则必孝,事君则必忠,与朋友交则必信,不待旋安排。盖存於中之谓德,见於事之谓行。易曰『君子以成德为 行』,正谓以此德而见诸事耳。德成於我者,若有一箇人在內 ,必定孝弟忠信,断 不肯为 不孝不弟不忠不信底事,与道家所谓『养成箇婴 儿 在內 』相似。凡人欲边事,这箇人断 定不肯教自家做。故曰『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』。谓虽未曾说出来 时,存於心中者,已断 是如此了,然后用得戒慎恐惧 存养工夫。所以必用如此存养者,犹恐其或有时间断 故耳。程子所谓『须有不言而信者』,谓未言动 时,已浑全是箇如此人,然却未有跡之可言,故曰『言难为 形状 。』又言:『学者须学文,知道者进德而已。有德,则「不习无不利」。』自初学者言之,它既未知此道理,则教它认何为 德?故必先令其学文。既学文后,知得此道理了,方可教其进德。圣人教人,既不令其躐等级做进德工夫,不令其止於学文而已。德既在己,则以此行之耳,不待外面勉强旋做,故曰『有德,则「不习无不利」』。凡此工夫,全在收敛 近裏而已。中庸末章发明此意,至为 深切。自『衣锦\尚絅』以下皆是,只暗暗地做工夫去。然此理自掩蔽不得,故曰『闇然而日章』。小人不曾做时,已报 得满地人知,然实不曾做得,故曰『的然而日亡』。『淡而不厌,简而文,温 而理』,皆是收敛 近裏。『知远之近,知风之自,知微之显』,一句紧一句。」先生再三诵此六言,曰:「此工夫似淡而无味,然做时却自有可乐 ,故不厌;似乎简略,然大小精粗秩然有序,则又不止於简而已。『温 而理』,温 厚似不可晓 ,而条目不可乱,是於有序中更有分別。如此入细做工夫,故能『知远之近,知风之自,知微之显』。夫见於远者皆本於吾心,可谓至近矣,然犹以己对 物言之。『知风之自』,则知凡见於视听举动 者,其是非得失,必有所从 来 ,此则皆本於一身而言矣。至於『知微之显』,则又说得愈密。夫一心至微也,然知其极,分明显著。学者工夫能如此收敛 来 ,方可言德,然亦未可便谓之德,但如此则可以入德矣。其下方言『尚不愧於屋漏』,盖已能如此做入细工夫,知得分明了,方能慎独涵养。其曰『不动 而敬,不言而信』,盖不动 不言时,已是箇敬信底人了。又引诗『不显维德』,『予怀 明德』,『德輶如毛』言之,一章之中皆是发明箇『德』字。然所谓德者,实无形状 ,故以『无声臭』终之。」必大。
伊川云:「敬则无己可克。」其说高矣。然夫子当时只告顏子以「克己復 礼」而已。盖敬是常常存养底道理,克己是私欲发时便与克除去,两 不相妨。孔子告顏子克己之论,下面又有「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」之语在。璘。
问:「主敬不接视听,须得如此否?」曰:「盖有此样 人,如许渤之类。」「心要活。」活,是生活之「活」,对 著死说。活是天理,死是人欲。必大录云:「天理存则活,人欲用则死。」周流无穷,活便能如此。。
伯丰问:「程子曰『觉悟便是信』,如何?」曰:「未觉悟时,不能无疑,便半信半不信。已觉悟了,別无所疑,即是信。」。
「何以窒慾?伊川曰:『思。』此莫是言慾心一萌,当思礼义以胜 之否?」曰:「然。」又问:「思与敬如何?」曰:「人於敬上未有用力处,且自思入,庶几 有箇巴揽处。『思』之一字,於学者最有力。」去偽 。
「惟思为 能窒慾,如何?」曰:「思与观同。如言『第能於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』。盖是非既见,自然欲不能行。」升卿。
「思可以胜 慾,亦是。」曰:「莫是要唤 醒否?」曰:「然。」
蔡问:「程子曰:『要息思虑,便是不息思虑。』」曰:「思虑息不得,只敬便都没了。」淳。
上床断 不可思虑事为 ,思虑了,没顿放处。如思虑处事,思虑了,又便做未得;如思量作文,思量了,又写未得,遂只管展转思量起来 。便尽思量,不过如此。某旧来 缘此不能寐,寧可呼灯 来 隨手写了,方睡得著。程子赠温 公数 珠,只是令它数 数 而已,如道家数 息是也。。问:「『事上之道莫若忠,待下之道莫若恕。』莫是因事言之?」曰:「此说不知如何,郭子和亦如此说。如絜矩,岂无事上之恕?」可学。
程子曰:「积习尽有功。」礼在何处积习?在学者事到积习熟时,即和礼亦不见矣。必大。
问:「『从 善如登』,是进向上底意?抑难底意?」曰:「从 善积累之难,从 恶 沦胥之易。从 善却好,然却难;从 恶 ,便陷得易了。」淳。问苏季明「治经、传 道」一段。曰:「明道只在居业上说。忠信便是诚\。」曰:『诚\』字说来 大,如何执 捉以进德?」曰:「由致知格物以至诚\意处,则诚\矣。」曰:「此是圣人事,学者如何用功?」曰:「此非说圣人,乃是言圣人之学如此。若学者则又有说话。干言圣人之学,故曰『忠信所以进德,修辞立其诚\所以居业』。坤言贤人之学,故曰『敬以直內 ,义以方外』。忠信便是在內 ,修辞是在外。」问:「何不说事?却说辞?」曰:「事尚可欺人,辞不可揜,故曰『言顾行,行顾言』。」曰:「既分圣贤之学,其归如何?」曰:「归无异。但著干所言,便有自然底意思;坤所言,只是作得持守,终无自然底气 象。正如孔子告顏渊以克己,而告仲弓以敬恕。」曰:「伊川云:『敬则无己可克,则又与顏渊无异矣。』」曰:「不必如此看,且各就门户 做。若到彼处自入得,尤好。只是其分界自如此。」可学。
问:「伊川语龟山:『勿好著书 ,著书 则多言,多言则害道。』如何?」曰:「怕分却心,自是於道有害。」大雅。
居甫问:「伊川云:『隨时变易,乃能常久。』不知既变易,何以反能久?」曰:「一出一入乃能常,如春夏秋冬,乃天地之常久。使寒而不暑,暑而不寒,安能常久!」可学。吕 舍人记伊川说「人有三不幸」,以为 有高才能文章,亦谓之不幸。便是这事乖,少间尽被这些子能解担 阁了一生,便无暇子细理会 义理。只从 外面见得些皮肤,便说我已会 得,笔下便写得去,自然无暇去讲究那精微。被人扛得来 大,又被人以先生长者目我,更不去下问。少间传 得满乡满保,都是这般种子。横渠有一段说:「人多为 人以前辈见处,每事不肯下问,坏 了一生。我寧终是不知。」此段最好看。僩。
「自家既有此身,必有主宰。理会 得主宰,然后隨自家力量穷理格物;而合做底事,不可放过些子。」因引程子言:「如行兵,当先做活计。」节。
问:「『以物待物』一段,上文云:『安可使小者亦大!』下又云:『用一心而处之。』意似相背。」曰:「『一心而处之』,只是言尽吾心耳。」可学。「乐 意相关禽对 语,生香不断 树 交花。」程子云:「可以见得浩然之气 。」先生云:「此只是无间断 之意,看『相关对 语』,『不断 交花』,便见得。」端蒙。
问:「遗书 云:『尧 舜几 千年,其心至今在。』何谓也?」曰:「此是心之理,今则分明昭昭,具在面前。」淳。以下圣贤及先儒。
问:「伊川言:『「象忧亦忧,象喜亦喜」,与孔子「微服而过宋」相类。』」曰:「舜知象之將 杀 己,而象忧则亦忧,象喜则亦喜。孔子知恒魋必不能害,而又微服过宋。此两 事若相拗,然皆是『道並行而不相悖』,故云相类。非谓舜与孔子事一一相类也。」銖。节录云:「舜知象欲杀 己而不防,夫子知桓魋不能杀己 而微服,此两 事甚相拗。故伊川曰『相类』。」
问:「伊川曰:『圣人与理为 一,无过不及,中而已。』敢问:顏子择 乎中庸,未见其止,叹夫子瞻前忽后;则过不及虽不见於言行,而亦尝动 於心矣。此亦是失否?」曰:「此一段说得好。圣人只是一箇中底道理。」去偽 。
问:「『有顏子之德,则孟子之事功自有』,与说才、诚\处一段不同。恐彼是说天资之才,与此才別。到得理明,无不可用,是理明则天资之才不用?」曰:「然。」可学。
周茂叔纳拜已受去,如何还?可学。
问:「遗书 中说孔孟一段,看见不甚有异,南轩好提出。」曰:「明道云『我自做天裏』,此句只是带过。后来 却说是以天自处,便错了。要之,此句亦是明道一时之意思如此。今必欲执 以为 定说,却向空去了!」可学。
问:「明道行状 谓未及著书 ,而今有了翁所跋中庸,何如?」曰:「了翁初得此书 ,亦疑行状 所未尝载,后乃谓非明道不能为 此。了翁之姪 几 叟,龟山之婿也。翁移书 曰:『近得一异书 ,吾姪 不可不见。』几 叟至,次日,翁冠带 出此书 。几 叟心知其书 非是,未敢言。翁问曰:『何疑?』曰:『以某闻之龟山,乃与叔初年本也。』翁始觉,遂不復 出。近日陆子静力主以为 真明道之书 。某云:『却不要与某爭。某所闻甚的,自有源流,非强说也。』兼了翁所举知仁勇之类,却是道得著;至子静所举,没意味也。」道夫。
「伊川前后进讲,未尝不斋戒,潜思存诚\。如此,则未进讲已前还有间断 否?」曰:「不然。寻 常未尝不诚\,只是临见君时,又加意尔,如孔子沐浴而告哀公是也。」去偽 。
问:「伊川临终时,或曰:『平生学底,正要今日用。』伊川开目曰:『说要用,便不是。』此是如何?」曰:「说要用,便是两 心。」僩。
魏问:「横渠言:『十五年学「恭而安」,不成。』明道曰:『可知是学不成,有多少病在。』莫是如伊川说:『若不知得,只是覷却尧 学它行事,无尧 许多聪明睿知,怎生得似它动 容周旋中礼?』」曰:「也是如此。更有多少病。」良久曰:「人便是被一箇气 质局定,变得些子了,又更有些子;变得些子,又更有些子。」又云:「圣人『发愤忘食,乐 以忘忧』,发愤便忘食,乐 便忘忧,直是一刀两 段,千了万当!圣人固不在说,但顏子得圣人说一句,直是倾肠倒肚,便都了;更无许多廉纤缠绕,丝来 线去。」问:「横渠只是硬把捉,故不安否?」曰:「它只是学箇恭,自验见不曾熟;不是学箇恭,又学箇安。」
程先生幼年屡 说须要井田封建,到晚年又说难行,见於畅 潜道录。想是它经歷世故之多,见得事势 不可行。淳。
问「古不必?」一段。曰:「此是说井田。伊川高明,必见得是无不可行。然不如横渠更验过,则行出去无窒碍。」必大。
「古不必验」,因横渠欲置田验井田,故云尔。伊川说话,多有如此处。可学。范纯父言:「今人陈乞恩例,义当然否,人皆以为 本分,不为 害。」伊川曰:「只为 而今士大夫道得箇『乞』字惯,却动 不动 又是乞也。」因问:「陈乞封父祖如何?」伊川云:「此事体又別。」再三请益,但云:「其说甚长,待別时说。」先生云:「某因说『甚长』之意思之,后来 人只是投家状 ,便是陈乞了。以至入仕,事事皆然。古者人有才德,即举用。当时这般封赠,朝廷自行之,何待陈乞!程先生之意恐然也。观后来郊 恩都不曾为 太中陈请,则乞封赠,程先生亦不为 之矣。」扬。
问:「伊川於陈乞封父母之问云:『待別时说。』过谓此自出朝廷合行之礼,当今有司检举行下,亦不必俟陈乞也。」答云:「如此,名义却正。」过。
问:「谢显道初见明道,自负该博,史书 尽卷不遗一字。明道曰:「贤却记得许多,可谓玩物丧 志!』谢闻此言,汗流浹 背,面发赤。明道曰:『即此是「惻隱之心」。』夫为 师问所折难,而愧形於顏色,与惻 隱之心似不相属 。明道乃云尔者,何也?」曰:「此问却要商量,且何不曰『羞恶 之心』,而谓之『惻 隱之心』?诸公试各以己意言之。」黎季成对 曰:「此恐是识痛痒底道理。」先生未以为 然。次日,復 以此请问。先生曰:「只是谢显道闻明道之言,动 一动 。为 它闻言而动, 便是好处,却不可言学者必欲其动 。且如惻 隱、羞恶、 辞逊、是非,不是四件物,合下都有。『偏言则一事,总言则包四者』,触其一则心皆隨之。言『惻 隱之心』,则羞恶 、辞逊、是非在其中矣。」又曰:「此心之初发处乃是惻 隱,如有春方有夏,有惻 隱方有羞恶 也,如根蔕相连。」盖卿。
伊川问和靖:「近日看大学功夫如何?」和靖曰:「只看得『心广体胖』处意思好。」伊川曰:「如何见得好?」尹但长吟「心广体胖」一句而已。看它一似瞒人,然和靖不是瞒人底人。公等读书 ,都不见这般意思。僩。又举程子之言,谓陈平「知宰相之体」。先生问:「如何是『理阴阳』?」过未对 。曰:「下面三语,便是『理阴阳』。」过。以下杂类。问:「程先生云:『自汉以来 ,儒者皆不识此。』」曰:「如仲舒语,只约度有这物事。韩退之虽知有这物事,又说得太阔疏了。」燾。
鲁叔问:「温 公薨背,程子以郊礼成,贺而不弔,如何?」曰:「这也可疑。」或问:「贺则不弔,而国 家事体又重,则不弔似无可疑。」曰:「便是不恁地。所以东坡谓『子於是日哭则不歌』,即不闻歌则不哭。盖由哀而乐 则难,由乐 而哀则甚易。且如早作乐 而暮闻亲属 緦麻之戚,不成道既歌则不哭!这箇是一脚长,一脚短,不解得平。如所谓『三揖而进,一辞而退』,不成道辞亦当三!这所在以某观之,也是伊川有些过处。」道夫问:「这事,且看温 公讳日与礼成日同,则弔之可也。或已在先,则更差一日,亦莫未有害否?」曰:「似乎在先。但势 不恁地,自是合如此。只如『进以礼,退以义』,『罪疑惟轻,功疑惟重』,天下事自是恁地称停不得。」道夫。
问:「王祥孝感事,伊川说如何?」曰:「程先生多有此处,是要说物我一同。然孝是王祥,鱼是水中物,不可不別。如说感应 ,亦只言己感,不须言物。」可学。
问:「伊川『夺嫡』之说,不合礼经,是当时有遗命?抑后人为 之邪?」先生曰:「亦不见得如何,只侯师圣如此说。」问:「此说是否?」曰:「亦不见得是如何。」淳。
「世间有鬼神冯依言语者,盖屡 见之,未可全不信。本卷何以曰『师巫降言无此理』?又好谈鬼神者,假使实有闻见,亦未足信。或是心病,或是目病,外书却言『不信神怪不可,被猛撞出来 后,如何处置』?」先生曰:「神怪之说,若犹未能自明,鲜有不惑者。学者惟当以正自守,而穷理之有无,久久当自见得。读书讲明义理,到此等处虽有不同,姑闕其疑,以俟它日,未晚也。」謨。「程先生谓:『庄生形容道体之语,尽有好处。老氏「谷神不死」一章最佳。』『庄子云:「嗜慾深者,天机浅\。」此言最善』。又曰:『谨礼不透者,深看庄子。』然则庄老之学,未可以为 异端而不讲之耶?」曰:「『君子不以人废言』,言有可取,安得而不取之?如所谓『嗜慾深者,天机浅\』,此语甚的当,不可尽以为 虚无之论而妄訾之也。」謨曰:「平时虑为 异教所汨,未尝读庄老等书 ,今欲读之,如何?」曰:「自有所主,则读之何害?要在识其意所以异於圣人者如何尔。」謨。以下异端。
遗书 说:「老子言杂,阴符经却不杂,然皆窥测天道而未尽者也。」程先生可谓言约而理尽,括尽二书曲 折。友仁。
「持国 曰:『道家有三住:心住则气 住,气 住则神住。此所谓「存存守一」。』伯淳曰:「『此三住者,人终食之顷未有不离者,其要只在收放心。』此则明道以持国 之言为 然,而道家『三住』之说为 可取也。至第二卷,何以有曰:『若言神住气 住,则是浮屠入定之法。虽言养气, 亦是第二节事?』若是,则持国 当日之论,容有未尽者,或所记未详,如何?」曰:「二程夫子之为 教,各因其人而隨事发明之,故言之抑扬亦或不同。学者於此等处,必求其所以为 立言之意。倘自为 窒塞,则触处有碍矣。与持国 所言,自是于持国 分上当如此说,然犹卒归於收放心。至辟之以为 浮屠入定之说者,是必严 其辞以启 迪后进,使先人之初不惑乎异端之说云尔。」謨。
「外书 录伊川语:『今僧家读一卷经,便要一卷经中道理受用。儒者读书 ,却只闲了,都无用处!』又,明道尝至禪房,方饭,见其趋进揖逊之盛,叹曰:『三代威仪,尽在是矣!』二说如何?」曰:「此皆叹辞也。前说叹后之学者不能著实做工夫,所以都无用处;后说叹吾儒礼仪反为 异端所窃取。但其间记录未精,故语意不圆,所以为 可疑耳。」謨。
「李端伯所记第一条,力辟释氏说出山河大地等语,歷举而言之。至论圣人之道,则以为 明如日星。及其终也,以为 会 得此『便是会 禪』。至与侯世兴讲孟子『浩然之气 』,则举禪语为 况云:『事则不无,擬心则差。』十五卷论中庸言『无声无臭』,胜 如释氏言『非黄非白』;似又以中庸之言,下与释氏较胜 负。至如所谓洒扫 应 对 ,与佛家默然处合;与陈莹中论『天在山中,大畜』,是『芥子纳须弥』,所引释氏语不一而足。如其辟异端之严 ,而记者多录此,何耶?」曰:「韩持国 本好佛学,明道与语,而有『便是会 禪』之说者,盖就其素所讲明者因以入之。今人多说辟异端,往往於其教中茫然不知其说,冯虚妄语,宜不足以服之。如明道诸先生实尝深究其说,尽得其所以为 虚诞怪僻之要领;故因言所及,各有其旨,未可以为 苟徇其说也。」謨。问:「遗书 首篇,明道与韩持国 论禪一段,看来韩持国 只是晓 得那低底禪。尝见范蜀公与温 公书 ,说韩持国 为 禪作祟,要想得山河大地无寸土,不知还能无寸土否?可將 大乐 与唤 醒归这边来 。今观明道答它:『至如山河大地之说,是它山河大地,又干你何事?』想是持国 曾发此问来 ,故明道如此说。不知当初韩持国 合下被甚人教得箇矮底禪如此?然范蜀公欲以大乐 唤 醒,不知怎生唤 得它醒?它方欲尽扫 世间之物归于至静,而彼欲以闹底物引之,亦拙矣。况范蜀公之乐 ,也可可地。」用之问:「此等说,如何是矮底禪?岂解更有一般高底禪?」曰:「不然。它说世间万法皆是虚妄,然又都是真实。你攻得它前面一项破,它又有后面一项,攻它不破。如明道云:『若说幻为 不好底性,则请別寻 一箇好底性来 ,换了此不好底性。』此语也攻它不破。它元不曾说这箇不是性,它也说『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』,何尝说这箇不是性?你说『性外无道,道外无性』,它又何尝说『性外有道,道外有性』来 ?它之说,有十分与吾儒相似处,只终不是。若见得吾儒之说,则它之说不攻自破,所以孟子说『遁辞知其所穷』。它到说穷处,便又有一样 说话,如云世间万法都是虚妄,然又都是真实。此又是如何?今不须穷它,穷得它一边,它又有一边,都莫问它。只看得自家『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』分晓 了,却略將 它说看过,便见它底不是。所以明道引孔子『「予欲无言」,子贡曰:「子如不言,则小子何述焉?」子曰:「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!」』只看这数 句,几 多分晓 !也不待解说。只是玩味久之,便见。『天高地下,万物散殊,而礼制行矣;流而不息,合同而化,而乐 兴焉。』『天有四时,春夏秋冬,风雨霜露,无非教也;地载神气 ,神气风霆,风霆流形,庶物露生,无非教也。』多少分晓 !只是人自昏了,所以道理也要箇聪明底人看,一看便见,也是快活人。而今如此费人口颊,犹自不晓 。」又曰:「释迦佛初间入山修行,它也只是厌恶 世諦,为 一身之计。观它修行大故用功,未有后来 许多禪底说话。后来 相传 ,一向说开了。」僩。
伊川谓:「释氏之见,如管中窥天,只见直上,不见四旁。」某以为 不然。释氏之见,盖是瞥见水中天影耳。方子。
「禪家言性,犹日下置器」,谓轮回也,如以蚁性与牛,是倾此於彼。方子。
问:「昨日先生说佛氏『但愿空诸所有』,此固不是。然明道尝说胸中不可有一事,如在试院推算康节数 ,明日问之,便已忘了。此意恐亦是『空诸所有』底意。」曰:「此出上蔡语录中,只是录得它自意,无这般条贯。顏子『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不失』,孟子『必有事焉而勿忘』,何尝要人如此?若是箇道理,须著存取。只如易系说『过此以往,未之或知』,亦只是『虽欲从 之,末由也已』之意。在它们说,便如鬼神变怪,有许多不可知底事。」德明。以下论记录之疑。
伊川曰:「实理者,实见得是,实见得非。」实理与实见不同。今合说,必记录有误。盖有那实理,人须是实见得。见得恁地確定,便有实见得,又都闲了。淳。
先生顾陈安卿曰:「伊川说实理,有不可晓 处。云:『实见得是,实见得非。』恐是记者之误,『见』字上必有漏落。理自是理,见自是见。盖物物有那实理,人须是实见得。」义刚曰:「理在物,见在我。」曰:「是如此。」义刚。
问:「『不当以体会 为 非心』,是如何?」曰:「此句晓 未得。它本是辟横渠『心小性大』之说。心性则一,岂有小大!横渠却自说『心统性情』,不知怎生却恁地说?」
问:「『不当以体会 为 非心,故有「心小性大」之说』,如何是体会 ?」曰:「此必是横渠有此语,今其书 中失之矣。横渠云『心御见闻,不弘於性』,却做两 般说。渠说『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』处云:『心能检其性,人能弘道也;性不知检其心,非道弘人也。』此意却好。又不知它当初把此心、性作如何分?横渠说话有差处,多如此。」可学。
问:「游定夫所记,如云:『一息不存,非中也。』又曰:『君子之道,无適不中,故其心与中庸合。』此处必是记录时失正意。」曰:「不知所记如何,其语极难晓 。」可学。
问:「游定夫记程先生语,所谓:『一物不该,非中也;一事不为 ,非中也;一息不存,非中也。何哉?为 其偏而已矣。』观其意,盖以中为 理,偏为 不周遍之意。『一物不该,一事不为 』,是说无物不有之意;『一息不存』,是说无时不然之意。是否?」曰:「便是它说『中』字不著。中之名义不如此。它说『偏』字却是一偏,一偏便不周遍,却不妨。但定夫记此语不亲切,不似程先生每常说话,缘它夹杂王氏学。当时王氏学盛行,薰炙得甚广。一时名流如江民表彭器资邹道卿陈了翁,皆被薰染,大片说去。」銖。
问:「『自性而行,皆善也』以下,当初必是以同此性,而於其上如此分別,记录不真了。」曰:「然。」可学。
问称性之善一段。曰:「不是。」又问:「心如何有形?」曰:「张敬夫极善此二字。」曰:「当初意思必是以心比性,有少模倣,故记如此。」曰:「然。」可学。「学者不可以不诚\」一段,不是。可学。问:「『內 外得』一段,亦大宽。」曰:「然。」可学。「物各付物,不役其知,便是致知,然最难。」此语未敢信,恐记者之误。人杰 。
问:「遗书 有一段云:『「致知在格物」,物来则知起。物各付物,不役其知,则意自诚\。』比其它说不同,却不曾下格物工夫。」曰:「不知此一段如何。」又问:「『物来 则知起』,似无害。但以下不是。」曰:「亦须格,方得。」可学。
问「用方知,不用则不知」。曰:「这说也是理会 不得,怕只是如道家通得未来 底事。某向与一术者对坐 ,忽然云:『当有某姓人送简至矣。』久之,果然。扣之,则云:『某心先动 了,故知。』所谓用与不用,怕如此。恐伊川那时自因问答去,今不可晓 。要附在『至诚\之道可以前知』解中,只搅得鶻突,没理会 。」贺孙。
问:「遗书 中云:『圣人於易言「无思无为 」,此戒夫作为 。』此句须有错。」曰:「疑当作『此非戒夫作为 』。」可学。
问「思入风云变態中」。曰:「言穷理精深,虽风云变態之理,思亦到。」节。以下文集。
明道诗:「不须愁日暮,天际是轻阴。」龟山语录说是时事。梅台诗亦说时事。璘。
明道诗云:「旁人不识予心乐 ,將 谓偷闲学少年。」此是后生时,气 象眩露,无含蓄。
「有鍾粹美兮,会 元之期。」元气 会 则生圣贤。歷家谓十一月朔夜半甲子冬至,自是难得遇也。砥。问:「吕 与叔问中处,『中者道之所从 出』,某看吕 氏意如何?」曰:「性者,道之所从 出云尔。『中,即性也』,亦是此意。只是名义未善,大意却不在此。如程先生云『中,即道也』,若不论其意,亦未安。」曰:「『中即道也』,未安。谓道所从 出,却是就人为 上说,已陷了。」又云:「『中即道也』,却亦不妨。」又问:「『若谓性与道,大本与达道,可混为 一,即未安』以下云云,至『安得不为 二乎』,程先生语似相矛盾。」曰:「大本达道,性道虽同出,要须於中识所以异。」又问:「『中之为 义,自过不及而立名。』此段说中,与平日异。只为 吕 氏形容中太过,故就其既发告之。」曰:「然。」又问「若只以中为 性」以下云云,至「却为近 之」。曰:「此语不可晓 。当时问时,辞意亦自窘束。」又问:「『不倚之谓中,不杂之谓和』,如何?」曰:「有物方倚得。中未有物,如何倚?」曰:「若是,当倒说,中则不倚。」曰:「亦未是。不如不偏好。」又问:「中发出则自不杂,是要见工夫处,故以为 未安。」曰:「不杂训和不得,可以训不纯。游定夫云『不乖之谓和』,却好。」又问:「『赤子之心』处,此是一篇大节目。程先生云:『毫釐有异,得为 大本乎?』看吕 氏此处不特毫釐差,乃大段差。然毫釐差亦不得。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,赤子之心如何比得?」曰:「未论圣人,与叔之失,却是认赤子之已发者皆为 未发。」曰:「固是如此。然若论未发时,眾人心亦不可与圣人同。」曰:「如何不同?若如此说,却是天理別在一处去了。」曰:「如此说,即中庸所谓未发之中,如何?」曰:「此却是要存其心,又是一段事。今人未发时心多扰扰,然亦有不扰扰时。当於此看。大抵此书 答辞,亦有反为 所窘处。当初不若只与论圣人之心如此,赤子之心如彼,则自分明。」又问:「引孟子『心为 甚』,如何?」曰:「孟子乃是论心自度,非是心度物。」又问:「引『允执 厥中』,如何?」曰:「它把做已发言,故如此说。」曰:「『圣人智周』以下,终未深达。又云『言未有异』,又终未觉。又云:『固未尝以已发不同处指为大 本。』虽如此说,然所指又別。」曰:「然。」曰:「南轩云:「『心体昭昭』处,分作两 段。」曰:「不是如此,此说极好。敬夫初唱道时,好如此说话。」又问:「此一篇前项,只是名义失,最失处在赤子之心。」曰:「然。」可学。郑问吕 氏与伊川论中书 。曰:「吕 说大概亦是,只不合將 『赤子之心』一句插在那裏,便做病。赤子飢便啼,寒便哭,把做未发不得。如大人心千重万折,赤子之心无恁劳 攘,只不过飢便啼、寒便哭而已。未有所谓喜,所谓怒,所谓哀,所谓乐 ,其与圣人不同者只些子。」问:「南轩辨心体昭昭为 已发,如何?」曰:「不消如此。伊川只是改它赤子未发,南轩又要去討它病。」淳。施问「赤子之心」。曰:「程子道是已发而未远,如赤子飢则啼,渴则饮,便是已发。」宇。今人呼墓地前为 「明堂」。尝见伊川集中书 为 「券台」,不晓 所以。南轩欲改之,某云不可,且留著。后见唐人文字中,言某朝詔改为 「券台」。僩。

典籍推荐

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,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处理!

Copyright © 2020-2023 城市造句词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-29

免责声明:本站非营利性站点,以方便网友为主,仅供学习。合作/投诉联系QQ:1553292129